第九十五章:拙能勝巧(1 / 2)

話說孝直心中懼怕,渾身有些發抖。那老和尚逼迫道:“你緣何直奔江陵?是不是你已經知曉雲長有難?”孝直點頭道:“正是。”老和尚歎道:“孽障啊!孽障。法施主,你既然知曉天機卻為何要來破壞定數?你不是自做孽嗎?”孝直突然懼意全無,大笑不止。

和尚不明其意,問道:“施主為何狂笑不止。”孝直道:“我笑你糊塗,笑你執著。笑你身為佛門中人,自己犯戒都不知曉?”和尚笑道:“貧僧所犯何戒?”孝直身上繩索捆的緊,難受。笑道:“你解開繩索,我再對你說。”和尚略微思索道:“好,貧僧就解開你的繩索,料你也跑不了。”繩索解開,孝直舒服許多。孝直笑道:“老和尚,你犯了嗔戒。”老和尚有些不明白,問道:“何為嗔戒?”

法正笑道:“我就知道你們不知道,嗔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觀罪福,不知利害,不自憶念,當墮惡道。”老和尚似有所懂,卻又不是十分明白。孝直解釋道:“嗔,貪,癡。是為三毒。嗔,又名嗔恚、嗔怒、恚、怒。違己情有情生,起憎恚,有怨恨情。嗔,眾生身心感逼迫熱惱,猶如火燒。嗔,病惱有情,壞出世善心,令眾生長劫受苦不得出離。”老和尚盤坐在蒲團上,雙手微笑著放在膝蓋上,聽孝直講解。老和尚又問道:“如之奈何?”孝直道:“觀五義可以去除嗔恚。”和尚問道:“哪五義?”孝直道:“一、觀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於我有恩。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三、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雲何複欲加之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雲何於中欲生損害?有此五義可以除嗔。”

老和尚聽畢朗笑道:“法施主果然對佛法理解精深,貧僧自問難及一半。然而天數已定,法施主擅自變換,貧僧即使戒嗔,可以不管,施主他日也定遭上天報複。不知施主作何感想?”孝直笑道:“天道昭然,善惡循環,人間公理,自在人心。萬物有情,眾生芸芸,不是上天能唯一左右的。即使天神也有錯誤的時候,即使天意也有不盡人心的地方。”老和尚搖頭苦笑道:“看來,貧僧是勸阻不了施主了。也罷,貧僧就不能害施主的性命了,但貧僧還請施主在此小住四十九日,讓貧僧為施主做法,化卻施主心中的戾氣。施主你看可好?”孝直笑道:“和尚,你說我心中有戾氣?”老和尚笑道:“貧僧不會看錯的,施主心中戾氣已現。”法正笑道:“莫說是四十九日,便是四十九個時辰也可能葬送了我大漢幾十萬大軍,你可知曉?”和尚雙手合十,口中頌佛:“阿彌陀佛!”孝直道:“和尚,你留我在此待四十九日,就是要我多與你說些佛家經義,增加你的佛學造詣。你這是犯了貪戒。三毒,你犯了兩毒,我真懷疑你是怎麼成為高僧的?”和尚依舊口誦佛號。

孝直不耐煩了,走出洞口,一看山勢,原來此處已經離祁山大寨有百十裏的路程了。遙遙望見山上有一對人馬在四處尋找什麼,孝直仔細一看,不是趙雲又是何人。孝直也不多說,隻是轉身對老和尚說:“要研究佛家經義,等我閑些的時候再說。”說罷,一拱手,施展踏葉追風輕功,踩著樹梢,奔騰下來,徑直奔到趙雲跟前。眾人一見大喜,孝直與趙雲相逢,喜極而泣。於是收拾回祁山大寨。

洞口,老和尚看的清楚,歎道:“哎!變換三魂七魄,本屬逆天而行,又來擾亂塵世。貧僧能放過你,師弟未必能放過你啊。心中戾氣不除,禍害不淺啊。阿彌陀佛。”此老和尚正是汜水關前鎮國寺中的得道高僧普淨,曾在雲長千裏走單騎的時候救過雲長。此人德高望重,後來雲遊四海,對佛法深有研究,但漢朝的佛法尚且粗淺,以至於他對佛法的理解要遠遠遜色與後世而來的法正。

孝直回到大寨,眾將無不歡喜,孝直問了軍情才知曉司馬懿又夜襲蜀軍後方,孝直憤恨,問道:“敵我損失多少?”雲長道:“我軍並無損失,魏軍折了三千多人馬?”孝直道:“若是我再,我就將計就計,放其進入第二道關卡,然後關閉關卡,前後夾攻,弓弩其上全部射殺。張合插翅難飛。張合一死,少一心腹大患。”雲長聽得孝直稍有埋怨的意思,心中微微鬱悶,隻是不語。而眾將沒想到,孝直計謀如此老辣。若如此,司馬懿痛失一臂,魏國五子良將,將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