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直王平張翼各領兵三千過秦川取安定與狄道,命馬忠與李恢各領兵三千取隴西冀城,命馬超領兵取高淩,鄧艾取池陽,張飛領兵取渭河南北未服之地。孝直雲長威嚴等人守長安,趙雲守渭南大寨。孝直在潼關遍布精幹細作,雖然孝直自己有殺手鐧,可是也得防止司馬懿來招回馬槍。
劉備在成都聞報法正取下長安,欣喜若狂,傳捷報與群臣遍觀,眾人皆喜。劉備於是傳令命右丞相總領雍州事宜,一切官員皆可量才任用,不必奏報。另外又下令免去雍州百信一年的賦稅,令百姓生活安樂。
孝直接到劉備的法令之後歡喜不已,孝直隨即命李恢駐紮秦川,與羌族和睦,命王平張翼馬忠等人會長安複命。於是孝直在雍州各處官府留下了少許官兵維持治安,又修葺魏軍走時燒毀的房舍,使百姓樂業安居。
孝直頒布下法令,說是聖上仁德無雙,下令免去雍州百姓今年的賦稅徭役,百信無不歡喜雀躍,稱讚天子大恩。孝直又搬下法令勸慰百姓不要誤了農事,勸其勤勉,勸百姓尊師重學。
隻間法令上寫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究。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百姓見到,有識文斷字者解釋,皆稱頌不已。
於是孝直將渭南大寨的大軍緩緩遷入長安城中,安置好兵士,為他們規劃好訓練計劃,屯田的範圍,從漢中取些糧草來,補給軍需所用,待到秋收,糧食豐收,軍隊先前種植的糧食也已經成熟,足以夠兵士度用。
孝直命王平在馮翊吞並二萬,鄧艾在渭南屯兵三萬,命張翼在青泥隘口屯兵五千。各處皆謹守便是,與長安互為呼應。孝直恐難保完全,又命馬岱領兵三萬居藍田隱蔽駐紮以備萬全。長安城中留下大部兵馬三十多萬。
長安城內有關羽趙雲張飛馬超威嚴五將鎮守,敵方若無百萬大軍,必定不能奈何長安。孝直遣張苞關興領兵三萬返回上庸,再回轉襄陽。
孝直恐西北人才不足,又親自挑選數十個有才學的有聲望的,懂得百姓疾苦的士族子弟在西北各處任職,一般都是擔任縣令,有的才能好一些的擔任軍中參軍。安置妥當,孝直方才放心。
這日孝直召集了雍州眾多有名望的子弟,親自考試。每到一位,孝直都以禮相迎,身邊的趙雲不解道:“為何如此放低身份?”孝直道:“君子愛人,謙恭有禮。”待所招的百十位子弟到其之後,孝直才走到前麵拱手道:“今日有請諸位俊才前來相會,禮數不周之處,還望見諒。”眾人疑惑不解,皆竊竊私語。孝直微笑道:“我就是法正,忝居右丞相。”眾人皆驚訝不已,他們原本以為在門口迎接的頂多是個仆人或者管家之類的,沒想到右丞相穿戴如此樸素,如同農人,又沒有絲毫官架子。於他們先前聽說的腦海中的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大丞相完全是另一種印象。孝直微微笑道:“諸位才俊,我聽聞你們都是學富五車,名望甚高,有德行修養的人,今日在此我想請諸位出仕做官。至於官至多大,就請你們答完此份試卷,再做定奪。諸位還有什麼問題,盡管說,我們盡力滿足。”眾人紛紛議論,其中有一人出列道:“請問丞相,此份試卷該如何考?是考四書還是五經?”孝直笑道:“見到了試卷,你就知道了。裏麵有四書五經還有《淮南子》,有孫子兵法,有太公兵法,有孫臏兵法,有戰國策,有《漢書》,有《史記》有《管子》,包羅眾多。各位考生可以任選三題作答。嘿嘿。”眾人一聽,有的傻眼了,有的高興不已。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孝直請各位俊傑飲茶完畢,便命人抱來試卷,每人一份,兩炷香時間作答。之間下麵有的考生揮毫縱筆疾書,有的考生在思索答案,有的考生還麵有憂色,有的則是欣然晃腦。
過了一會兒,有一考生欣然交上試卷,選答的是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等等。孝直讀畢,笑道:“此人可用做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