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道:"末將願往."孔明道:"此去黃石溝二十裏,有三處必經之地王家屯,黑風穀,鬆樹崗.三處雖都不易設伏兵,卻必然於此三處遇襲.第一次遇襲務必奮力死戰斷後,我自有兵接應.第二次遇襲,且戰且走,不得戀戰.第三次遇襲,不戰而走,且不可留戀.你可要牢記."張翼領命。
諸葛亮有道:“何人願意把守水井?”張飛欣然抱拳。孔明搖頭道:“不可不可,翼德築井完畢即刻回來,不得留戀。”又喚道:“馬忠何在?”馬忠上前,孔明道:“命你領兵三千把守水源,做好防衛。”
話說這邊司馬懿見聞報,說蜀軍外出打井取水,細說如此如此,司馬懿大笑道:“我軍水源也正緊張,何不待其打井完畢,我等去搶了水源。他幸幸苦苦,為我軍做了嫁衣裳。”於是遣夏侯霸領精兵三千,專門待蜀軍打好水井,道中搶劫蜀軍運水隊伍,隻需注意一樣,便是小心伏兵;遣夏侯威領兵三千,去搶占水井。自己領兵靜觀其變。
話說張翼領兵運水,緩緩而行。夏侯霸領兵遠遠觀望,喂左右道:“前方村落為何地?”副將道:“前方是王家屯,本來住著數十戶人家,但都被大都督遷到關東去了。如今此處荒廢。”夏侯霸笑道:“此處四麵平坦,無茂林,不易伏兵。就在此處搶了蜀軍運水隊伍。”說時遲,那時快。夏侯霸領兵飛也似的衝下山坡,張翼立即命弩兵在後擺開陣勢,勁弩齊發,前麵槍兵挺起長矛。夏侯霸兵馬雖驍勇,卻衝突難近,勉強衝進廝殺片刻,奈何蜀軍槍兵上挑下刺,竟然占不得多少便宜。張翼截住夏侯霸廝殺,約莫十幾回合。副將喂夏侯霸道:“夏侯將軍,遠處有蜀軍人馬靠近,不已久戰,不如速速退去。”夏侯霸聞言,虛晃一刀,一揮手,盡皆散去。
話說這路夏侯威領兵三千來搶占蜀軍水井,卻與馬忠守軍廝殺。馬忠以逸待勞,布置防衛,夏侯威以疲憊之師進攻有備之兵,果然是兵法成勞,勞師無功。夏侯威雖折損近半,也近不了蜀軍陣守。隻得領殘兵回報司馬懿。
司馬懿見二路兵敗,前來請罪。司馬懿笑道:“吾早有此預料,孔明行事謹慎,定有準備,非你二人之過。你二人先且休息片刻,明日午後,你二人再領兵前往。我自有兵援助。”二將告退。
次日,夏侯霸領兵五千於黑風穀攔截蜀軍運水隊伍。這次張翼組織抵擋,卻因魏軍人馬較多出於下風,張翼指揮弩兵射殺,槍兵抵擋,且戰且走,丟棄了許多桶水。回去所剩水桶不足三分之一。
司馬懿遣夏侯威並夏侯和領兵一萬,午後突然分二路猛攻蜀軍水井。不料,孔明早已於之前夜間遣馬超領兵八千增援水井。夏侯威遇到馬忠的頑強抵抗,寸步難進。夏侯和剛揮兵衝殺,便被馬超從側翼縱馬衝入魏軍一槍取了性命。夏侯和一路魏軍潰敗逃散,魏軍夏侯威這路隻得領兵撤走。
回報司馬懿,夏侯兄弟二人抱頭痛哭,皆立下誓言:“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殺兄之恨血債血償”。司馬懿歎道:“孔明智在我先,吾不及也。”
次日,孔明遣人將夏侯和的屍體運送至魏軍,表書一封道:“仲達,大國上將,領兵數十萬,深諳兵機。不圖建功報國,卻效王八烏龜。戰又不戰,走又不走,損兵折將,何麵目見關東父老。”司馬懿在背麵批複:“山間天氣涼爽,吾欲再此久享安逸。”原書奉回。
司馬懿喂眾人道:“我領兵在此,是待其銳氣受挫,糧草耗盡,不攻自退。諸葛亮此番領兵在此,要久住不回了。實乃我主之大害,必須設法使其退去。”
數日後,天朗氣清之時。司馬懿升帳點兵,命夏侯霸領一路兵午後時分搶劫蜀軍運水隊伍。自己一口氣點了八路兵馬共計三萬多人馬,旗幟林立攻擊潼關。司馬懿自己則領兵二萬多人,前往水源去了。
這次,張翼又遇到夏侯霸,夏侯霸因有深仇大恨,廝殺分外勇猛。張翼抵擋不住,領兵棄了所有水桶逃竄而去。這路魏軍攻打潼關緊急,關上諸葛亮並威嚴指揮抵擋。果然是一將守關,萬夫莫開。
司馬懿領兵攻占水源,不了空無一人,水源上方一大樹上刻著一行字:“仲達,你取了水源,失了函穀關,將往何處,不如速速歸降。”司馬懿大驚:“命全軍火速救援函穀關。”一麵又命進攻潼關的軍馬速速撤回。
這邊潼關外魏軍輪番攻了半日,人困馬乏。突然接到命令,命各路火速回軍。魏軍剛要撤走,不料關上諸葛亮命傳令兵舉起紅旗,刹時迎麵半山上殺下兩路人馬,一路是猛張飛,一路是錦馬超,這邊關門一開,威嚴領兵如潮水般衝出,三路人馬殺得魏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司馬懿回到函穀關,未見一個蜀軍前來打關,知是不好,領軍未及入關便來營救攻打潼關人馬。隻見殘兵敗將,有幸逃回的一身狼狽,有幸保命的渾身是血。司馬懿收拾了慘敗的兵馬,一麵奏書其主曹丕請敗軍失將之罪,入關歇息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