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李濤安排劉家語從漢口搬到武昌東北救亡總會(簡稱“東總”)住下。
東總是根據周恩來同誌的指示,一九三七年六月間在北平成立的,參加者有東北軍的代表、東北抗日聯軍的代表、東北大學的進步學生,還有東北的社會名流杜重遠、李杜、高崇民、閻寶航等。主要骨幹是我黨地下黨員。黨組書記是公開身份為東總秘書長是劉瀾波,黨組成員有於毅夫、宋黎、栗又文同誌等。
總會原在北平,後遷南京,南京淪陷時又搬到武漢。
第二天,李濤同誌給劉家語搬來一批文件和書籍,一邊擦汗一邊說:“劉同誌,你就先在這裏好好學習一下吧,另外一定要好好休息一下,還要盡量少上街,以免引起麻煩。”
“好的!”李濤見劉家語答應後,就用手拍拍家語的肩膀出去了。
劉家語也很珍惜有個坐下來學習的機會,認真閱讀了黨的文件和一些抗戰報刊,結合淞滬戰場上的親曆,提高自己的認識,懂得了:抗戰是長期的,不能奢望速勝;除了正麵戰場以外,必須大力開展敵後遊擊戰爭;不能對國民黨軍隊抱多大希望,要放手發展人民抗日武裝力量。
經過這一段學習,劉家語對黨的抗日戰略方針和基本政策加深了認識,為後來回山東開展敵後武裝鬥爭打下了思想基礎。劉家語嚴守黨組織的規定,除了一次登蛇山黃鶴樓,麵對萬裏長江,默誦崔顥的名詩《黃鶴樓》以外,再也沒有去過街上。
劉家語在東總住了半個月,接八路軍辦事處通知,要他去漢口找張學思同誌,同他研究一起到豫北組建抗日遊擊隊的問題。張學思是一九三三年在北平入黨的地下黨員。但當時他以張少帥弟弟的身份出現在社會上,住在一家豪華飯店裏。劉家語到後,立即問道:“學思同誌,可有少帥的消息?”
“家兄的消息就是打探不到,真是太急人!”
“誰說不是!那你有什麼打算?”
“萬福麟說要給兩個連作基幹,拉起一支隊伍,我任司令,你當政委。”
“那太好!隻是這個萬福麟,真的會給嗎?”
“會的!部隊訓練、政治工作、幹部管理統統讓你管,我著重對外聯絡,處理與各方麵的關係。”
劉家語先後去過張學思那裏兩次,談得頗為投契,二人都很有信心。當他們正在籌劃準備,包括購買油印機等宣傳器材的時候,萬福麟反悔食言,兩個連不給了,這件事也就作罷。張學思同誌一生氣去了延安。
劉家語聽到這個消息後,低頭沉思著。他仔細分析了這裏的情況,認為當前最大的反動派是特務多麵手,把這個壞蛋除掉,這裏的敵人就失掉了耳目,我們活動也就方便了。李濤等同誌都同意這種看法。
接著,他們研究了當前的工作。決定組織上進的青年監視敵人,注意多麵手的活動,進一步搜集多麵手的材料,慰問幹部家屬,揭露敵人陰謀,派人找區委聯係。
“出去聯係的任務交給我吧。”劉家語主動地要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