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不同聯盟的資源類型對企業能力的影響程度不同。
H1a:市場聯盟提供的市場資源對於開發能力的作用強於探索能力;
H1b:技術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對於探索能力的作用強於開發能力。
二、 企業能力與技術創新方式的關係
企業創新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在企業現有技術軌道未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對產品、技術、生產流程的改進;二是徹底改變企業原有技術軌道,將企業引向新技術軌道,從事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的開發。劉曉敏等人(2005)在研究企業治理機製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時,依據技術改造程度將技術創新分為漸進創新和突變創新。突變創新是指導致企業投入、產出或者流程中根本性改變的創新,其結果導致企業脫離原有的技術軌道,進入高階技術軌道發展。漸進創新是指對現有產品和經營理念進行局部性或者微小的改變,是一種對現有技術改進所引起的漸進、連續的創新。漸進創新的顯著特征是在現行技術軌道中,對現存的產品進行局部性且程度微弱的提升。而突變創新是新產品蘊含的技術結構發生根本性改變。與漸進創新相比,突變創新依存的知識基植入了大量新知識,致使原有知識存量發生結構性改變。
企業技術創新是一項涉及環節眾多的係統工程。就企業發展生命周期來看,單個企業的發展初期需要較強開發能力,而在企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則需要更多的探索能力。企業隻有同時具備這兩項能力才能在激烈變化的競爭環境下保持長期競爭優勢。March(1991)從組織學習角度提出企業學習能力分為開發能力和探索能力,並依據這兩種能力提出兩種創新方式:漸進創新和突變創新。企業運用開發能力對現有知識存量進行複製、提煉,在充分收集市場信息的基礎上對現有生產活動進行局部修正和改良,實現企業漸進創新。由於企業麵臨的外部環境競爭激烈,為了生存和發展,企業僅依靠開發能力從事創新活動是不足以維持長期競爭優勢。市場中顧客需求的變化、競爭力量的此消彼長,企業在改善現有技能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還需要大力發展新技術和新產品,這就必須培養和提升與發現新技術與新產品相匹配的探索能力。探索能力因適應複雜動態環境中產生,以新知識、新技能為基礎,是實現突變創新的活動能力。為此意味著與研究、變異、試驗等突變創新活動相關,從事的創新帶有試驗與探索性質,亦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質,由於此類創新活動的市場化周期較長,所以一般很難實現短期盈利目標。由此本文提出假設:
H2:企業能力影響技術創新方式的選擇。
H2a:開發能力對漸進創新的正向效應強於突變創新;
H2b:探索能力對突變創新的正向效應強於漸進創新。
三、 聯盟類型與技術創新方式的關係
依據網絡結構嵌入理論,參與不同聯盟的屬性決定網絡嵌入關係不同,企業之間資源共享程度以及控製能力隨之出現差異,由此導致創新能力提升幅度不同。市場聯盟為企業拓展營銷渠道、全麵預測顧客需求與準確估計競爭對手變化提供了平台,亦提高技術創新反應力。同時增強企業對市場機會的識別能力和對抗環境的威脅能力,這些能力的提升有利於技術創新行為實施。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講,Rodolfo和Santos(2001)認為過分關注市場、客戶需求、競爭對手會產生組織創新惰性,阻礙組織學習,最終企業因經營慣性壓製突破性理念、流程與技能的出現,對市場全新信息僅采用消極態度應對。即在原有技術軌道中或原有工作範式中進行局部性識錯和修正,而不願從事跳躍式、非連續性的突變創新,或稱為新工作範式的創新。Hanny N.et al(2011)指出,過度關注現有顧客和競爭對手會造成企業的短視行為,為快速的應對市場變化采取的策略僅是對現有產品進行局部修正或微弱改進。依據上述的論點,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聯盟類型影響技術創新方式的選擇。
H3a:市場聯盟提供的市場資源對漸進創新的正向效應強於突變創新。
技術聯盟是企業獲取新知識與技能最佳外源組織。隨著科學技術變化越來越綜合化和複雜化,技術創新所需的知識和技術門類逐漸增多。擁有有限資源的企業要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僅依賴自身的異質資源是無法滿足現在技術創新的要求。為此,企業若想快速提升創新能力,就必須突破企業邊界的限製以組織合作學習方式獲取該行業最前沿的知識。技術聯盟就是最優的組織合作學習方式。憑借技術聯盟,企業不僅進行知識共享,還可協同創新,實現新知識和能力快速積累,豐富企業原有知識存量與結構。(劉曉敏、李垣等,2005)。一旦創新型知識和能力體係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技術知識的跳躍性發展,從而促進企業突變創新。如果企業參與技術聯盟的目的隻是在於學習簡單的知識與技能,這對於企業來說是得不償失。因為一旦聯盟夥伴實施機會主義行為,企業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隻有企業從聯盟中獲取的收益大於其付出的成本,企業才會積極參與技術聯盟。從資源資本化價值出發,本文認為技術聯盟提供的技術資源導致的創新主要是突變創新,而不是漸進創新。為此提出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