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村金融發展、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探討(1 / 3)

農村金融發展、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探討

發展戰略

作者:薑增明 李昊源

摘要:在構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框架的基礎上,文章首先從數理模型的角度分析了農村金融發展、城鎮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機製,並基於中國1997年~2012年30個省份的動態麵板數據,采用DIF-GMM、SYS-GMM對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動態的計量分析,再通過工具變量的有效識別對估計結果進行了取舍。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動態麵板數據模型

一、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村金融發展和城鎮化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淨效應到底是正還是負?影響程度又如何?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

二、 基於數理模型的分析

1. 數理模型假設。

(1)經濟社會中存在城鎮(U)和農村(R)兩個相對獨立的部門,為了研究的方便,模型假定總人口規模保持不變,並將勞動者數量等同於人口數量,因此,城鎮化為城鎮勞動者數量Lu與農村勞動者數量Lr結構相互變動的結果。

(2)經濟社會中存在大量競爭性廠商,且滿足規模報酬不變及零利潤的假設。本文在Barro內生增長模型的基礎上,將外部融資資金(F)作為不同於物質資本的生產要素引入模型中,分別得出城鎮部門和農村部門代表性廠商的生產模型。

因此,在城鎮化的初期,城鎮化並不利於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水平後,這種對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作用開始凸顯。

三、 動態計量模型的建立、變量的選取及數據說明

1. 動態計量模型的建立。由於城鄉收入差距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存在一定的路徑依賴,它不僅與當前因素有關還取決於過去的城鄉收入差距水平。因此,本文構建如下的動態效應麵板數據模型:

其中,j=1,2表示城鎮和農村,pij,t為i省第t年的城鎮或農村居民收入,zij,t為i省第t年的城鎮或農村的人口數,pit為i省第t年的總收入,zit為i省第t年的總人口數。

(2)農村金融發展。本文從規模和效率兩個方麵來考慮我國的農村金融發展:

農村金融發展規模(RFDSit):定義農村金融發展規模RFDSit=(農戶儲蓄存款餘額+農業貸款餘額)/農村GDP,後者用“第一產業GDP+鄉鎮企業增加值”衡量。

農村金融發展效率(RFDEit):定義RFDEit=農業貸款餘額/農戶儲蓄存款餘額。

(3)城鎮化水平(URBAit)。本文選取城鎮人口/總人口衡量城鎮化水平。

(4)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控製變量。①人均G-DP增長率(PGDPit);②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全國勞動力人數的比重(SCit);③地方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度(LGIEAit);④經濟的對外開放度(OPENit)。

四、 基於動態麵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

1. 動態效應麵板數據模型的估計。動態效應麵板模型內生性問題的存在,導致一般的麵板模型估計方法所估結果的有偏性與非一致性,為避免這一問題的存在,本文采用廣義矩估計法(GMM)予以解決。

廣義矩估計主要分為差分廣義矩估計和係統廣義矩估計,理論上說,係統廣義矩估計(SYS-GMM)在有限樣本條件下,雖然比差分廣義矩估計(DIF-GMM)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但過多工具變量的選擇造成自由度的損失,缺乏足夠的可信度;且廣義矩估計的兩步估計雖然比一步估計結果更加穩健,但會低估標準差,影響估計效率。基於上述考慮,本文將分別報告DIF-GMM的一步估計與兩步估計以及SYS-GMM的一步估計與兩步估計結果,並通過工具變量的過度識別檢驗選擇合理的估計結果。本文樣本的時間跨度為1997年~2012年,時間跨度不是很大,取最大滯後階數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