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常態下我國普惠金融體係的構建與路徑選擇(1 / 3)

新常態下我國普惠金融體係的構建與路徑選擇

發展戰略

作者:羅瑜 羅天勇 曹雲祥

摘要:普惠金融體係的主要任務是為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不到的低端客戶甚至是貧困人口提供機會。文章對比了當前對普惠金融的研究,發現製約我國普惠金融體係建設的兩個主要問題是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數理分析證明:“庇古稅”可以克服外部性,實現社會的帕累托最優。在此基礎上進行博弈分析,發現在借款人盈利能力差異較大等條件下,銀行最有可能將貸款發放給符合條件的借款人,從而克服逆向選擇問題;發放貸款後,銀行與借款人根據違約罰金、監督成本、違約收益等信息以不同的概率采取不同策略,實現混合策略均衡。最後根據分析過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立普惠金融體係的建議。

關鍵詞:普惠金融;外部性;信息不對稱;博弈

一、 引言

為更好指導普惠金融實踐,學術界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研究發現非營利性組織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普惠金融體係的建設問題,而無論政策性銀行還是商業銀行、信用社等盈利性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體係建設的過程中普遍存在金融服務尤其是信貸供給不足的問題。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較多,最重要的原因可歸納為外部經濟及信息不對稱兩個方麵。

首先,外部經濟導致普惠金融供給意願不強。部分學者研究發現普惠金融由個別金融機構承擔經營成本和風險,卻帶來社會整體的福利增進,從而部分具備了公共物品的特征,實質是兼具非排他性和競爭性的準公共物品。因此,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商業性銀行提供的信貸服務不足,存在帕累托改進的餘地(饒衛等,2011;謝玉梅,2008)。

其次,信息不對稱導致銀行貸款風險管理難度較大、成本較高。相對於大型企業和高收入階層而言,小微企業、農戶和城市中低收入階層等弱勢群體的財務信息等數據較為缺乏,導致銀行對貸款的收益和風險等方麵信息了解不多。傳統的商業銀行偏好低風險,因此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得農村貧困人群的操作成本高風險大。在傳統的貸款模式下,可以透過抵押擔保降低銀行風險,但是在很多貧困地區並無抵押擔保市場,故普,一般小型金融機構,無法透過公開的信息獲得貸款人對資金的使用情況,另一方麵,也無法對借款人的貸款用途進行完全掌握和監督,因而造成了微型金融機構和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這也造成很多貧困階層的人長期得不到很好的金融服務。信息不對稱造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使得銀行貸款意願下降。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長期以來主要為大中型企業和高收入群體提供信貸服務,而將小微企業、農戶、城市中低收入階層等弱勢群體排除在外,造成金融排斥問題(陳思,2013)。本文在信息不對稱及外部經濟的前提下,嚐試提出合理的製度安排,從而建立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係,為長期被排斥於金融服務之外的廣大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具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二、 理論模型的設計

首先,根據外部性的經濟理論,分別建立商業銀行與社會兩者利益最大化的方程,尋找帕累托最優的方案。在此基礎上,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建立商業銀行與借款人的博弈模型,分析均衡條件。

1. 外部性解決方案。

(1)外部性分析。

第一,假設政府以追求經濟發展為目標,代表全社會利益;構建商業銀行、政府兩者的生產函數,理論上驗證是否存在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可能。

第二,考慮外部性條件下,尋找商業銀行、政府各自利潤最大化的條件,對比社會最大化條件,驗證兩者能否同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