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常態下我國普惠金融體係的構建與路徑選擇(2 / 3)

2. 信息不對稱解決方案。引言中所述,信貸市場中信息不對稱會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個問題。逆向選擇主要發生在貸款發放前的決策階段,道德風險主要發生在貸款發放後的使用階段。下麵將通過博弈模型分別分析兩種風險發生的情況。

(1)貸前博弈分析。假設借款人的盈利能力分為高、低兩種,貸款額度均為L,貸款利率均為R。高盈利能力借款人收益率為Rh,低盈利借款人收益率為Rl,高盈利能力借款人的平均收益率為Rh,低盈利能力借款人的平均收益率為Rl。其中Rh,Rl屬於企業的私人信息,Rh,Rl屬於銀行可以知曉的公共信息。同時,Rh>R>Rl,即貸款給高收益企業可以收回本息,貸款給低收入企業不能收回本息,能收回部分記作M。

假設企業為獲得貸款需要對報表進行一定的粉飾,所需成本記為C(d),d表示粉飾後的水平與真實水平的差,當d≤0時,c(d)=0,即高盈利企業不需進行粉飾。則借款人、商業銀行的收益矩陣。

按照兩類借款人提供信息的不同,上述矩陣有分離均衡、混同均衡兩種結果。分離均為兩類借款人分別向銀行提供真實的平均收益率,即高收益借款人提供Rh,低收益借款人提供Rl,此時銀行將向高收益借款人提供貸款,而低收益借款人因無法償還本息不能獲得貸款,銀行與借款人實現納什均衡。而要確保兩類借款人提供真實的信息,前提為低收益借款人粉飾盈利水平的成本高於其獲得貸款的收益。

通過上麵分析,我們發現具有高盈利能力借款人比低盈利能力借款人的盈利水平越高,這時可能出現分離均衡越。如果兩者之間的實際盈利能力差距越大,那麼銀行越可能分辨出借款人的類型,便可貸款給高盈利能力的借款人。平均利潤水平反映出借款人的盈利能力,這是因為社會期望對高盈利能力期望不論過高還是過低,都會出現混同均衡現象。因此,了解借款人的情況一般和個別利潤水平,最根本的方法是消除混同均衡。

(2)貸後博弈分析。

三、 結論與建議

1. 研究結論。綜上所述,政府可以通過按稅率t進行補貼的方式,克服普惠金融外部經濟的問題,實現社會整體的帕累托最優。

進一步,銀行在向借款人提供貸款時,如果高盈利能力借款人與低盈利能力借款人的盈利水平差別越大,同時銀行了對借款人盈利水平的個別信息知道越多,越能有效地消除混合納什平衡存在。越有可能向符合貸款條件的借款人發放貸款,實現納什均衡,此時實現了社會、借款人、銀行的利益最大化。

發放貸款後,銀行可以根據貸款項目收益率高低、違約罰金的高低等信息,選擇是否對借款人進行監督,防範道德風險的發生,從而可以最終實現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係的良性循環。

2. 政策建議。

(1)政府應建立風險補償機製。由於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政府應通過庇古稅的方式,克服普惠金融外部經濟帶來的市場失靈問題,提高商業銀行提供信貸的積極性。要加強對當地經濟、銀行投入產出數據的收集,通過實證研究,建立具體的投入產出方程,從而計算出合理的補貼稅率。另外,博弈分析表明補貼不能過高,要防止過度激勵,導致商業銀行向不符合條件的借款人發放貸款。

(2)政府應提供更多公共信息。斯蒂格利茨“不完全競爭市場論”認為應由政府對不完全信息問題進行幹預,創造條件使貸款者掌握收益率、信用狀況等信息,利用政府所擁有和掌握的信息能力,為普惠金融體係的構建創造激勵機製。分析表明,如果銀行可以獲取準確的行業收益率等公共信息,將有助於銀行篩選合格的借款人,同時也是銀行確定事後監督力度的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