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寧靜無以致遠

校園原聲帶

作者:戚靖康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全國掀起一陣“莫言熱”,而就在人們高調的宣傳和讚美聲中,莫言默默地回到了故鄉,渴望在平淡與寧靜中創作出更多的作品,在文學史上留下真正屬於自己的一筆。

非寧靜無以致遠。所謂寧靜,林徽因曾言:“真正的寧靜,不是遠離車馬喧囂,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驀然回首,偉人們正是於紛繁世態中守住了內心的一片淨土,才贏得敬仰與欽佩——曹雪芹一句“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道盡了十年創作過程中的寂寞與辛勞;錢鍾書以一句“下蛋的母雞”自比,躲開追捧者;季羨林對於“國寶”“學界泰鬥”之類的稱呼一笑置之,潛心鑽研學問。這樣的淡泊與寧靜,成就了一個個文學巨匠、學術巨擘。

反觀社會現實,多少人因功名利祿而出賣自己。負責人看著橋倒塌,說“要調查隻能調查風了”;環保局長看著河裏的水被汙染成觸目驚心的紅,說“抓一把紅豆煮出來的水也是紅的,紅的不一定就汙染了”;專家看著黃浦江上萬頭死豬上演奇幻漂流大戲,說:“豬是在春天被凍死的,水質沒有問題。”他們讓假話穿著真理的衣服橫行霸道,而真理卻衣衫襤褸地瑟縮在角落。人們吃著舊皮鞋做的膠囊,喝著加了塑化劑的酒,心漸漸像舊皮鞋一般頑固,像塑料一樣硬了,硬到使淡泊與寧靜無處藏匿……

如今,充斥著我們耳朵的或纏綿頹廢、或喧囂高調的文字,都以一種不甘平庸的不屑語氣宣告:“我們骨子裏有一種難以壓抑的高調,足以俯瞰全世界。”這些所謂“作家”在熱議中進行著“創作”。然而,不會長久的,多將以悲劇結束。戈爾丁《蠅王》的創作正給了我們這樣一種警示:那些在時代的浪尖上進行著創作的作家,遲早會被自己的滾滾物欲衝垮。最終登上文學寶座的,必是那默默耕耘、不慕名利的淡泊寧靜之人。

讓我們以一顆寧靜的心去追尋,去麵對得失。無論結果是煙花般絢麗,還是死水般冰涼,都是真實而飽滿的人生。非寧靜無以致遠,寄靜美於凡心,人生方能快樂,天地便悠遠而遼闊。

【作者係河南省項城一高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