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詞語之一詞多義

文言總動員

作者:王秋平

【技法指津】

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具有幾個互相關聯的意義。在古今漢語中都有,文言文中,由於單音詞多,這種現象更普遍,這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大難題。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下麵筆者結合例句,談談一詞多義的推斷方法。

一、字形推斷法(形訓法)

漢字屬於表意體係,且形聲字占80%以上,“形旁”給我們推斷詞義帶來有利的條件。常見形旁有:①“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與五行有關。②“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與兵器有關。③“馬、牛、羊、豕、犭、鳥、蟲”者與動物有關。④“訁(言)、辶(走)、忄(心)、彳(行)”者與人的行為有關。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檣櫓灰飛煙滅”中的“櫓”指木製的船具。

二、語境推斷法

高考考查的實詞90%以上是多義性的,因此在翻譯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理解和推斷。我們可以借助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推斷。

1.借助內部語境來推斷。如:(1)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應:隨著、和著)。(2)(屈原)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應:應答)。

2.借助外部語境來推斷。如:(1)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言:敘述)。(2)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言:用文字表述、記載)。

三、課文遷移法

試題中出現的一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過,可聯係課文相應遷移。例如:“齊人追亡逐北”與《過秦論》中的“秦有餘力而製其弊,追亡逐北”中的“北”,都是指逃亡的人。

四、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係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如:勢拔五嶽掩赤城(拔:出類拔萃,超出);腥臊並禦,芳不得薄兮(薄:日薄西山,接近)。括號內黑體詞的意義是我們平時熟悉的,借助熟悉的成語詞義,就能推斷文言語句中黑體詞的詞義。

五、對句判斷法(語言結構推斷法)

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於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我們可據之進行判斷。如:(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與“小”對應,從足即推斷為小步,半步)。(2)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國也(“族”字義與“滅”字一樣)。(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勞:憂思勞苦;逸豫:安逸享樂)。

六、語法分析推斷法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位置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如《鴻門宴》“範增數目項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狀語,後帶賓語,用如動詞,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

【專項訓練】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沛公不勝杯杓(禁住,能承受)

B.上下同欲者勝(取得勝利)

C.何可勝道也哉(盡)

D.數石之重,中人弗勝(獲勝)

2.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B.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通“避”,躲避)

C.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通“避”,躲避)

D.唇吻翕辟,不知何詞(張開)

3.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