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前世,後輩們對南京保衛戰,曾被認為是一場“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戰役。這樣的結論還僅是從軍事角度得出的。
事實上,任何戰爭都是政治和外交的延續,對於南京保衛戰的決策,更是需要從多個視角來認識。作為當時國民政府最高決策者的蔣介石在經過幾次會議之後,決定守衛首都南京,其實是出於多方麵的考慮。不隻是因為這裏是中國民國的命脈所在以及先總理陵寢之所,更重要的是外交層麵的因素。
1937年11月中旬,日軍占領上海後,自太湖南北同時西進,威脅南京。為打破日軍試圖通過占領首都南京以摧折國民政府抗戰意誌的圖謀,國民政府開始調整戰略部署,並做了兩手準備:一是於11月20日正式宣布遷移政府於重慶,以示持久抗戰;二是緊急製訂南京守衛計劃。但是,對於南京是守是棄的問題,國民政府內部意見並不一致,多數將領主張放棄,而蔣介石則主張短時固守。
蔣介石決定固守南京,除了考慮到南京的特殊地位(若不戰而退,有失體麵,固守南京則表明政府抗戰之決心和意誌),更多的還是出於外交戰略的考慮。
因為自淞滬會戰後,國民政府始終沒有放棄尋求國際幹預中日衝突的努力。雖然從軍事角度來看,南京已無堅守之可能,而蔣介石出於外交層麵的考慮,又希望能夠在南京堅守一段時間。這樣,軍事和外交兩個層麵的考慮存在矛盾,造成國民政府對南京保衛戰的作戰計劃搖擺不定。
而現在,因為文輝所帶來的蝴蝶效應,致使國民政府已遷都重慶,淞滬會戰回撤的部隊已有近五十餘萬於南京城外列陣迎戰。謝晉元還未撤離之時,前線的陣地上不斷有關於中日雙方交戰的情報送達倉庫,以至於被文輝知道,到目前為止鎮江、句容、溧陽、馬鞍山和蕪湖一帶的守軍已成潰敗之態,恐怕再退就到了南京城的最後一道防線——棲霞山、紫金山與雨花台等陣地。
文輝說了這麼多,用以很明顯。就是想借喬爺的身份,幫自己再次向國民政府又或者老蔣傳達上自己的建議。或許這是目前能救南京最直接的辦法了。
喬善國臉上閃過數種不同的變化,顯示心中並不平靜。好一會才回過神來,對著文輝說道:“唉!想我喬善國虛活八十載,風裏來雨裏去了幾十年,居然在這等大事上還不如你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也罷,小友,你的用意老夫明白,敢問小友貴姓,老夫一定會想政府進言的!”
文輝知道眼前這位或許下一刻就“咽氣兒”的老頭是真正的愛國之人,“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列士暮年,壯心不已”,隻是他真的還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嗎?
“喬爺抬愛了,在下姓文名輝,字乾陽。在下隻是一名軍人,不懂得什麼國家大事,在下隻知道既然穿上了這身軍服,就應當保家衛國,奮勇殺敵。”文輝站起來敬了一記軍禮,慷鏘有力的說道。
喬善國大喜,摸著自己下巴上沒幾根的胡子說道:“好好好!如果我等中華男兒,每人都有如此抱負,何愁倭奴不滅?何愁國家不能自強!好!對了,你說你姓甚名誰?你家長輩又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