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久起搏器術後使用家庭監護隨訪管理係統的論證(1 / 2)

永久起搏器術後使用家庭監護隨訪管理係統的論證

衛生與醫療管理

作者:王玉玲等

摘要:永久起搏器術後的家庭監護隨訪管理係統是心髒起搏器植入手術後對患者家庭監護隨訪的一種新方法。該係統能及時發送信息,使醫護人員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患者術後的信息、了解患者的康複病情並進行輔助指導,糾正不良生活方式,提供日常保健服務。

關鍵詞:永久起搏器 家庭監護 隨訪 管理

隨著心髒起搏器技術的日益完善,起搏治療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但由於起搏治療的特殊性,對患者的術後隨訪工作尤為重要。其原因是,自心髒起搏器植入之後就開始進入隨訪觀察,目的是評價起搏器植入後患者臨床症狀的改善情況,了解並處理起搏器的不良反應,調整、優化起搏器工作參數使其發揮最佳工作效能。同時,還能從流行病學角度統計起搏器的應用狀況、病人生存質量等,對深化認識起搏器的功能和臨床應用範圍,進一步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起搏器植入患者術後隨訪,是起搏治療的重要環節,是起搏器植入後治療的延續。而家庭監護隨訪管理係統是心髒起搏器植入手術後對患者家庭監護隨訪的一種新方法。家庭監護管理係統每天定時發送信息,且多數發送設在夜間患者入睡後,此時外界幹擾少,能確保信息正常發送。常規信息包括起搏器的工作信息及患者自主心律的相關情況。對於緊急信息,例如,當起搏器發生嚴重故障時(如電極導線斷裂、電池耗竭等)監護係統能及時發送信息,使醫護人員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這些信息並進行相應處理。因此,家庭監護管理係統改變了傳統起搏器的隨訪形式,使患者在家中即能接受隨訪。

心髒起搏器治療的適應症正在拓寬,從單純治療心電活動衰竭(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房室阻滯等緩慢性心律失常) 擴展到治療心電活動的紊亂(如心房顫動),從治療心電疾患擴展到治療非心電疾患(如心力衰竭、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神經介導性暈厥等),從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到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如室速、室顫)等。起搏器技術進展迅捷,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多,使用壽命越來越長,智能化和自動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這些對起器隨訪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也看出對患者的術後隨訪工作的重要性。隨著起搏器植入量的增加,手術後的隨訪管理工做出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如患者行動不便不能及時就診、夜間睡眠時發生異常等等。資料表明,67%的患者隨訪結果正常而不需修改參數,這無形中造成了醫患雙方時間的浪費,也導致了部分行動不便或居住地較遠患者的失訪。此外,在兩次隨訪間隔期內,起搏器發生故障或工作參數不適當時,也無法被醫生及時發現和解決,會給患者健康造成一定損害。 而家庭監護(Home Monitoring)管理係統的建立,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家庭監護管理係統每天定時發送信息,且多數發送設在夜間患者入睡後,此時外界幹擾少,能確保信息正常發送。常規信息包括起搏器的工作信息及患者自主心律的相關情況。對於緊急信息,當起搏器發生嚴重故障時(如電極導線斷裂、電池耗竭等)監護係統能及時發送信息,並通過電子郵件或傳真方式快速通知醫生,使醫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這些信息並進行相應處理。其優點在於患者自動分類管理,安全網絡訪問,自動傳輸報告,在臨床症狀發生前早期識別,完全自動,無須手工設置,待機時間長,重量220克,而且可以隨時隨地安全高效,使醫護人員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這些信息並進行相應處理。因此,家庭監護管理係統改變了傳統起搏器的隨訪形式,使患者在家中即能接受隨訪。

一、利用家庭監護管理係統目的

起搏器植入者臨床症狀是否改善,調整起搏參數,發揮起搏器最佳工作效能,能滿足生理功能需要。

了解起搏係統潛在的故障、功能異常和起搏治療中的各種並發症,及時發現並予以糾正。

指導患者自我管理、保護好起搏器,並配合醫師做好隨訪工作。

二、使用對象與方法

在我院已植入永久心髒起搏器術痊愈後並持有家庭監護的患者起搏器為例,患者出院前由廠家安裝並調試好機器,安放於患者床頭接收信號,由服務中心接收並監控信息,並於患者出院後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到醫院進行程控並進行隨訪,並對每個起搏器植入並擁有家庭監護的患者建立起搏器隨訪檔案,以便醫護人員在隨訪過程中了解起搏器工作狀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