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一年九月,湯仲明將發明的木炭代油爐報實業部立案,並獲批準專利五年。②同年年底湯仲明為了加快推廣工作,將木炭代油爐的製作技術及圖紙,毫無保留地公布於眾. 一九三二年元月十四日,實業部派專家舒震東、餘人翰前來鄭州檢驗。反複試驗,詳細檢查核實後,認為此項發明木炭代油爐具有重大意義,遠勝國外試驗品,達到實用價值,且造價低廉,易於製造,整個代油爐的造價不及一隻化油器的價錢,與國外比利時、法國、日本.等國製造的木炭車比較,有明顯的三大優點:一是發動時無需用汽油作媒介,國外產品都得使用汽油作媒介,方能發動機器;二是爐體重量不超過一百斤,安裝在車前左右兩旁或車後均可,方便靈活,國外試驗品重達二三百斤,由於笨重安裝就不靈活;三是加一次木炭可行駛四小時,時速達到四十餘公裏,國外試驗品加炭時間都比較短,日本製造的半小時就得加一次炭。實業部曾購進法、日兩國產的試驗品加以檢驗,認為都未完善,不適應用,未予推廣,將其擱置。
湯仲明的這項發明,它與汽油車相比,隻是使用沒有汽油方便,點火需要花三五分鍾時間(點火前用手搖鼓風機一搖也很快就能啟動),上坡時與汽油車相比,力量稍嫌弱一點,這是美中之不足,但無礙行駛,專家給湯仲明的發明以極高評價。35年其在滬開設了製造煤氣發生爐的專業工廠仲明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並呈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全國各公路運輸單位推廣使用代燃汽車,限期將汽車全部改裝為煤氣車,並限製汽油進口。得到當局的肯定,並通令全國公路運輸企業改裝使用。當年,各地私營長途汽車運輸企業也陸續購置煤氣發生爐,改裝代燃汽車。上海還設有湯仲明辦公室負責推廣汽車代燃技術。這為抗戰時期尤其是民國30年太平洋戰爭後,汽油進口中斷,大批汽車改裝為木炭汽車後確實發揮了作用。
當時的國民政府在研究替代燃料方麵,以木炭為汽車燃料經過反複實驗和改進,木炭汽車在長期的運行中取得了實績。木炭汽車因為燃料易得,造價又低廉被各省民營交通部門廣泛使用,廣東省也是推行木炭汽車較早的地方;陝西省共改裝了幾百輛這樣的木炭汽車,跋涉在秦嶺、巴山、西安、延安之間,保證了抗戰時期陝西省的公路交通運輸任務。
民國時期的木炭汽車,從研製推行到逐漸被淘汰,曆時將近15年,作為主要交通運輸工具的木炭汽車,完成了抗日戰爭時期繁重危險的運輸任務,為保障戰時的公路交通運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在抗戰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抗戰時期,武漢淪陷,國民黨政府西遷內地,大西南成了戰時大後方。這期間,運輸產業迅速發展。可是,由於抗戰期間所需的大量戰略物資之一的石油的消耗量陡增,而供應量卻由於滇緬公路的中斷廣州淪陷,汽油異常匱乏,僅靠駝峰運輸的區區數量汽油,軍事專用已經捉襟見肘了,是無法滿足國計民生的需要的。致使戰時主要的運輸工具汽車就成了無米之炊,戰時交通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限製。抗日戰爭後期,中國西南大後方的公路上,除軍用汽車外,所有貨車,差不多都是國產木炭汽車。
當時的交通情況十分惡劣,飛機沒有,鐵路不通,水運遭日寇封鎖,汽油來源斷絕,隻有木炭汽車是比較實用的交通工具,目標小,靈活機動,而且又經久耐用,即使被槍彈射中,隻要把洞口用布條包起來,照樣行駛。這期間,由於石油無法供應,木炭汽車便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大宗的軍糧民食和食鹽的運輸,也都是由木炭汽車承擔。木炭汽車在抗戰史上不僅起到了交通運輸的頂梁柱作用,而且因為木炭汽車得以與一部分名人結緣。
1939年89月間,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由桂林到恩施參加湖北省臨時參議會的會議,因不願意坐木炭汽車,就乘飛機先到重慶,再由重慶坐輪船到巴東,但到巴東之後,李四光發現了停放在車站的汽車全部是木炭汽車,隻好試一試。結果,木炭汽車行駛了200多公裏的崎嶇山路,順利抵達恩施。李四光後來說,在桂林時,曾有人向法國購買了幾輛木炭汽車,結果車輛不能發動,隻能全部拆掉,所以他在桂林動身前認為木炭汽車不可靠。不料經此一試,發現中國的木炭汽車確實能用,感覺也很舒適安全。因此,恩施會議後,李四光還坐木炭汽車在川鄂邊境考察地質,事畢後,又坐木炭汽車經川東湘西返回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