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小小的碣詩,讓兩人陷入了沉思之中,不管杜荷說的有多麼的深刻,亦或是說的道理有多麼深,他自己都不覺得,畢竟,他從來沒有對這首詩做過多麼深的理解,不過這樣的詩,在唐僧看來,並不是這樣簡單,他認為往往簡單的東西,能有其深刻的道理。
杜荷看著兩人,想了想說道:“在我看來,這首詩也可以這樣理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唐僧仔細的想著杜荷這番話,默默無語,今天杜荷給他的震驚,實在是太多了,他還在慢慢的消化。
杜荷繼續說道:“現在隻能從字麵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唐僧想了想接話說道:“貧僧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犬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裏?
杜荷想也沒想的就說道:“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這樣就可以去理解犬的味覺,他們隻是享受味覺帶來的快樂,並沒有和人一樣,懂得去思考這些美食的其他東西。”
唐僧默默地想著杜荷這番話,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看著沉默不語的唐僧,以及李淳風,杜荷繼續說道:“正如佛家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杜荷也不知道自己今日為何竟然說出了這番話,難道是自己真的有當和尚的潛質嗎?還是自己來到這個大唐已經看清楚了這世間的一切善惡。
還是自己已經想通了這一切,有意或者是無意的事情,就算是上天讓他來到這裏,可來到這裏的意義又是什麼,沒有一個人能解答出自己心中的疑惑,而也沒有一個人說出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如果你說這是享受,好吧,你說是為了享受,可是,我們享受生活的同時,又遭遇著許許多多的痛苦,追求不同,你活著的意義不同,而我們缺少的就是一種活下去的信仰,沒有信仰,我們如同行屍走肉,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活著,這是一樣的,難道真的就是為了金錢,為了美女,為了功名利祿嗎?
到最後,不過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我們不就是這樣嗎。到最後,不過是化為一柸塵土……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到最後不都是要化為一丕黃土嗎?不管是高樓大廈,樹木花草,人,以及各種各玩各的東西,都是要化為塵土的,有些東西可能一年腐蝕不了,但是,十年,百年呢。
萬物歸塵,有沒有一種信仰可以告訴我,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他的規則或者規律存在的,任何痛苦,寂寞都是有他存在的意義,或許,我形容的不怎麼正確,但是,我的意思就是這樣,我們欠缺了一種強大的信仰,一種可以給我們的精神帶來無比快樂的信仰。
而我們總不能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規則下,一直向往著經濟吧,這是不對的,當我們百年以後才發現,除了掙了一輩子的錢,我們什麼也沒有,而掙了一輩子的錢,到最後才發現,我們依舊是沒錢,這就是把控,控製,這就是促進消費。
杜荷的話帶給唐僧的除了震驚,就是震驚,就連唐僧這個深懂佛法的人,也說不出這番高深莫測的話來,因此,這個時候,唐僧對於杜荷那是佩服的緊。
這個時候,杜荷陷入了自己的沉思,完全沒有想到,唐僧在醒悟過來之後,竟然執弟子之禮跪在自己麵前說道:“貧僧以為自己取得上乘佛經,便可普度眾生,誰知,貧僧連自己都沒有頓悟,有何顏麵去普度眾生呢?今日公子一番話,徹底驚醒了貧僧,因此,懇請公子收下貧僧,教導貧僧高乘佛法。”
瞧見唐僧一臉認真的模樣,杜荷有苦難言,自己對於佛法的認知幾斤幾兩,自己還是相當清楚的,說是一竅不通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自己並沒有過深的接觸過,現在這些也不過是以前看電視,或是看書中記下的,現在唐僧要拜自己為師,這可讓杜荷為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