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發生在英國。英國公眾衛生院內科勤務醫生貝利博士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他所擔任工作的英國田園地帶西米德蘭地區,自己負責的患者中有3人自殺,2人自殺未遂。這5名患者都居住在新建的高壓輸電塔附近。貝利博士開始對這個地區自殺者的住所以及和高壓線的距離等詳細情況開展調查,結果連他自己都驚訝不已:自殺者絕大多數都居住、生活在高壓輸送線附近,距離越近精神障礙和自殺情緒就越嚴重。
貝利博士同時是劍橋大學的研究員,他將這個不可思議的調查結果告訴了英國醫學界的權威學者們,遭到了付之一笑的冷遇。貝利博士並不甘心,又寫信給電磁波生體學權威羅伯特·貝卡博士征求意見,得到了羅伯特·貝卡博士及其同事、助手們的全麵支持,並且開展了更為全麵徹底的調查。調查對象是300名自殺者的居住環境,結果表明,自殺者所居住地區的電磁場都明顯地高於其他地區。羅伯特-貝卡博士在著作中闡述了調查結論:“輸送電線和這個地區的自殺者之間,存在著重大的聯係。”
1976年,羅伯特·貝卡博士的研究小組發表了世界上首篇闡述“輸送電線與自殺者的因果關係”的論文。貝利博士主持調查研究,實際測定從高壓線到自殺者住宅的電磁波強度,進而開展病疫學方麵的調查。這個研究課題為該論文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論證了由外部物理環境原因造成人的精神異常的危險性。該論文發表於1979年。這次調查對598例自殺者的家庭住所中的電磁波進行了測定,又選擇了沒有發生過自殺事件的600個家庭住所作為“對照群”也一一進行了同樣的測定。然後將調查數據進行了詳細周密的對照,結果表明,“自殺群”的磁場強度明顯高於“對照群”,在“高磁場環境”下,自殺行為發生的比例要高於正常環境的40%。
對於貝利博士的調查研究結果,希裏爾·斯密斯博士評價道:“如果說自殺和電磁波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係的話,在對人體構造方麵的影響與其說是神經回路係統,還不如說是極其微細層次的東西。”同時認為“解密的鑰匙不是神經係統層次,而是荷爾蒙層次”。
上述一係列的研究結果和論文的發表給社會各界帶來了強烈衝擊和反響。
美國紐約州在接到羅伯特·貝卡博士的報告之後,於1978年正式規定禁止在住宅區附近架設高壓線。
1982年,英國蘇格蘭東部掀起了反對蘇格蘭電力局在居住區附近架設高壓線的運動。土地在高壓線下的32名農民、150名市民和許多修道院的人都參加了這場反對運動。
第一節輻射與癌症
1895年倫琴發現了x射線,隨後不久人們就意識到了電離輻射具有致癌性。1902年第一例與輻射相關的癌症,即在輻射造成的皮膚潰瘍部位發生皮膚癌被報道後,同樣的病例不斷被發現。1911年,首次報道了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員患白血病的病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的輻射致癌的動物實驗,隨後的對日本原子彈爆炸幸存者長期流行病學調查,進一步驗證了電離輻射的致癌作用。
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立輻射致癌的細胞模型係統。到80年代,在整體水平的組織癌變和離體細胞惡性轉化觀察的基礎上,對輻射致癌的普遍規律和機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認識到電離輻射對很多生物種係的大部分組織都具有致癌性。近年來,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層麵上對輻射致癌效應機理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認識。隨著核技術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輻射致癌危險性特別是低劑量輻射致癌危險性已經受到高度關注。
據報道,居民受較高強度電磁波影響後,致癌率為普通人群的3~4倍。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為白血病(可增高6~7倍),其次為消化係統癌症和皮膚癌。長期使用手機者,腦部腫瘤有增多趨勢。動物實驗發現,於高功率電磁波照射後9~12個月,可見甲狀腺癌,並可見增生性病變(如卵巢脂肪瘤、子宮內膜增生症、乳腺增生症等),但迄今尚未見腫瘤發生與功率、頻率、時間等相關的報道。
電離輻射是一種天然存在的基因毒劑,它能直接穿透組織、細胞,並將能量以隨機的方式沉積在細胞中,因此對機體的基因毒性作用又不同於化學基因毒劑。機體的任何組織、細胞都可受到電離輻射的攻擊,其造成損傷的嚴重程度和引發的生物學後果除與受照射劑量大小有關外,與輻射源的物理參數也密切相關。輻射致癌效應可以是由x射線、γ射線、中子等的外照射作用的結果,也可以是發生放射性內汙染後由放射性核素發射α粒子等內照射作用的結果。
輻射,包括電離輻射或稱粒子輻射及非電離輻射,是人們在工作環境,甚至生活起居中無時無刻不接觸的無形物質(無形並非真的無形,隻是我們肉眼看不到而已)。人類常遇到的輻射有X線、γ射線、α射線、β射線、宇宙射線、日光及紫外線、放射性核素等。無論是電離輻射或是非電離輻射,當前都已能為我們人類所利用,並在科學研究、工農業生產及醫療衛生事業中作出巨大貢獻。然而,現已有不少證據表明,隻要人們有意或無意地過多接觸輻射,便可引起多種人類腫瘤。
1945年8月6日,日本的廣島遭到了綽號為“小男孩”的鈾彈的襲擊,3天後,長崎遭到了綽號為“胖子”的鈈彈的轟炸。兩座城市當即化為一片焦土,短期內死亡人數達20餘萬,而幸存者在事後的數年內,白血病、乳腺癌、肺癌、骨肉瘤、甲狀腺癌、皮膚癌等的發病率明顯較其他地區高,而且發病率與原子彈爆炸時的放射暴露量成正比。
根據資料記載,至今,廣島、長崎兩市的腫瘤發生率與死亡率,仍比對照人群要高得多。在白血病的類型中,主要是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其實,除了像原子彈爆炸外,大型核設施事故引起的核泄漏,也對人群的生命構成重大威脅,諸如1979年美國三哩島壓水堆核電站燃料元件損壞事故,以及1986年蘇聯核電站事故等,都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泄。據報道,除了不少人因急性放射病死亡以外,目前,受害人群中的腫瘤病發病率也比普通人群高7倍。
無論是核武器還是核泄漏,泄漏物常為“粒子的輻射體,當人們通過空氣吸人或通過水和食物攝人時,等於不斷地進行體內照射,當射線足以引起體內細胞的損傷,細胞不能修複其遺傳物質DNA時,便可能發生突變,引起腫瘤。
除了原子彈、核泄漏外,平時人們接觸x射線也是不少的。例如早期的x射線機器製造不夠精良,射線外漏,保護措施又不很完善,因此長期接觸x射線的人患白血病的概率也較一般人高。美國曾作過一次調查,結果表明如果一個婦女在妊娠期間做腹部x射線照射檢查,將來小孩得白血病的風險,從每10萬個兒童中4例上升至6例。雖然這個數字很小,但除了必要的情況外,懷孕期間最好不要做x射線照射檢查。此外,有報道稱,接觸放射性礦或放射性物質的礦山人員,如常與瀝青鈾礦、鉀礬鈾礦、錫礦等接觸,肺癌的發生率明顯較一般人高得多。我國也曾對某一錫礦區的肺癌發病率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自1954~1989年問,坑下礦工的發病率是546.4/100000,而無坑下工作史的普通職工的肺癌發病率,僅為39.9/100000。前者幾乎是後者的14倍。經過分析證明這與坑下氡及其子體濃度過高有關。而氡則來源於含鐳的氧化礦。因此,為防護氡的致癌作用,應改善坑下的通風設備,同時還須采取必要的對工人及其家屬的防護措施。
毫無疑問,當今人們對於輻射可引起人類的腫瘤是十分清楚的。
然而,人們對於陽光及紫外線可引起腫瘤常卻不甚在意。的確,生命中不能沒有陽光。人類對於太陽的崇拜,對於陽光的感激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然而,同時還須強調,“生命中也不可有太多的陽光,陽光太多了並不會給你帶來什麼益處”。
原來,陽光是太陽放射出的電磁波,其中可見光約占一半。其他還有紅外線與紫外線。其中,紫外線又可根據其波長,分A、B、c三段。但由於大氣層的吸收和輻射,紫外線c段不能到達地球表麵,一般不會構成對人類的危害。在能透過大氣層的紫外線中,以B段對人的危害性最大。當人們的皮膚長期受到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後,最初常表現為皮膚幹燥、脫屑,黑斑形成,皮膚萎縮,接著過度角化,進而形成乳頭狀瘤,並可能發展為皮膚癌,尤其是那些有遺傳性著色性幹皮病者,更好發皮膚癌。
上麵所描述的,好像都是在自然界中的事,還要提一下的是,在人們天天“蝸居”的室內,也有被放射汙染的可能性。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幾乎所有美國人的住宅都有氡的汙染,其中有一小部分家庭中,氡的含量達到“危險水平”。據估計,每天在這種危險的房子內待10小時,患肺癌的風險相當於每天吸一包香煙,美國聲稱室內氡是使得美國每年2萬餘人死於肺癌的元凶。
那麼,室內的氡是從哪裏來的呢?研究證明它主要來源於土壤及建築材料,它可不斷地經地麵縫隙、岩石釋放出來,此外,煤的燃燒也是氡的來源之一。還有資料表明,地下室內氡的含量,較高層房間內高出許多,此外,樓房的1~3層氡的濃度,也高於更高層的樓層。
因此為防止氡汙染對人體的危害,要注意選擇建築地域及建築材料,而房間更須經常通風才好。此外,筆者更要指出的是,吸煙與氡有協同致癌作用,例如有研究表明,嚴重吸煙的鈾礦工人終生肺癌的危險性是不吸煙者的6~10倍。此外,英國帝國癌研究基金會的一項調查也證明在等量氡子體照射的條件下,不吸煙者終生危險係數是居民平均終生危險係數的1/4。
除輻射外,致癌的因素同時還包括一些物理因素:長期的熱輻射可導致皮膚癌,長期的機械類的或炎性的刺激也是一種潛在危險因素,例如不合適的假牙托的長期摩擦,也可能引發舌癌或頰黏膜癌,膽囊結石可導致膽囊癌,至於纖維性物質長期存在於機體之中更是危險,如石棉、玻璃纖維被吸入肺內,可導致肺癌或胸膜問皮瘤。有充分證據表明,石棉工人的癌症發生率是一般人的3倍。嚴重暴露於石棉的工人,10人中有4人將最終死於癌症。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長時問暴露於石棉的同時,吸煙者則患肺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8倍,比既無石棉接觸又不吸煙者高40~50倍。還有科學家認為,人的食管癌有可能是因為粗糙食物中尖似鋒芒的纖維刺人了食管黏膜細胞,導致了細胞癌變的。當然這隻是一種假設,但無論如何,“食不厭精”固然不是上策,但太過粗糙,也是有一定危險性的。
第二節輻射與白內障及免疫力
事情發生在世界著名的媒體《紐約時報》。長期在該報社廣告編輯部使用VDT的工作人員訴說因此“患了白內障”。
其中,1名職工當時29歲,連續6個月從事顯像管電腦工作,引起發病。另1名35歲,操作顯像管電腦正好1年,也患上了白內障。
一般來說,在礦石熔爐等高溫場所工作的工人比較容易患上白內障,這是因為高溫容易引起水晶體白濁。老化以後的水晶體也容易出現白濁,這些都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可是,《紐約時報》的工作人員的病狀卻不同,覆蓋水晶體後腦部膜變化為非透明狀,是一種叫做“後腦部白內障”的特殊病變。進行會診的紐約大學的米爾頓·紮雷博士指出:“這兩人的白內障和微波輻射引起的雷達工作人員白內障的病狀非常相似。”
事情發展到了法庭。裁判所的仲裁人員檢查了《紐約時報》使用的VDT,認為:從泄漏電磁波角度來看,還是在《工業安全基準》規定以內低水準的泄漏程度。在對原告的申辯答複中,有著如下記載:
《紐約時報》對於白內障發病原因不負責任。但是,目前的《工業安全基準》,對於正常的眼睛來說是安全的,可是,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對於眼睛感受強的勞動者來說,存在著危險的可能性。
其實,在微波爐剛剛問世時,家庭主婦之間就頻頻發生水晶體白濁化的白內障問題。
早在1974年,蘇聯科學家薩第可瓦就曾經指出:“VDT工作會導致白內障等眼疾增加。”
人體構造中,眼睛的水晶體和睾丸是最容易受電磁波影響的器官。
這是因為在這兩個部位沒有血管。在血液流通的部位,盡管人體組織吸收了微波等電磁波能量,也會由血液來吸收並且分散由此產生的熱量。可是在沒有血液流通的水晶體等組織,積蓄下來的熱量就會成為促成細胞熱變性的能量了。
所謂免疫力,是針對體外人侵者而言,是保護自身的抵抗力量。
在這裏,我們把外部入侵者叫做“抗原”,把抵抗力量叫做“抗體”。
例如,身體受到外部細菌感染以後出現炎症,這裏的細菌就是“抗原”。這時,體內的“抗體”細胞集合起來,攻擊這些細菌,直到把細菌消滅,身體恢複健康狀態。這些“抗體”的戰鬥力就是“免疫力”。
可是,這些在細菌、病毒麵前英勇抗戰的免疫力戰士們,在異常電磁波的長時間輻射之下,會漸漸虛弱下去,失去戰鬥力。
1991年,烏克蘭的配托羅法斯卡博士在調查後發表了以下數據: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之後,曾經在那裏從事操作電腦VDT工作的人員和其他人員相比,免疫力隻達到50%。
這樣的結果是在核電站事故發生之後,對所有幸存工作人員進行普遍健康調查時才‘發現的。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也得到了同樣結論。拉伊爾博士在實驗研究之後這樣敘述:“把培養中的人體‘T細胞’進行48小時60Hz電磁波照射之後,這些‘T細胞’對外麵侵入的病原體細菌的攻擊能力明顯降低。”
也就是說,在受到電磁波長期照射之後,人體免疫力下降,不僅對於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大大減弱,同時對於體內細胞異變,例如癌細胞的繁殖等,也會喪失抵抗作用。
值得一提的還有人腦中央部位叫做“鬆果體”的器官。這個器官受到電磁波輻射損傷以後,人體免疫功能會大大降低。鬆果體分泌一種叫做“抗黑變激素”,或者叫做“N—乙酰—5—甲氧基色氨”的荷爾蒙,通常稱作“鬆果體激素”。目前已經明確了的是,電磁波輻射會減少鬆果體激素分泌量。
那麼,這與人體免疫功能有什麼關係呢?
1994年開始,免疫學上已經發現,鬆果體激素具有各種功能,例如,預防癌症,提高抵抗艾滋病的能力,防止細胞受到損傷,降低血壓,預防心髒病,延長壽命等。此外,還是抗酸化物質(生物體酸化容易患癌症),並且具有防止精神緊張、興奮過度等作用。在動物實驗中,服用鬆果體激素的老鼠平均壽命延長了20%~30%。
從1995年夏天開始,鬆果體激素作為一種理想的萬能藥物曾經在美國和許多國家風靡一時。
人腦的鬆果體激素還具有“兒童荷爾蒙”之稱。這是因為鬆果體激素從人出生以後分泌量急劇增多,一直持續到11~12歲。在人生重要的成長發育階段開始後的5年左右的時間內,分泌量又急劇下降,以後一直緩慢趨於減少,到了老齡階段,隻能分泌微乎其微的鬆果體激素。
顯而易見,在電磁波輻射的影響下,鬆果體激素的分泌量減少,引起免疫功能方麵一係列連鎖反應。
第三節心髒與電磁波過敏症
有人反映,把手機插入左胸衣袋內,當手機接收信號時,會出現心悸、心跳不正常等心髒不適感覺——這就是所謂“電磁波過敏症”的症狀之一。
1995年10月23日,日本衝繩縣的司法書士w先生(46歲),把使用了很長時間的舊式手機換成了一部新產品手機。店員介紹說,這種新型號“又薄又輕,性能非常好”。當天,w先生忙於各種事務,便隨手將手機放人胸前口袋裏,並且忘了切斷電話。大約2小時之後,W先生和客人進行麵談之時,突然感到心髒跳動得非常厲害,呼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