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輻射,生命無法承受之重(下)(3 / 3)

患者方麵:沒有特別需要陪護的患者,家屬不必一起跟去做檢查,這樣受輻射完全不必要。醫務人員不能因為患者和受檢者僅僅是來醫院檢查一次而忽略對他們的保護;受檢者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拒絕不合理的醫療照射。為了避免不必要的x線曝射和超過容許量的曝射,應選擇恰當的x線檢查方法,設計正確的檢查程序。每次x線檢查的曝射次數不宜過多,也不宜在短期內做多次重複檢查(這對體層攝影和造影檢查尤為重要)。在投照時,應當注意投照位置、範圍及曝射條件的準確性。對不需要檢查的部位應穿戴防護用品(鉛圍裙、鉛圍脖、鉛帽、鉛眼鏡、鉛手套、防護裙等)遮蓋。

放射線工作者方麵:應遵照國家有關放射防護衛生標準的規定製定必要的防護措施,正確進行x線檢查的操作,認真執行保健條例,定期監測射線工作者所接受的劑量。在x線環境工作時要穿戴鉛圍裙、鉛圍脖、鉛帽、鉛眼鏡、鉛手套、鉛麵罩及性腺防護裝置等,並利用距離防護原則,加強自我防護。

第五節輻射防護工具

一、根據測試結果選用電磁個體防護設備隨著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家用電器,彩電、錄像機、VCD、家用電腦、微波爐、電磁爐、無繩電話、手機等也相繼進人千家萬戶,這些家用電器和電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都會向環境空間發射與泄漏一定強度的電磁波,電磁輻射已成為第四大汙染。因此,許多研究機構和生產廠家都在相繼研究開發防電磁輻射的民用產品,以減少電磁輻射對人類健康的危害。現在看來,穿著防電磁輻射的服裝是比較方便有效的方法。

一般來說,作業人員所處環境的電磁場強度超過國標限值或者作業人員所處環境的電磁場強度未超過國標限值,但與此限值比較接近,而作業人員又需要長時間在此環境工作時,都應考慮采用輻射防護用品。選用個體防護產品時,應首先確定電磁輻射的衰減度,然後,參照各種產品說明中對電磁波的衰減參數,確定使用何種形式的防護用品。降低電磁輻射方麵的個體防護用品主要包括防護服裝、防護眼鏡及輻射防護屏。

目前,國內已經開發出多種麵料的防護服裝。防護服裝中有防護襯衫、防護圍裙、防護馬甲、防護大褂、護胎寶、孕婦裙、夾克套裝等,此外還有用於設備屏蔽的屏蔽布等。

防護服裝是根據屏蔽或吸收原理製作的。防護眼鏡用於保護操作人員的眼睛免受傷害,對於防護眼鏡的要求是:透視度要足夠高,不影響視線;屏蔽效果要好(原則上應保證屏蔽後場強控製在國標限值之下);重量輕,鏡麵啟動靈活。防護眼鏡的基本材料是金屬網或金屬膜。

製成防護服裝的麵料對於電磁波的防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選用電磁輻射防護服裝時,應了解防護服裝所采用的麵料,是不是大的專業廠家製造的,是否有電磁輻射專業檢測部門的檢測證書。在確保這兩條的前提下,再考慮服裝的做工和美觀是否符合要求。

1、電腦前的輻射防護工具電磁汙染源很廣泛,它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幾乎包括所有的家電。隻是汙染程度有強弱之分。電腦排在首位,因為人們必須與它麵對麵地操作,而且長時間接觸。

電腦的低能量x射線和低頻電磁輻射,容易引起人們中樞神經失調。英國一項辦公室電磁波研究證實,電腦屏幕發出的低頻輻射與磁場,會導致7~19種病症,包括眼睛癢、頸背痛、短暫失去記憶、暴躁及抑鬱等。對女性還易造成生殖機能及胚胎發育異常。據對武漢市200多名銀行係統從事電腦操作者調查表明,有35%以上女性出現痛經、經期延長等症狀。少數婦女還發生早產或流產。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指出,孕婦每周使用20小時以上電腦,其流產發生率增加80%以上,同時,還可能導致胎兒畸形。

據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研究所自1994年以來對近萬名長期操作電腦的職業女性進行的跟蹤調查表明,長時間操作電腦的婦女患乳腺癌的危險性比其他職業婦女高出43%,電腦終端散發的電磁波輻射,對女性工作人員構成足夠的危害,其原因是高強度電磁場射線輻射會減少女性大腦鬆果體內激素的產生,迫使體內雌性激素排放速度加快,最終導致乳房組織細胞發生分裂,從而誘發乳腺癌。

對以上的危害有什麼解決方案呢?現在投放於市場上的有各種型號的視保屏;電腦製造商也在注意減少電磁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有的已貼出“低輻射”的標誌;在市場上也推出了新產品——電腦電磁波輻射屏蔽服。其中,由國內某公司生產的電腦電磁波輻射的屏蔽服對高頻寬譜電磁波采取反射與吸收兩種方法進行屏蔽,經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測試,它在相應電磁波輻射頻譜內均能進行有效屏蔽。

目前,用於屏蔽服的鐵氧體材料可以吸收電磁波,但這樣的屏蔽服能否既有效又方便,還需要做詳細的檢測。一般來說,要在衣服這樣薄的厚度,吸收整個電磁波頻譜是很不容易的。即使能做到這樣,也隻解決了胸以下的被輻射問題,頭部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所以,頭部防護的問題還有待解決。

2、移動電話對人體的危害及防護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同時也是國際上研究最熱的問題,還是移動電話、無繩電話等輻射問題,因為它們用天線直接對著人的頭部輻射電磁波。更為嚴重的是,人們習慣將手機緊緊貼著耳朵講話,20%以上的輻射功率都被頭部吸收了。移動通信器材運行時接收來自基地台的無線電信號,這時對波及範圍的人影響不大,但當發話時則將高頻信號發射出去,其頂部的發散天線附近產生較強的高頻電磁波,5~10cm範圍可達100~300w/cm2(我國的衛生標準規定為50W/cm2)。當手機發射信號時,頭部受到電磁波的輻照。頭部解剖組織複雜,其分層結構及形狀使場偏向不均勻分布,其吸收率(SAR)要增大,日久對大腦勢必造成危害,嚴重者可形成癌症以至危及生命。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研究人員賴·亨利博士在不久前布魯塞爾召開的國際移動電話安全會議上報告說,移動電話所發射的微波可導致實驗室中的老鼠暫時喪失某些能力。他認為,移動電話很可能對哺乳動物的腦細胞造成不良影響,因為這種輻射改變了細胞組織,因此也改變了腦細胞執行任務的方法。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幾位科學家同意此觀點。英國政府主管放射研究的國家放射線保護委員會的科學家說,他們接受“移動電話可能改變人類細胞功能”的說法。另外,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最近也發現,經常使用移動電話可能導致淋巴癌。

在手機對人體(持機者)的電磁生態效應的研究中,近些年來國內外有關人士基本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識:人體內SAR分布及其幅度與手機使用的頻率和功率、手機與人體的相對放置位置、天線類型等因素有關;人體頭部對電磁能的吸收較大,尤其是眼部;手機對人體產生有害的生態效應的可能性很大,電磁能導致的溫升現象對特別敏感的眼部晶狀體及頭部的某些部位進行局部加熱,可能導致一些病變。

針對這一現狀,目前,國內外對手機持有者的防護問題非常重視。現已研究和正在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多項。手機的電磁波輻射到人體上,其強度隨手機離開人腦的距離呈指數衰減,即稍離輻射源遠點,輻射就能降低許多。給手機配備耳機和話筒,可使手機遠離使用者的頭部,如某公司生產的手機外置耳機及MIC,具免提功能,通話時可有效地防止電磁輻射,同時具有聲音控製發射功率的自動開關,不說話時,可減小發射功率,有效地防止電磁輻射,還可以給手機裝上一種防護罩,借以改變電磁輻射的方向,以減輕對人體的危害。

3、家用電器對人體的危害及防護當前,家用電器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微波爐、電視機、收音機等家用電器工作時所產生的各種不同波長頻率的電磁波,會不同程度地產生電磁輻射,造成室內汙染。人體如果長期暴露在超過安全的輻射劑量下,人體細胞就會被大麵積殺傷或殺死。

電視機、電腦等熒光屏可產生相當強的電磁輻射,尤其對人的眼睛損傷厲害。眼睛是人體對微波輻射比較敏感和易受傷害的器官。在輕微傷害情況下,感到眼睛疲勞和幹燥;中等損害情況下,使眼睛內流體混濁,視力下降;嚴重的可出現白內障,更嚴重的會使角膜、晶狀體等同時受到傷害,以至於造成視力完全喪失。

微波爐的加熱原理為利用微波的能量,使食物分子內產生熱運動而使食物快速加熱。由於超短波的穿透能力強,對人體的傷害就尤為明顯。而微波爐由於結構設計的局限性,盡管其內壁是全金屬材料,有的甚至做成不鏽鋼的,但門的防護處理則是用孔徑較大的網狀金屬材料來處理的,而這麼大的目數,對電磁微波米說形同虛設,微波輕易就能穿透防護層。為了門的密閉性,門的結合麵是用非導電的橡膠作為密封材料的,由於導電麵的不連續性,更使產品對微波的防護能力降低。由於對門的處理不夠理想,因此微波爐在使用中就存在著不安全因素。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室內環境意識的增強,大家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自然相應提高,這是社會進步的標誌。那麼,怎樣才能防止和減少室內電磁輻射汙染呢?

(1)注意室內家用電器的設置。不要把家用電器擺放得過於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劑量輻射的危險之中。特別是一些易產生電磁波的家用電器,如收音機、電視機、電腦、冰箱等電器,更不宜集中擺放在臥室裏。

(2)注意人體與辦公和家用電器的距離。對各種電器的使用,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離電器越遠,受電磁波侵害越小。如人與彩電的距離應在4~5m,與日光燈管距離應在2~3m,微波爐在使用中要離開至少1m遠,孕婦和小孩應盡量遠離微波爐。

(3)對醫院的x光、核磁共振等設備的操作人員來說,由於這些設備的能量大,輻射能力強,對人體的傷害尤為嚴重,因此,這些設備一般都放置在屏蔽室內。而目前,由於人們的認識問題,隻是將這些設備的觀察室隔離開,並且隻將門做屏蔽處理,就認為可以起到屏蔽作用,這其實是不對的。應建立一個完整的屏蔽室,設計有通風係統、觀察窗、語音係統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防護。

鑒於長時問使用電腦、手機及家用電器對人體的健康影響很大,‘那麼此類保健品就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目前,國際醫學科學家和食品專家正在不斷開發此類新的技術和產品。比如維生素A、維生素C、茶多酚等,有利於啟動內源性保護機製,提高機體抗氧化保護因子含量和機體適應低電磁輻射環境的能力,促進機體特異性抗疲勞因子生成,降低眼睫狀肌等眼部群及骨骼肌乳酸含量,緩解眼疲勞及頸肩背酸痛。所以經常飲用電腦保健茶、保健飲料等,就可以促進保護視力、恢複腦力、增強體力、提高健康,適應磁場環境,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多食用一些胡蘿卜、豆芽、西紅柿、油菜、海帶、卷心菜、瘦肉、動物肝髒等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和蛋白質的食物,以利於調節人體電磁場紊亂狀態,加強機體抵抗電磁輻射的能力。

除上述措施之外,國家還應製定相關法律法規,出台相應的監管和處理辦法,明確權責部門,對不遵守頻率管理規定,造成電磁汙染的行為采取相應處理。凡是有電磁輻射的產品,要注明輻射強度,並對這些產品進行強製性3C認證(中國強製性產品認證製度)。

二、電磁輻射個體防護產品的使用範圍電磁輻射個體防護產品可應用於:

(1)直接從事電磁波作業及間接接受電磁影響人員的防護。

(2)帶心髒起搏器及其他對電磁輻射敏感人群的防護。

(3)可與其他吸波材料配合,製成多頻譜兼容偽裝隱身材料,將在現代軍事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4)除了個體防護的範圍以外,還可根據實際需要,做成窗簾、屏帳,對特殊環境予以防護;做成罩、套,對有關的電磁波輻射源進行屏蔽防護。

三、對電磁輻射區內工作人員的防護措施(1)推測或檢測到射頻功率密度超過50mW/cm2的區域,應認為是電磁輻射潛在危險區。

(2)人員容易誤人的危險區域應設有警告標記。除非有緊急情況,凡經計算或用場強計測量超過50mW/cm2的區域,不允許人員在未采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入。

(3)應防止大功率信號發生器在試驗過程中放電,因為它將對其周圍區域產生大於50mW/cm2的電磁輻射。在做此類操作時,應用假負載或其他吸收材料吸收其輸出能量。

(4)應利用防護用品使輻射危害減至最小。必須保證在發射天線射束區內工作的維護人員穿好防護服裝。

(5)應該禁止身上帶有金屬移植件、心髒起搏器等輔助裝置的人員進入電磁輻射區。

(6)應給受到輻射源、電磁能和高壓裝置輻射的人員做定期身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