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輻射,生命無法承受之重(下)(2 / 3)

問:電磁輻射對人體主要有哪些影響?

答: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調查顯示,電磁輻射對人體有五大影響:

(1)電磁輻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變的主要誘因。

(2)電磁輻射對人體生殖係統、神經係統和免疫係統造成直接傷害。

(3)電磁輻射是孕婦流產、不育、畸胎等病變誘發因素。

(4)過量的電磁輻射直接影H向兒童組織發育、骨骼發育,致使視力下降,肝髒造血功能下降,嚴重者可導致視網膜脫落。

(5)電磁輻射可使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內分泌紊亂、月經失調。

眼晶狀體上皮細胞從胚胎即開始一生中不斷的生長和分化,最終形成一個具有極性、透明性和屈光性的視覺器官,無血管分布且水量較高的特性使其極易受到電磁輻射的影響,是人體對電磁輻射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1998年製定的頭部局部公眾暴露最高限值為2W/kg,不同手機使用過程中輻射強度差異較大,從0.4W/kg到2.0W/kg不等,而且研究表明,隨著輻照強度的增加,手機對細胞的損傷程度也隨之增加。

手機微波輻照2小時,3W/kg的輻照會引起細胞DNA單鏈的斷裂,4W/kg的輻照可引起細胞DNA不可逆性損傷,而晶狀體上皮細胞的凋亡是產生白內障的基礎,這與高強度微波致白內障的結論一致。

手機對人體的影響主要取決於其微波輻射強度。研究表明,微波輻射在一定劑量下對機體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免疫係統、眼晶狀體以及遺傳等均產生一定的危害。

不同型號的手機,手機的不同部位的微波輻射強度,以天線部位的微波輻射強度最高,其次為聽筒部、鍵盤部、話筒部;且天線部位的瞬間微波輻射強度均超過我國微波輻射衛生標準規定的日接觸劑量(400μW·小時/cm2)問:手機打出時的輻射量比接聽時高10倍?

答:移動電話用戶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可是知道手機輻射對人體危害有多大的人卻是寥寥無幾。香港大學放射同位素研究所測試結果表明,手機在按鍵打出電話、等候接通時的輻射場比接聽電話時高出10倍。

輻射對人體,特別是對青少年及胎兒有極大危害(因為胎兒和年輕人的細胞活躍程度較高,對輻射較敏感)。如受長時間輻射,會使青少年智力下降、記憶力減退;對孕婦則會嚴重影響胎兒發育,甚至出現先天性畸形等不良後果。因此建議懷孕婦女和青少年應盡量避免長時問使用手機通話。測試結果還顯示,把消磁器放在手機天線上可稍微降低手機在響鈴、接聽電話時的輻射量。

為了用戶的健康,研究人員鄭重告誡廣大消費者,除非必要,應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通話。

問:輻射影響大腦功能嗎?

答:微波輻射對人腦電圖的影響近年也有不少報道,從事微波作業10年以上的工作人員,腦電圖檢查有較多散在的慢波,個別的以慢波波群代替了正常的節律,有人認為微波輻射對腦電圖可能有明顯的影響。移動電話使用者如果接觸微波輻射10年,腦電圖異常率顯著高於間接接觸微波輻射10年的人,說明移動電話微波輻射作用於人體後,在中樞神經係統方麵,可影響腦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引起大腦皮層生物電改變,使大腦功能受到影響,且腦電圖異常率有隨使用時間延長而提高的趨勢,導致許多使用者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失眠、多夢、全身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的症狀。

研究資料表明,微波輻射可以引起作業人員的許多不良反應,綜合起來主要包括失眠、嗜睡、記憶力下降、頭痛頭昏、疲乏無力、心慌及性欲減退等,有學者把這一係列症狀稱為“微波病”,其中,中樞神經係統的症狀最為明顯。瑞典和挪威學者針對兩國手機使用者(大部分使用GsM數字係統,載波900MHz,信號調幅

有關專家對瑞典和挪威使用數字移動電話(GSM)和模擬移動電話的人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每天使用移動電話時間、使用次數與頭痛、頭暈、乏力、記憶力減弱等有關,長期使用移動電話可引起使用者胸悶、惡心、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甚至導致癡呆症。這說明移動電話電磁輻射引起機體神經衰弱征候群主要是長期接觸所致。在腦電圖中表現出抑製過程占優勢,有高幅慢節律的同步波,在臨床上主要為界限性異常,極大多數腦電圖的改變是很輕的。腦電圖改變主要為邊緣狀態和輕度異常。使用手機後1~4年可能出現神經衰弱症狀,隨著手機的使用時間增加,出現記憶力減退、頭痛、睡眠障礙症狀的人增多,說明長期使用手機不注意防護,可造成神經係統的損害甚至癡呆。

問:長時間用手機通話好嗎?

答:手機信號越差輻射越大,長時間通話影響健康。在地域偏遠或高大建築物周圍,手機信號往往不好,專家建議這時最好伸出天線,或將手機天線的方向調整一下,使手機信號格數盡量多,或者幹脆使用耳機通話。因為手機廠商為了在信號較差的地方仍能獲得較好的通話質量,在手機設計時,往往會加大手機的電磁波發射強度,以保證通話需要。當信號隻有一格時,手機信號的電磁波發射強度要比手機信號滿格時大1000倍。這種情況下,長時間通話,就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問:如何保護好你的頭部?

答:每一位手機擁有者都麵臨著電磁波的侵害,加強自我保護是必要的。這裏告訴大家幾條具體的防護措施:移動電話接通瞬間釋放的電磁波容易致癌,所以移動電話響時,1s後再聽手機;如果身邊有其他電話可用,就不要使用手機;在使用手機時,要盡可能地使天線遠離人體,特別是頭部;盡量減少每次通話的時間。

問:照X線你“防護”了嗎?

提示:到醫院做x射線檢查,患者有權利要求醫生提供防護服。X射線雖有輻射,但偶爾一兩次短時問的檢查,對人體危害有限。孕婦、小孩做X射線檢查時,一定要穿防護服。

一個12歲的法國男孩到民航總醫院放射科拍胸片,他看到技師沒有提醒他要做防護,也沒有給他穿鉛圍裙等防護衣具,就扭頭離開了。

他告訴醫院的大夫,在法國,患者拍胸片的時候大夫要告知X線的危害,並且給患者穿鉛圍裙、戴鉛帽和鉛圍脖等防護用具,這已經是一個程序了。

正是這件事,引起醫院的高度重視,醫院給患者配備了防護用具,還專門對拍X光片等射線檢查的防護做了明確規定:患者做這類檢查之前,技師必須明確告知射線的危害,並且讓患者穿戴防護用品,尤其對孕婦和未成年人更要特別關注。

無獨有偶,某外語學校來自英國倫敦的英文外教約翰感覺胸悶,並且咳嗽不止,就到一家知名醫院放射科接受胸透檢查。由於醫院沒有告知並且也沒有給受檢者準備必要的防護衣具,約翰拒絕檢查,憤然離開。此事被當地媒體披露後,引起強烈反響,當地衛生部門高度重視此事,要求各大醫院在10天內把防護用具配置齊全,並且嚴格履行告知義務。

100年前,德國人倫琴發現x射線,由此開創了醫學放射學。20世紀70年代,英國人漢斯菲爾德發明計算機層麵照相術(CT),使得X線可以觀察到人體的軟組織,引起放射學的一場革命。醫生可以看到患者身體內部的情況,對疾病的治療進行定位、定性,有的放矢。人類剛把x射線用於醫學時也不知道它還會對人體有害,在實踐中發現使用射線過多的人出現脫發、腹瀉、皮膚潰瘍,甚至皮膚癌、白血病等,才逐漸認識到X線也是雙刃劍,如果超劑量使用,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

為用好這把“雙刃劍”,國際社會對正確使用x射線做了一係列嚴格規定。我國在20HD2年1月3日發布了《國家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規定:“(用放射射線)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當按照操作規程,嚴格控製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的敏感器官和組織應當進行屏蔽防護。對孕婦和兒童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告知對健康的影響。”衛生部在《醫用X線診斷防護安全操作要求》中還明確規定,對人體敏感部位和組織(如性腺、甲狀腺、乳腺等)應采取適當屏蔽保護。

胸透是一種常用的射線檢查方法,它利用了x線的穿透性、熒光性和攝影效應的特性,當X線穿透人體不同組織時,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達熒屏上的x線量就有差異,形成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為醫生的診斷提供依據。胸透檢查一般在數十秒,對人體的危害有限。成年人一年內做一兩次胸透幾乎沒有明顯危害。但由於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細胞分裂活躍,比成年人敏感得多,且年齡越小越敏感(胚胎組織對射線更敏感),會造成部分機體細胞受損,這些受損細胞如果沒能自我修複(也可能是異常修複),就會殘存於機體裏,像“定時炸彈”,在免疫力低下或促癌因素存在的情況下,開始瘋狂複製,成為一個癌症病灶。所以說,放射檢查次數做得越多,誘發癌症的概率就越大。

我國的兒童放射衛生防護標準明確規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規檢查作為幼兒和青少年的常規檢查(如體檢)項目。

“如果不是這位外教,我們不知道‘吃’射線還要‘吃’多久?”

外語學校外教約翰質疑並投訴他在拍x光片時得不到屏蔽防護的事件曝光後,在市民中一石激起千層浪。

其實,反映射線存在可能誘發癌症等嚴重疾病危害,要求進行防護的,約翰並不是第一個。綜合各方麵反映的情況證實,在約翰之前,在當地,至少有兩個家庭,既作為醫生也作為射線的受害者,向有關醫院反映並建議過。

一著名老中醫、骨科專家郭先生,生前曾多次建議醫院給患者提供必要的防護,即使這種檢查隻有幾秒鍾,防護也是必要的、必需的。

然而,由於各種因素和實際操作中的情況,郭先生的這個建議始終沒有被采納。

“事實上,爺爺也是x射線的受害者。”郭先生的孫女郭女士日前痛惜地說,“爺爺長期在射線下為病人做正骨手術,缺乏應有的防護,被射線誘發癌症的手指,在耄耋之年不得不截去。”

該市還有一位祖孫三代從事醫務工作的田先生,在約翰事件發生後致電媒體:他爺爺使用的是手提x射線機,一直在x射線下工作,如今身患多種疾病,都和射線有關,盡管多次建議醫院領導加強射線防護,但始終沒有得到重視。衛生行政部門也沒有監管,對患者的防護更是一片空白。

這位田先生還透露,一些大醫院近年使用x射線手提機給患者開“小灶”,整個病房的人,甚至病房門口、隔壁的人群都會受到x射線的強烈照射。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學校和醫院合作,竟然把這種儀器拿到教室裏給學生做檢查。不僅沒人管,還被當做醫院服務患者的美德來宣揚。

問:X線防護的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據了解,人體組織結構的密度可歸納為3類:屬於高密度的有骨組織和鈣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軟骨、肌肉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組織及存在於呼吸道、胃腸道、鼻竇和乳突內的氣體等。

人體組織結構和器官形態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與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確,或逐漸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線多,透過的X線少,薄的部分則相反。人體各部位細胞對x射的反應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為敏感。輻射能夠引起生殖細胞遺傳物質的變化,形成遺傳效應。

這種變化表現為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近年來,對輻射的遺傳效應有了一些新的認識,認為在小劑量範圍內對遺傳方麵的影響不大。

如何防護X線?

X線穿透人體將產生一定的生物效應。若接觸的x線量過多,超過容許曝射量,就可能產生放射反應,甚至產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損害。

但是,如X線曝射量在容許範圍內,一般影響極小。人們不必因為輻射而拒絕必要的X光和CT檢查,更不必為此連醫院放射科的區域都不敢進。

技術方麵:可以采取屏蔽防護和距離防護原則。屏蔽防護是指使用原子序數較高的物質,常用鉛或含鉛的物質,作為屏障以吸收不必要的X線。距離防護是指利用X線曝射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這一原理,通過增加X線源與人體間距離以減少曝射量。

從X線管到達人體的X線,有原發射線和繼發射線兩類,繼發射線是原發射線照射穿透其他物質過程中發生的,其能量較原發射線小。

通常采用X線管殼、遮光筒和光圈、濾過板、熒屏後鉛玻璃、鉛屏、鉛橡皮圍裙、鉛手套以及牆壁等,進行屏蔽防護。增加人體與X線源的距離以進行距離防護,是簡易的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