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式工作=0
活在快餐式文化充斥的年代,因為工作的忙碌,往往欠缺主動修補任務,反省自己的意識。結果是輕則自己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改錯,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檢討,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或形象損失。
一天,會計小關結完賬後,才發現應收賬款的總賬和明細賬相差20元,到底哪裏出錯了?小關從月初的第一張記賬憑證開始查找,可是每張憑證都沒錯,難道是記賬時記錯了?於是他又把明細賬與憑證對了一遍,也沒錯!還有什麼地方會出錯呢?唉!會不會是憑證彙總時出了問題呢?於是小關又一筆一筆地核對,最後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彙總時她把科目彙總錯了。為了這20元,小關花了整整一個下午,而且晚上加班到了很晚,終於把錯誤找出來了,賬要改,報表也要改。
如果當初認真一點、仔細一點,自己就不用浪費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此後,小關抱定一個念頭,不做則不做,做就把事情做對。
由此可見,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忙中出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資損失。如果把錯誤扼殺在各種疏忽大意的意識中,那麼我們會相對節約多少時間、多少精力、多少金錢,真正仔細算一算,數字驚人呢!
承認沒有成效的忙碌是具有嚴重危害性的,承認無效忙碌就等於承認低效率,就會導致企業員工不再積極進取,而是得過且過。這樣企業沒有任何效益可言,隻能造成企業資源的無限消耗。
市場隻認效率,企業隻認結果。企業隻能創造效益,員工隻能拿出成績。消費者是絕對不會去購買因為企業員工千辛萬苦製造出來而質量卻不好的產品的。
著名的三正半山酒店的酒店管理行動綱領裏麵有這樣幾條:
1.我們追求出正果。出正果就是我們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做任何事都要追求一個好的結果。我們反對隻說不做,同時我們也反對做而無效。隻有持之以恒地付出,不折不扣地努力,才能得到理想的回報。
2.企業對員工價值認可的程度,取決於員工為企業創造業績的多寡。
3.我們堅持以績效的獲取和提升作為管理的出發點,以績效水平作為考核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依據。
4.工作價值和市場價值決定著員工的分配基準,績效水平決定著員工的實際獲得。
忙要為效率忙,而不是在忙中出錯。平時,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時候,我們是否考慮過這種“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
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用腦子使巧勁解決問題,而不盲目地拚體力交差。對於自己當天做過的事,晚上都在腦海裏像過電影一樣回憶一遍,對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進行修補與改進。這就在避免工作中出現無效忙碌的狀況。
解決問題是工作的職責
“結果決定一切”,這也許會使許多人的努力看上去白費了,但曆史就是按照這種法則在運轉的,所謂“成者王、敗者寇”,所以結果是對一個人能力的最佳評價。
解決問題是自己的職責,把問題留給老板就意味著工作不力。我們要把問題看作是自己的機會和發展空間,努力地借助問題來體現自己的價值,發掘出自己的潛能。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把問題留給了老板,也錯失了從問題中成長的機會。
自動自發型員工總能隨時準備把握機會,展現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現。他們知道自己工作的意義和責任,並永遠保持一種自動自發的工作態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正是那些脫穎而出的員工和凡事得過且過的員工最根本的區別。
迪斯尼曾經改編過一首傳統的歌謠《高飛問麗莎》,裏麵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高飛問麗莎,怎麼處理一個漏水的桶。麗莎答道:“那就補起來吧!親愛的高飛。”高飛聽了,立即又問:“我用什麼來補呢?親愛的麗莎。我用什麼來補呢?”
麗莎對高飛不動腦子的提問,感覺有點不快,但還是耐心地說:“用稻草吧!親愛的高飛。用稻草吧!”
可是,高飛仍然說,稻草太長。麗莎隻好不斷地給予高飛指示,而高飛卻依然不斷地提出各種問題。直到最後,麗莎告訴高飛,去提一點水來,好弄濕一塊石頭,磨快一把刀,去割斷那些太長的稻草。
可高飛還在問:“我用什麼來提水呢?親愛的麗莎。”
麗莎建議高飛用水桶提水,高飛卻說:“可我的水桶破了一個洞,親愛的麗莎,親愛的麗莎,我的水桶破了一個洞,一個洞。”
高飛的問題又回到了原先的起點。
麗莎正是現實社會的老板,而歌謠中的高飛,正如同那些“按鈕員工”們一樣,他們害怕承擔責任,對自己要做的各種工作都不會去認真思考,更不會做出任何決定。他們實行“逢事必問”,事無大小都要向上司請示該如何做。他們不敢做,隻會逃避問題,這實際上是把問題推給了上司。
事實上,工作的實質是解決問題,員工的基本責任是解決自己工作中的問題。認清這個現實,我們就不再對問題抱害怕、回避的態度,不會再像故事裏的高飛那樣,很小的一點問題都指望別人幫他解決好。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考慮,如果你是老板,你也不會喜歡聽到員工一天到晚不停的請示,希望你幫助他解決問題吧。既然這樣,那麼當你遇到問題時,就勇敢地去解決吧。因為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僅是你的職責,更是你展示自己才幹的最好時機。如果你能夠出色地解決問題,那你離晉升就不遠了。
解決問題、留下結果,是員工的責任。我們在工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問題,如果隻是把問題推給同事、帶給老板,最後受害的肯定是自己。因為老板最關心的是結果,沒有任何事情比及時處理和解決問題更能表現出員工的責任感和主動性。一個經常為老板解決問題的人,當然能得到老板的青睞。首先,他沒有讓問題延誤,釀成大患;其次,他讓老板非常省心省力,老板因此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更重大的問題上。有了這樣的員工,老板就少了很多後顧之憂。
工作中遇到林林總總的問題時,不要逃避,也不要猶豫不決,更不要依賴他人,而要敢於麵對和迎接,敢於做出自己的判斷。對於自己能夠判斷,而又是本職範圍內的事情,要大膽地拿主意,讓問題在自己這裏解決。解決了問題,你才能迎向新的契機。而當周圍的人們都喜歡找你解決問題時,你無形中就建立起了善於解決問題的好名聲,就取得了勝人一籌的競爭優勢,老板必然就會知道你是個良才。這樣,你才能受到老板的青睞和提拔。
從早到晚,問題總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相依為伴”。自動自發者以結果為導向,他們不僅能宣言“這事我來辦”,更能完成任務,將結果交給老板。對於任何一個員工來說,隻要做到了這一點,在老板看來,他就是人物,這樣的人何愁沒有職場未來。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中國工人階級的光輝形象——王進喜、王鐵人,在為石油而戰的鬥爭中,發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豪言壯語。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大慶人既藐視困難又重視困難的科學態度。
王鐵人這句話,雖然是短短的幾個字,卻很好地說明了“人的因素第一”這個真理。人,是世間一切事物中最可寶貴的。人,隻要有了敢於向困難戰鬥的革命精神,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世界上就沒有什麼不可攀的高峰,就沒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
由於社會的發展,我們現在進行的每一項工作,可能都具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我們工作中一切條件都是現成的,都是什麼困難也沒有了。幹工作,要求一切條件都齊備,要求從頭至尾都順順當當,那是不切實際的。工作,就是鬥爭;工作,就要戰勝困難。在客觀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是坐等條件的好轉,還是自己動手去創造條件?在遇到了困難的時候,是知難而進,還是畏縮不前?我們隻有用王鐵人的回答,“隻能幹,不能等;堅決打上去,不能在困難麵前退下來”來實踐,才能成為能為領導排憂解難的自動自發型員工。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從玉門日夜兼程趕奔大慶。到薩爾圖以後,王進喜下了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找到調度室首先問:“我們的鑽機到了沒有?我們的井位在哪裏?這裏的鑽井最高紀錄是多少?”得知井位在馬家窯附近,他立即帶隊步行兩個小時來到井場。第二天來到火車站,本隊鑽機沒到,就幫助別的隊卸車,一連卸了7天,被評為“幹勁第一”的有名的義務裝卸隊。
1960年4月2日,從玉門發出的鑽機運抵薩爾圖。可當時吊車、汽車,拖拉機非常少,一半會兒輪不到他們用,60多噸重的鑽機設備無法卸車、搬運和安裝。麵對重重困難,王進喜對大家說:“遇見困難怎麼辦?這就像打仗一樣,不能退下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隻能上,不能等;隻準幹,不準拖!”他帶領全隊把鑽機化整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辦法把鑽機和設備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馬家窯附近的薩55井,安裝起來。連續苦幹三天三夜,王進喜沒離開車站和井場。行李放在老鄉家,一次都沒去睡過。房東趙大娘看見王進喜這樣拚命地幹,對工人們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鐵人”的稱號自此叫開了。
第一口井完鑽後,王進喜指揮放架時,被滾堆的鑽杆砸傷了腳,當時昏了過去。醒來時一看幾個工人圍著他搶救,井架還沒放下來,就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站起來繼續指揮放架子、搬家。領導知道後,把他送進醫院,他又從醫院跑出來,回到第二口(2589井)井場拄著雙拐指揮打井。鑽到約700米時,突然發生井噴,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經過研究采取用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比重壓井噴。水泥加進泥漿池就沉底,又沒有攪拌器,王進喜就扔掉拐杖,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經全隊工人奮戰,終於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鑽機和油井。
王鐵人在大慶開發建設曆史上,乃至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困難麵前,“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理念給我們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對於同樣的公司、同樣的工作內容的員工來說,為什麼有人一路擢升、扶搖直上?有人卻每況愈下,生活越發窘迫呢?雖然每個人成功的因素各不相同,但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麵對工作,他們總是抱著不怕苦不怕累的態度,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用工作中的苦難磨煉自己的意誌,增長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