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為失敗找借口,隻為成功找方法(2 / 3)

那些推銷員回答說:

“當然了,是那個男孩的錯。”

“正是如此。”查姆斯說,“現在我要告訴你們,你們現在推銷收銀機和一年前的情況完全相同:同樣的地區,同樣的對象以及同樣的商業條件。但是,你們的銷售成績卻比不上一年差。這是誰的錯?是你們的錯,還是顧客的錯?”

推銷員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是我們的錯!”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成功了。

在解決問題之前,不要抱怨問題、不要回避困難。任何一件事情,無論它有多麼的艱難,隻要你認真去做,全力以赴去做,就能化難為易。與其把時間花在找借口上,不如把時間花到找方法上。

你經常說的一句話可能是,“我以前從沒那麼做過”或“這個問題好像很複雜,很難解決”。這些話其實就是腐蝕你的慢性毒藥,沒錯,在做事之前你可能會有一絲擔憂,任何人都會一樣。但是優秀的人從不找借口,他們隻是尋求方法。

不要被借口迷惑,從而阻擋了我們前進的道路。每當做一件事情時,就應該想到這句話: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誌者事竟成)。絕不放棄自己想做的事,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你一定會想到一個解決這件事的辦法。

不要陷入到找借口的路徑依賴中

當一個人不願意、不想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找出無數個借口。推卸責任、轉嫁過失、拖延、自欺欺人,圍繞這些行為,也衍生出很多看似堂皇的借口,在辦公室當中流行著。

如果在工作中以某種借口為自己的過錯和應負的責任開脫,第一次你可能會沉浸在借口為自己帶來的暫時的舒適和安全之中而不自知,但是,這種借口所帶來的“好處”會讓你第二次、第三次為自己尋找借口,因為在你的思想裏,你已經接受了這種尋找借口的行為。不幸的是,你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尋找借口的習慣。

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習慣,它會讓你變得拖遝而沒有效率,會讓你變得消極而最終一事無成。於是,便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境:兩眼緊盯屏幕,腦中卻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想;麵對一份方案,即使抓耳撓腮、搜腸刮肚,依然沒有新的想法。此時頭腦內部就像早已幹涸的河床,大腦就像休眠中的火山……這時候,你才會明白,長期的借口會腐蝕你的大腦。

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85英尺。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4.85英尺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那麼,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馬車又為什麼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是4.85英尺,所以,如果馬車用其他輪距,它的輪子很快會被撞壞。英國馬路的轍跡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從古羅馬人那裏來的。因為整個歐洲,包括英國以前的路都是由羅馬人為它的軍隊所鋪設的,而4.85英尺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任何其他輪寬的戰車在這些路上行駛的話,輪子的壽命都不會很長。可以再問,羅馬人為什麼以4.85英尺作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隻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是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的。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路徑依賴導致了美國航天飛機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竟然由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決定。

一旦我們養成了尋找借口的習慣,那麼我們的上進心和創造力也就慢慢地煙消雲散了。我們要拒絕借口,避免養成尋找借口的壞習慣,在工作中,更應該想辦法拒絕借口,而不是忙著找借口。

在西方流傳著一句十分有名的諺語,叫做:“Use your head。”意思就是用你的腦袋思考對待所有的問題。許多名人一生都在遵循著這句話,為人類解決了很多被認為是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

愛迪生是著名的發明家,他的成功得益於他的“動腦筋”。

一次,愛迪生把一隻燈泡交給他的助手——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係畢業生阿普頓,要他算出玻璃燈泡的容積,阿普頓拿著燈泡琢磨了好長時間,於是用皮尺在燈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陣,又在紙上畫了好多的草圖,寫滿了各種尺寸,列了許多道算式,算來算去還未有個結果。

愛迪生見他算得滿頭大汗,就對他說:“我的上帝:你還是用這個方法算吧!”他在燈泡裏倒滿了水遞給阿普頓說:“把這些水倒進量杯裏,看一看它的體積,就是燈泡的容積了。”助手聽了頓時恍然大悟,於是照法很快就算了出來。

每個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最終的勝利者也將是善於尋找新方法的那部分人。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麵臨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是適時改變一下思路,就有可能找到方法,從而獲得成功。

同事之間一起聊天,涉及最多的話題可能會不由自主地轉移到了工作上,於是,對工作的抱怨之詞不絕於耳。聽著同事的抱怨,你是否有些反感呢。一個人如果發現環境的種種不如意後,不應該抱怨了之,而應該靜心思考對策與方法。

越來越多的老師說如今的學生不好管理,教師的工作不好開展,我們聽慣了類似的借口,我們不妨認識一下這幾位老師:

包老師發現學生課外活動時間十分活躍,但是經常在做不安全、不健康的遊戲。他不是嚴令禁止,而是從挑戰擂台的電視娛樂節目受到啟發,在班級全麵推行擂台賽。擂台賽的項目由教師建議和學生自由提出相結合,如跳繩、下棋等。每個項目麵向全體學生,每天舉行一個項目的擂台賽,學生挑戰自我的熱情被激發,課外活動變得豐富而有活力。

年輕的秦老師,發現許多學生玩耍之後,經常用髒手拿水喝、做眼保健操,很不衛生。她沒有抱怨學生不講衛生,而是拿來塑料桶放在教室裏,安排學生輪流換水,號召大家勤洗手。有了講衛生的便利條件,學生懶於洗手的習慣很快得以改變。

馬老師發現學生普遍愛挑他人的錯,找到他人的錯誤之後就邀功請賞似地報告老師。這種以“責人小過”為樂的行為不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也確實讓人反感。馬老師用累積加分的方法激勵學生找自己和他人行為的閃光點,挖掘自身行為中的不當之處。要求學生把這三方麵的發現寫在專用本子上給老師批閱。經過三個月的督導,學生“責人為樂”的行為大大減少。

我們如果能靜心思考解決的對策與方法並加以實施,不滿就會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其實,工作中很多的抱怨恰恰是工作轉機的切入點,如果隻是抱怨就太可惜了。

許多平庸者、失敗者的悲哀,常常在於麵對困境時缺乏足夠的智慧和勇氣,總是在借口的老路上越走越遠。不找借口才是人生的第一態度,當我們不再找借口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富翁,學會用方法去解決問題,會發現你自己的世界將發生本質的改觀。

世界上永遠隻缺方法,不缺借口,成功者絕不會講“沒有辦法”,在困難的麵前不屈服,然後能夠積極尋找好方法。

如果你有智慧,請你貢獻智慧

日本鬆下公司的標語牌上寫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有智慧,請你貢獻智慧;

如果你沒有智慧,請你貢獻汗水;

如果你兩樣都不貢獻,請你離開公司。”

一個企業裏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員工,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能力、性格等方麵也是千差萬別,企業裏的員工通常可以分成三類:

1.機械型員工。有一做一,完全按領導的具體指示一步步做事。可以說麵對這樣的員工,就像麵對一個機器人,你要將工作步驟像寫程序一樣,布置給他,否則他什麼也不能完成。

2.智能型員工。這類的員工可以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主動地應用於工作,以此彌補領導在專業方麵的不足,同時還可以為領導提供某些專業方麵的合理性建議,就像領導的智囊團。

3.智慧型員工。這樣的員工能夠去係統化地思考問題,將各方麵的知識和道理融會貫通起來,去用於工作。可以說這樣的員工是用頭腦工作的員工,而且也是每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最需要的員工。

在平常的工作崗位上,能否主動運用你的腦子去想辦法解決,是一個員工是否有智慧的表現。好員工總是帶著智慧去工作的,他會先分析工作的具體情況,然後看該怎麼做,他們總是能夠想方設法把工作做到最好。

有這樣一個故事:

安妮和露西幾乎同時受雇於一家粥店,開始時大家都一樣,從底層幹起。可不久安妮受到總經理的青睞,一再被提升,從領班直到部門經理。而露西卻像被人遺忘了似的,還在最底層辛苦地工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