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創造資源很難,整合資源很容易(1 / 3)

有效利用資源,善於整合資源

對於一個人來說,其周圍總是存在著各種豐富的資源,能否整合好這些資源,對其加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並充分發揮其優勢和作用,對於一個人的成功往往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善於整合資源。特別在激烈的競爭中,善於整合資源,這是一個人能夠從一無所有到無所不有的必由之路,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關鍵措施。

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說:“創新就是創造了一種資源”。 一流的創新者根本不看資源的多少,而是凡事都講創造。隻要有了創造,即使資源少一些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支探險隊來到南極,為了進行科學考察,他們準備在南極過冬。

隊員們冒著嚴寒建立了一個基地。為了把運輸船上的汽油運到基地,他們開始鋪設管道,把一根一根的鐵管子連接起來,形成一條輸油管。由於事先考慮不周,帶去的管子都用完了,可還沒有接到運輸船上。他們傻眼了,在船上翻箱倒櫃也沒找到可以替代管子的東西。如果發電報,請求國內運來,至少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不接通輸油管,那麼基地就沒有取暖的燃料,大夥都會凍成“冰棍”。怎麼辦?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毫無辦法。

這時候,隊長想出了一個奇特的好辦法,很快解決了這一難題。

隊長建議用冰來做管子。他們先把繃帶纏在已有的鐵管上,再在上麵淋上水,在南極的低溫下,水很快就結成冰。然後再拔出鐵管,這不就成了冰管子了嗎?然後把它們一截一截接起來,你想要多長就有多長。

在單位裏,總是有人抱怨手中的資源太少,無法做成大事。很多時候,資源匱乏並不是最關鍵的,因為隻要我們肯動腦、善創新,激發腦中的無限創意,就一定能夠找出新的資源,從而完滿解決問題。

作為企業,每一個項目的實現就是一個資源整合的過程。作為員工,不要指望企業將所需資源全部準備妥當,隻等你來“拚裝”。企業需要你開啟自己的智慧,積極地去尋找資源,沒有資源也要努力通過創新來創造資源。作為員工,這也是你的價值所在。

很多時候,資源的多少並不是最關鍵的,檢驗一個人的能力就是能否整合當前資源,變拙為巧,把短處整合為長處,把劣勢整合為優勢。能有效利用現有資源、整合資源的員工在職場才有極強競爭力。

2009年,祁宏應聘進入了一家公司擔任營銷部的經理,剛入職,公司就要舉行年度營銷大會。這一次的營銷大會遇到了一個難題。

原來,公司每年的營銷大會都搞得很宏大,先是在五星級飯店訂場地,然後采用一些高檔的商務服務。但新上任的總裁在看過往年的情況後,決定將今年的會費從往年的十幾萬縮減到5萬。

如何在資源不夠的情況下讓大會保持原有的規格,讓大家都滿意呢?負責人祁宏很煩惱。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祁宏突然想到今年剛好是建國六十周年,很多媒體都在宣傳紅軍長征,艱苦奮鬥的作風,於是,一個極妙的點子出爐了。

營銷大會召開的那天,所有參會的人員被邀請到一所技校的禮堂。禮堂正門上方懸掛著 “重溫紅軍長征,發揚艱苦樸素精神,再展營銷雄風”的營銷會主題橫幅。會場裏貼滿了經典的毛主席語錄。等參會人員都到達之後,先觀看了電影《長征》。電影看完之後,每個人都要過刀陣,就像電視裏看到的那樣:兩排穿著軍裝手持長刀的人筆直地站在那裏,有人來,白花花的刀對著,隻等走過,刀陣再合上。經理入場,會場播放著氣勢磅礴的古琴曲《將軍令》。經理就座後,幾個穿著軍裝的士兵在身後站崗。老板坐在台上的太師椅上……

這場會開下來,從老板到經理,再到員工,個個滿意。而所有的花費就來自租禮堂、服裝、道具的錢,總共不到3萬塊。

雖然資源有限,但如果能夠挖掘有限資源的優勢,運用得當,腐朽也能化為神奇。祁宏開辦的營銷大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利用有限的資金,打造了別具新意的會議,達到了最終的目的,這才算是真正地整合資源。

在善於整合資源的高手眼中,永遠沒有不利的資源,隻有能否發揮出最大價值的資源。隻要具備了這種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整合資源的能力,我們就能用有限的資源做出無限的成績。因為好的資源已經產生了最大價值,差的資源已經變成好的資源,而那些缺乏的資源已經由其他資源代替。

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資源,賦予其“無限”的創意,即使隻具備一兩點與眾不同之處,也是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的。

四兩撥千斤,用杠杆撬動地球

“四兩撥千斤”,關鍵是要找到那個支點。找到了它,四兩的力量,就可以撥動千斤的重量。中國的老百姓都知道,幹活要用“巧勁”。西方人的說法則更形象:“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這個支點是怎樣形成的?怎樣才能找到這個支點?當它出現的時候又應該怎樣抓住它?這其中有多少偶然性,又有多少必然性?這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蠻幹隻會白流汗水,自認為付出了許多,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學會轉換思路,可以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好的效果。

終日任勞任怨、埋頭苦幹固然是很好的品質,但遇到問題隻是以硬碰硬,隻會蠻幹而不知變換思路以柔克剛,最終隻會得到事倍功半的結果。而懂得轉換思路,靈活做事,就能“四兩撥千斤”讓問題迎刃而解。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兩種人:一種人,勤勤懇懇,每一件事都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收效卻甚微。這是事倍功半的人。一種人,不管是難活兒還是難題,到了他手裏,都能舉重若輕,花的時間不多,精力耗費得也少,但完成的工作無論是效率還是質量,都是一流的。這就是事半功倍的人。

在解決問題時,不要用蠻力,而要用巧勁。 用巧勁就會事半功倍,就會四兩撥千斤,就會用“小球”轉動“大球”。

在太湖東邊的一個小島上,有一個帶狗捉鱉的老漢,是遠近聞名的生財有道的新聞人物。

他在太湖邊生活了半個世紀,對鱉進行了長期的觀察,找到了老鱉“晾灘”的規律:每逢產卵或驕陽如熾時,鱉便爬上岸來,於蔭涼處吹風、透氣、納涼;有時為爭一塊“風水寶地”,眾鱉竟簇在一起,甚至疊起羅漢來。太湖邊蘆葦茂密,沼澤地連綿不絕,給捕鱉者帶來極大的不便,更何況,老鱉感覺靈敏,稍有動靜,便立即逃之夭夭。

但是,老漢想了一個辦法,訓練了一隻小狗,使小拘成了捕鱉的能手。他訓練的方法是選擇一隻優質小狗,養在一個不深的地洞中,留個出氣孔。小狗進洞後,不喂食,讓它挨餓,每日三次於洞口上風處,熏鱉殼鱉骨,再以鱉湯拌飯供食。如此反複進行三四次,小狗便對鱉有了興趣,一聞到鱉的氣味就會立即撲上去。這樣,小狗就成了捕鱉能手了。

捉鱉老漢能夠想到用訓練有素的小狗來代替自己捉鱉,根本原因在於他善於尋找方法,用巧勁代替蠻力,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個要出賣駿馬的人,接連3天待在集市上,沒有人理睬。這人就去見相馬的專家伯樂,說:“我有匹好馬要賣,接連3天待在集市上,沒有人來過問。希望你幫幫忙去看看我的馬,繞著我的馬轉幾個圈兒,離開時再回頭去看它一眼,我願將一天的報酬奉送給您。”

伯樂接受了這個請求,就去繞著馬兒轉幾圈,看了一看,離開時再回過頭看了一眼。這匹馬的價錢立刻漲了10倍。

駿馬在馬市上一連3天也沒有能夠顯現出價值來,因為市場上的馬匹太多了,好比一顆珍珠埋在了一堆玻璃球中而不能看出貴重一樣。而賣馬人巧妙借用伯樂善於相馬的名聲,為自己的馬賣了一個好價錢,也是他善於借力打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