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早幹,也要巧幹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現代人的競爭環境:“每一條跑道上都擠滿了參賽選手,每一個行業都擠滿了競爭對手。”在人滿為患的跑道上和擁擠的行業競爭通道中,怎樣才能成為令人羨慕的領跑者呢?最簡捷的方法就是:遲幹不如早幹,蠻幹不如巧幹。
甘於平庸的人並不能稱得上對自己負責。隻有把“早幹”和“巧幹”當成自己的工作標準,不斷告訴自己“我能夠做得更好”,這樣才能鞭策自己不斷進步,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將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有一位滿腦子都是智慧的教授與一位文盲相鄰而居。盡管兩人地位懸殊,知識水平、性格有天壤之別,可兩人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如何盡快富裕起來。
每天,教授蹺著二郎腿大談特談他的致富經,文盲在旁虔誠地聽著,他非常欽佩教授的學識與智慧,並且開始依著教授的致富設想去實現。
若幹年後,文盲成了一位百萬富翁,而教授還在空談他的致富理論。
這則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做事不能隻停留在言語上,優秀的員工總是表現在他的行動上,而不是嘴上,隻是抱怨則會讓成功溜走。因此,職場中的我們,不要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工作中,一旦確定任務和目標,需要馬上付諸行動。否則,機遇隻能讓你的猶豫不決中匆匆溜走,從而錯失良機。即使喜歡一樣東西,向往某一個目標,隻看是不夠的,心動不如行動,隻靠空想是不可能成功的。快速的執行力才是通往成功的途徑。
有個農夫購置了一塊農田。可他發現在農田的中央有一塊大石頭。
“為什麼不鏟除它呢?”農夫問。
“哦,它太大了。”賣主為難地回答。
農夫二話沒說,立即找來一根大鐵棍,撬起石頭的一端,意外地發現這塊石頭的厚度還不及一尺,農夫隻花了一點點時間,就將石頭搬離了農田。
“馬上行動”應該成為你做事的態度。我們正處在一個講究效率的時代,在風雲變幻的現代社會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稍有遲疑,就可能使原來非常傑出的構想,變得一文不值。因此,今天想好的好主意今天就得實行。
很多成功人士真正的才能在於他們審時度勢之後付諸行動的速度,這是他們出類拔萃、真正成功的秘訣。什麼事一旦決定,馬上付諸實施是他們共同的特點,“現在就幹,馬上行動”是他們的口頭禪。
芬蘭有句諺語:“寧可花一天好好思考,也不要用一周時間蠻幹徒勞。”做事不應該隻顧蠻幹,而應學會巧幹。
巧幹說明能夠摸清形勢,慎重下手,巧用策略,即: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正如用鑰匙開鎖,摸清了鎖的內部,用恰當的方法,才能輕易打開鎖。
回顧曆史,鮮見有成就的人不顧效率地蠻幹。能成大事者,大多是處變不驚,有策略有計劃達到自己目標的人。這些人通常能夠把握規律,抓住關鍵,集中力量到一點去突破,使事情事倍功半。
羅忠福在17歲時,被分配到貴州極為偏遠的大山中工作。當時那裏可以說是中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挑一擔水要走幾十裏山路;有時,一個月都吃不上一口糧食,隻靠僅有的瓜菜充饑。那時,許多人都安於現狀,埋頭苦幹。羅忠福並不怕苦,卻不甘心自己年輕的生命永遠被埋沒在大山裏,他要抗爭,要抓住命運的機會,要為自己爭出一個新的世界。
後來,他無意中看到城裏有人以9角錢1斤的價格收購槐樹子,不禁想起貴州的大山裏到處是槐樹,何不讓農民們收集槐樹子後,以3角1斤賣給自己,然後再出來賣。大山裏的農民做夢也沒有想到世世代代爛在山溝裏的槐樹子還能賣錢,紛紛進山去采集。羅忠福預備了一條大麻袋,每收滿一袋樹子,就利用回家的機會運進城裏賣掉,時間一長,居然也積累了不少錢。
我們需要有闖勁的人,但並不是僅憑匹夫之勇蠻幹硬闖。好力氣也要有好頭腦,勇氣結合巧幹,才能問鼎輝煌。
有句諺語:“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辦事情其實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蠻幹不如巧幹。一個人做事,若隻知下苦工夫,則易走入死胡同,唯有三分苦加上七分巧才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標。事實上,善於巧幹的人,常常是老板青睞的對象。
做任何事情,都要將“苦”與“巧”巧妙結合。正所謂“三分苦幹,七分巧幹”,“苦”在賣力,“巧”在靈活地尋找思路,隻有這樣,才最容易找到走向成功的捷徑。
找到方法,“NO”也會變成“ON”
有這麼一則故事:一頭大象路過一地,螞蟻趕緊鑽進土裏,然後伸出一隻腳,得意地和兔子說:“看我能把大象絆倒。”兔子勸說:“連我都不敢想的事,你就別浪費精力和時間了。”
螞蟻能絆倒大象嗎?不可能。是絕大多數人會這樣說。其實它是有可能的,隻要螞蟻找到方法,就能把大象絆倒。我們工作中會有很多問題,都會被兔子這種思想給覆蓋、忽略。
隻要找到方法,許多難題將會變成成功的有利條件,從而為我們創造更多可以脫穎而出的成功機會。因此在工作之中,我們一定要為困難去主動尋找方法,隻有這樣,成功才能最終屬於你。
在人們的傳統思維中,工作中存在著許多的禁區,這是不能做的,那是不能想的,許許多多的事情都被貼上了“NO”的標簽,正如“螞蟻不能絆倒大象”的思維時時牽絆著自己。然而,思路靈活的人則會向這一思維挑戰,要改變工作的“不可能”,把“NO”變成“ON”。
當一件人人看似“不可能做到”的艱難工作擺在你麵前時,不要抱著“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更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去設想最糟糕的結局,不斷重複“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念頭——這等於在預演失敗。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香港的經濟命脈都是由英資所控製。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一直由香港四大財團之一的怡和洋行(英資)所控製。
包玉剛經營船運20餘載,深知碼頭的價值,所以他減船登陸的第一步就選擇了九龍倉。包玉剛僅用80多天時間就控製了30%九龍倉股權,遠遠超過怡和洋行的20%。怡和在大驚失色之後組織反撲,他們在一個周五股市收盤之後,突然宣布將以空前優惠的價格收購九龍倉股份至49%。而此時,包玉剛正在巴黎出差。怡和把包玉剛推到這樣的境地:如包玉剛準備反收購,就必須在周六、周日銀行休假日內,籌集20多億港元現金——這在當時那種情形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開盤,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收購戰打響,但不到一小時戰鬥便結束了。證券商報價23億港元,包玉剛當即開出一張23億港元的巨額支票。怡和麵對包氏雷霆萬鈞、排山倒海般的收購攻勢毫無還手之力。至此,包玉剛持九龍倉49%的股權,穩獲控股地位,一躍成為九龍倉首任華人主席。
那麼,包玉剛又是如何創造奇跡,在周末兩日內籌到20多億港元現金的呢?包玉剛先後聯係了9家金融機構,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全力支持,特別是香港華美銀行,就在周一上午展開收購時,還給包玉剛送來信函,允諾可為他提供1億美金的貸款,同時無須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