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打破框架,創造性地工作(1)(1 / 2)

創造性地完成任務,為執行“升級”

老板都喜歡能夠提出新想法,善於創造性完成任務的員工,因為這樣的員工往往能在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執行的效果遠遠超出自己和老板的期待、他們不僅能夠解決自己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使個人的工作“增值”,而且還十分有利於激活競爭力,為企業的總目標作出貢獻。

作為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能成為華人首富,是因為他從打工的時候起,就是一個善於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高手。

李嘉誠的父親是位老師,他非常希望李嘉誠能夠考個好大學。然而,父親的突然去世,使得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到了才十多歲的李嘉誠身上,他不得不靠打工來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

他先是在茶樓做跑堂,後來應聘到一家企業當推銷員。幹推銷員首先要能跑路,這一點難不倒他,以前在茶樓成天跑前跑後,早就練就了一副好腳板,可最重要的還是怎樣千方百計把產品推銷出去。

有一次,李嘉誠去推銷一種塑料灑水器,一連走了好幾家都無人問津。一上午過去了,一點收獲都沒有,如果下午還是毫無進展,回去將無法向老板交代。

盡管推銷很不順利,他還是不停地給自己打氣,精神抖擻地走進了另一棟辦公樓。他看到樓道裏的灰塵很多,突然靈機一動,沒有直接去推銷產品,而是去洗手間,往灑水器裏裝了一些水,將水灑在樓道裏。十分神奇,經他這樣一灑,原來很髒的樓道,一下變得幹淨起來。這種結果,立即引起了主管辦公樓的有關人士的興趣,一下午,他就賣掉了十多台灑水器。

李嘉誠這次推銷為什麼成功了呢?原因在於把握了一個推銷的訣竅:“聽別人說好,不如看到怎樣好;看到怎樣好,不如使用起來好。”要讓客戶動心,就必須讓他們看到產品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李嘉誠的推銷生涯中,他總是將香港分成幾片,對各片的人員結構進行分析,了解哪一片的潛在客戶最多,有的放矢地去跑,這樣一來,他獲得的收益比別的推銷員要多得多。

麵對同一種工作,有的人認為無從下手,而有的人卻可以做得很好,其中的關鍵差別就在於能不能用創新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很多人經常說:“這份工作太難了,根本就做不好嘛。”

“這麼難,讓我無從下手,可怎麼做啊!”

找不到方法來解決問題,工作自然是做不好的。我們說:沒有做不好的工作,隻有不會創新的員工。一旦讓工作陷入一成不變的模式,就很難激發更多的工作能力。隻有擁有創新的思路,工作中的障礙才會被夷為平地。

日本JR電車每碰到下雨天總會在車內廣播:“請不要忘了自己的傘。”但後來,有人提出了異議:一成不變的廣播詞有何意義呢?這個廣播無非是要提醒乘客注意,不要將傘遺失在車上。但因為例行公事而了無新意,從而導致乘客出現聽覺“麻木”,丟傘事件在車上時有發生。於是,好的想法提出來了:如果在廣播中改口說:“目前送到東京車站的遺失物管理處的雨傘,已超過300把,請各位注意自己手邊的傘。”這樣,乘客們一定會洗耳恭聽。

真的想要提醒乘客“不要忘了自己的傘”,就應該采取好的廣播方式,或其他更好的方法。

相信大家都讀過“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故事。乍一看,這是一個難以完成的工作,卻有人可以作出很不錯的業績。原因就在於,他突破了傳統思維的限製,梳子除了用來梳頭發還可以做什麼呢?可以做紀念品。如果在其上刻上“積善梳”三字,其意義又非同尋常了,根據香客不同的身份贈送不同品種的梳子,市場也就更為廣闊了。這就是創新的力量。擁有了創新的思維,可以讓看似難以解決的困難迎刃而解,可以讓看似難以完成的工作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