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技巧。人人都會說話,但不見得人人都能說好。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有許多人在說話的時候,其立足點和出發點本來是不錯的,但由於不注意說話的藝術,往往導致無謂的誤解和爭端,甚至影響團結,這就是因為不懂得說話大有學問的緣故。
◎恭維的話要得體◎
做人解讀
無論是誰,都喜歡聽別人說恭維話,因為這是人的一種本性。恭維在生活中不但是好的潤滑劑,還是人際間的解毒散,許多尷尬之事,都可用它一一化解。因此,會說且善於說恭維話,是一個人做人處世的本領,也是懂得做人的表現。
哲理導航
會說且善於說恭維話的人,辦事兒往往順利。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的恭維話時,心中難免高興,臉上會堆滿笑容,口裏連說:“哪裏,我沒那麼好,你真是很會講話!”即使事後回想,明知對方所講的是恭維話,卻還是沒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悅。因為,愛聽恭維話是人的天性,愛慕虛榮是人性的弱點。當你聽到對方的吹捧和讚揚時,心中也往往會產生一種莫大的優越感和滿足感,自然也就會高高興興地聽從對方的建議。
在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的記憶中,有著一段令他恐懼的曆史,那就是他離開戲團後,去當二流推銷員的經曆。在當時,假如沒有工作,隨時都有可能被餓死,因此,卡耐基不得不到派克爾德貨車專櫃當一個二流推銷員。那時他的推銷成績並不理想,對於發動機、車油和部件設計之類的機械知識,卡耐基一點都不感興趣,所以他無法了解自己推銷產品的性質。
當有顧客走來時,卡耐基立刻走上前向他們推銷貨車,但說的話,常常與貨車不沾邊,顧客都認為他是一個瘋子,很奇怪老板為什麼會雇一個瘋子來賣貨車。看到這裏,他的老板非常氣憤地走來,對他吼道:“戴爾,你是在賣貨車還是在演說?告訴你,明天再賣不出去東西,我會讓你滾蛋的。”此刻,卡耐基心中也非常著急,要知道,每天的夥食費還得從老板那兒拿呢。他立刻說:“老板,為了可以吃上麵包,我會好好地幹的,而且呢,你瞧,看天氣,明天你的生意會一帆風順的。”老板被卡耐基恭維得舒舒服服,這才消了氣。當然卡耐基為了生存,自然費了一些工夫,第二天時來運轉,竟賣出了一個汽車引擎。這時老板覺得卡耐基是個可造之才,所以解雇他的事就再沒提起。在此,卡耐基正確使用了恭維術,使他奇跡般在那個地方待了下來,並生存了下去。
當然,恭維他人時,話也要說得得當、得體,而且還要誠懇,甚至還要注意時空、理由及對象的性格所好,這樣才能讓對方有“深得我心”之感。
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經常被邀請出席各種活動,每次都有人讚美他的胡子很漂亮,張大千卻不以為然。
記得有一次,在一個歡迎會上,大家又在討論他的胡子,相繼說了許多恭維的話。張大千聽了不動聲色,等大家講過以後,他說了一個故事:三國時代,關公、張飛去世後,孔明想征求大將之中的一人擔任先鋒。可是應該選誰呢?張飛的兒子張苞說:“我願往。”關公的兒子關興也說:“我願往。”二人相持不下。孔明說:“你們二人都是將門之後,誰能將父親的蓋世武功說得好,就由誰來擔任先鋒。”張苞道:“我的父親手持鐵矛,喝斷霸王橋,智擒黃忠,義釋嚴顏,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我家教有方,今日先鋒,非我誰能?”輪到關公的兒子說話時,他因為口吃,說了半天,隻有“我,我……我的父親……胡子很長。”這時關公在雲端裏大喝一聲:“小子,你的老子當初手提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誅顏良,斬文醜,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這些你偏不說,隻說你老子的胡子很長。”等張大千講完這個故事,眾人皆愕然。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出,恭維的話說得不得體,不夠巧妙,會讓人不喜歡聽,甚至會弄巧成拙。
做人真經
在運用恭維之術時,應該注意場合、對象以及恭維的內容,敷衍了事、不著邊際絕對不行。有時恭維者自以為口才過人,受恭維者則如墜雲霧,不知所言。因此,說恭維話時一定要出自肺腑,充滿真誠,讓人越聽越舒服,這樣,恭維者才可達到目的。
◎不要吝嗇你的表揚◎
做人解讀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別人的讚賞,於是,我們花費了很大的努力去贏得這種賞識。但我們能聽到的衷心的讚揚並不多,雖然有時也能聽到一兩句表揚的話,但這又是從別人嘴裏不太情願地講出來的。
哲理導航
表揚有著神奇的作用,它使虛弱變為強壯,使恐懼變為勇敢,使暴躁變為冷靜,使失敗變為成功。學生可能因老師讚揚某篇作文寫得好,而對當作家投注極大的熱情,最終成為文豪;而一句冰冷的批評,則可能把一個未來的科學家徹底摧毀。
一個非常精明的經理人員曾經說,他非常喜歡思考怎樣才能使讚揚人的話起到跟給下屬發錢一樣的作用。他說:“我不可能按照我希望的那樣付給他們很多的錢,所以,我要把讚揚當錢使。無論任何時候,無論遇到誰,我都告訴他說:你幹得很不錯,加油啊!立刻,這話就像100元獎金似的令他感到興奮。是的,他們不可能用讚揚去買到什麼好東西,但是,他們會把它藏在腦子裏。而且,他們對我和我們公司的感覺就會更好。”這種對讚揚的評價是十分有說服力的:有時錢往往不能打動下屬,讚揚卻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瑞·卡夫,前《時代》周刊總編輯曾經告訴過他的朋友,他總是記得他是怎麼表揚、表揚過幾次、表揚的是誰這些細節。因為這是他的工作,他別無選擇。對他來說,每星期編輯一期雜誌就是一場馬拉鬆比賽,在這場比賽裏,他需要作出無數次的價值判斷,沒有耐心和熱情是堅持不下來的。他總是需要不斷地對他的下屬交上來的意見書、文章、圖片、圖解以及版麵設計作出判斷,以決定這些東西是否符合雜誌的要求。結果是,他需要不斷地作出是否要讚揚或者批評他的撰稿人、攝影師以及藝術家的決定。在這種意義上,雜誌出版業是一個需要經常表揚人的行業。對瑞·卡夫來說,記住表揚人是不成問題的,這是他主要職責的一部分。
讚賞別人不要口是心非,不要擔心讚揚了別人似乎就貶低了自己,也不要把三句誇讚之詞壓縮到一句,吝嗇的讚揚反而更容易暴露你的小肚雞腸。真誠大方的稱讚之語可使他人感到由衷的快樂,也可讓別人了解你的感受,千萬不要以為別人理所當然會知道你的感激與欣賞之情。
美國新澤西州威利蘭德職業訓練學校在給學生上心理學課時,教授們使用了一種被稱為“測力器”的儀器,對疲勞進行測量。當一個疲憊的年輕人受到表揚和鼓勵時,測力器表明他的能量立即得到加強;而當他被批評訓斥一頓後,他的體力就急劇下降。由此可以看出:表揚可以激發活力。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美德之一便是讚賞。女兒幫助父母做家務,父母卻忘記了讚揚;朋友為你辦了一件好事,你又忘了道謝……由此產生了許多遺憾。
因此,在你每天的生活中,別忘了為他人留下一點讚美的溫馨,這一點點火星也會燃起友誼的火焰,在你與他人的交往中,留下非常鮮明的印跡。也許你周圍的人還會把你的言語珍藏在記憶裏,終生不忘。
做人真經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值得對方學習的長處和優點。尋找他人的長處並予以稱讚和表揚,這樣你就會發現,他人不僅會變得更好,而且也會把美好的信息反饋給你。你用表揚和謝意將幸福和友善傳遞給別人,別人也把更多的友情回贈給你。
◎巧言拒絕好處多◎
做人解讀
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人們時常會遇到別人向自己提出要求。有的提要求的人是你不喜歡的,有些人又恰恰提出了你難以接受的要求。處於這種尷尬之中,你將如何處理?明智的作法是:我們沒必要“有求必應”,要學會巧妙地“拒絕”。
哲理導航
拒絕也是一門藝術,所以我們不但要學會拒絕,而且還要學會拒絕的藝術。生硬的回絕,顯得不近人情,婉言謝絕,則會顯得彬彬有禮且不失麵子。拒絕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或套路,至於如何拒絕才能得到最佳效果,那隻能因事、因人、因地、因時而異了。
清代名人鄭板橋任濰縣縣令時,曾查處了一個叫李卿的惡霸。
李卿的父親李君是刑部天官,聽說兒子被捕,急忙趕回濰縣為兒子求情。他知道鄭板橋正直無私,直接求情不會見效,於是便以訪友的名義來到鄭板橋家裏。鄭板橋知其來意,心裏也在想怎樣巧拒說情,於是一場舌戰巧妙地展開了。
李君四處一望,見旁邊的幾案上放著文房四寶,他眼珠一轉有了主意:“鄭兄,你我題詩繪畫以助雅興如何?”
“好哇。”
李君拿起筆在紙上畫出一片尖尖竹筍,上麵飛著一隻烏鴉。
目睹此景,鄭板橋不搭話,揮毫畫出一叢細長的蘭草,中間有一隻蜜蜂。
李君對鄭板橋說:“鄭兄,我這畫可有名堂,這叫‘竹筍似槍,烏鴉真敢尖上立?’”
鄭板橋微微一笑:“李大人,我這也有講究,這叫‘蘭葉如劍,黃蜂偏向刃中行’!”
李君碰了一個釘子,換了一個方式,他提筆在紙上寫道:“燮乃才子。”
鄭板橋一看,人家誇自己呢,於是提筆寫道:“卿本佳人。”
李君一看心中一喜,連忙套近乎:“我這‘燮’字可是鄭兄大名,這個‘卿’字……”
“當然是貴公子的寶號啦!”鄭板橋回答。
李君以為自己的“軟招”奏效了,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當即直言相托:“既然我子是佳人,那麼請鄭兄手下留……”
“李大人,你怎麼‘糊塗’了?”鄭板橋打斷李君的話,“唐代李延壽不是說過嗎……‘卿本佳人,奈何做賊’呀!”
李天官這才明白鄭板橋的婉拒之意,不禁麵紅過耳,他知道多說無益,隻好拱手作別了。
鄭板橋是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不是不好意思直接說情嗎?那就以“托物言誌”這種打啞謎式的方式對話——針對李君以勢壓人的暗示,鄭板橋還以顏色,將違法必究的道理借助“一叢細長的蘭草和其間的一隻蜜蜂”這樣的畫,以及“蘭葉如劍,黃蜂偏向刃中行”這樣的話表達出來,對方自然心知肚明;最後,既然古人說過“卿本佳人,奈何做賊”的話,那就不是我鄭板橋不接受你李君的說情,而是古人在拒絕你。
十九世紀,狄斯雷利一度出任英國首相。當時,有個野心勃勃的軍官一再請求狄斯雷利加封他為男爵。狄斯雷利知道此人才能超群,也很想跟他搞好關係,無奈此人不夠加封條件,狄斯雷利無法滿足他的要求。
一天,狄斯雷利把軍官請到辦公室裏,與他單獨談話:“親愛的朋友,很抱歉我不能給你男爵的封號,但我可以給你一件更好的東西。”說到這裏,狄斯雷利壓低了聲音:“我會告訴所有人,我曾多次請你接受男爵的封號,但都被你拒絕了。”
狄斯雷利說話算數,他真的將這個消息散布了出去。眾人都稱讚軍官謙虛無私、淡泊名利,對他的禮遇和尊敬遠遠超過任何一位男爵。軍官由衷感激狄斯雷利,後來成了他最忠實的夥伴和軍事後盾。
狄斯雷利沒有給對方一個冷冰冰的回答——“不”,更沒有譏笑和嘲諷對方,他傳遞給對方的是“友情”: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要求雖未被滿足,但長遠利益(聲譽)得到了首相的維護——這是比升職更好的東西。狄斯雷利善於使用特別的“語言武器”,他在拒絕對方不當要求的同時,給足對方麵子,這就是狄斯雷利巧言說“不”的高明之處。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擔任部長助理的要職。有一次,他的好友向他打聽美國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潛艇基地的計劃。
當時,這是不能公開的軍事秘密。麵對好友的提問,羅斯福怎麼拒絕才好呢?羅斯福想了想,故意靠近好友,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嗓門問道:“你能對不宜外傳的事情保密嗎?”
好友以為羅斯福準備“泄密”了,馬上點點頭保證說:“當然能。”
羅斯福坐正了身子笑道:“我也一樣!”
好友這才發現自己上了羅斯福的“當”,他隨即明白了羅斯福的意思,開懷大笑起來,不再打聽了。
羅斯福能忠於自己的職責,嚴守國家的機密——因為他知道,人都有一個共性,好打聽隱秘的事情,打聽到了之後,又不可能守口如瓶,總是想方設法去告訴別人,以顯示自己的能耐。羅斯福深諳其中之奧妙,所以,他對任何人都“保密”。羅斯福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拒絕,其語言具有輕鬆幽默的情趣,表現了羅斯福的高超藝術:在朋友麵前既堅持不能泄露的原則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語言交際效果。
做人真經
拒絕是一門學問,應該體現出個人的品德和修養,使別人在你的拒絕中,一樣能感覺到你是真誠的、善意的、可信的。在拒絕的過程中,如果還想和對方保持良好關係,就要采取換位的思考、合適的語調來處理。
◎說服他人也有訣竅◎
做人解讀
一個人如果想讓對方附和自己的思想,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聰明的說服者在說話的開頭,就設法使對方無法說“不”,而是不斷地說“是”——這就證明他已經抓住對方的心理,使對方的思維跟著他的舌頭移動了!
哲理導航
在生活中需要說服的對象有很多,他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上司、你的顧客、你的朋友、你應聘的主考官……在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要說服別人的情況。如果不掌握技巧,說服就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伽利略年輕時就立下雄心壯誌,要在科學研究方麵有所成就,他希望得到父親的支持和幫助。可是父親卻非常反對他研究科學,而希望他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因此,伽利略總想找個機會說服父親。
一天,伽利略又和父親聊到了這個話題。他對父親說:“父親,我想問您一件事,是什麼促成了您同母親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父親微笑著說。
伽利略又問:“那您有沒有娶過別的女人?”
“當然沒有,孩子。家裏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隻鍾情你的母親,她從前是一位風姿綽約的姑娘。”
伽利略說:“您說得一點也沒錯,她現在依然風韻猶存,您不曾娶過別的女人,因為您愛的是她。您知道,我現在也麵臨著同樣的處境。除了科學以外,我不可能選擇別的職業,因為我喜愛的正是科學。別的對我而言毫無用途,也毫無吸引力。科學是我唯一的需要,我對它的愛有如對一位美貌女子的傾慕。”
父親說:“像傾慕女子那樣?你怎麼會這樣說呢?”
伽利略說:“一點不錯,親愛的父親,我已經18歲了。別的學生,哪怕是最窮的學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從沒想過那方麵的事。我不曾與人相愛,我想今後也不會。別的人都想尋求一位標致的姑娘作為終身伴侶,而我隻願與科學為伴。”
父親始終沒有說話,隻是仔細地聽著。
伽利略繼續說道:“親愛的父親,您有才幹,但沒有力量,而我卻能兼而有之。為什麼您不能幫助我實現自己的願望呢?我一定會成為一位傑出的學者,獲得教授身份。我能夠以此為生,而且比別人生活得更好。”
父親為難地說:“可我沒有錢供你上學。”
“父親,您聽我說,很多窮學生都可以領取獎學金,我為什麼不可以呢?您在佛羅倫薩有那麼多朋友,您和他們的交情都不錯,他們一定會盡力幫助您的。也許您能到宮廷去把事辦妥,他們隻需去問一問公爵的老師奧斯蒂羅·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親被說動了:“你說得有理,這是個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親的手,激動地說:“我求求您,父親,求您想個法子,盡力而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證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最後,伽利略說動了父親,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了一位聞名遐邇的科學家。
如果正麵說服別人有一定難度,不妨暫時遠離話題,向對方談論一件看起來與之毫不相幹的事,再誘導對方歸納出其中蘊涵的道理,進行以此類推,回到原來所論之事,對方隻得依常理而行。
《戰國策·趙策》中有一個《觸龍說趙太後》的故事,說的就是打比方說事兒的口才。
趙太後剛剛執政,秦國就急忙進攻趙國。趙太後向齊國求救,齊國國右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
趙太後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她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我一定吐他一臉口水!”因此,很多人都不敢再去勸諫了。
一天,有人稟報趙太後說左師公觸龍要求見太後。趙太後心想他一定也是來勸諫自己的,不由得心生怒火。
觸龍做出快步走的姿勢,慢慢地挪動著腳步,到了太後麵前謝罪說:“老臣很久沒來看您了,我私下原諒自己,又總擔心太後的貴體有什麼不舒適,所以想來看望您。”
太後說:“我全靠坐輦走動。”
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太後說:“吃點稀粥罷了。”
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裏,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欲,身上也比較舒適了。”
太後說:“可我做不到。”太後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觸龍話題一轉,說道:“太後,老臣今天前來,有一事相求,希望太後能夠答應我。”
“你有什麼事情?”
觸龍說:“我的小兒子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愛他,希望能讓他遞補上黑衣衛士的空額,來保衛皇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後。”
太後說:“可以。年齡多大了?”
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已經不小了,不過我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托付給您。”
太後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觸龍說:“比女人還厲害。”
太後笑著說:“女人更厲害。”
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
太後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
觸龍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摸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並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祖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做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