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語雲:性格決定命運。生活中的諸多矛盾和衝突皆源於我們的性格。性格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也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比如,性格好的人,不管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坦然麵對,並且不懈努力,取得成功。性格不好的人走盡彎路,受盡挫折,甚至在關鍵時刻毀掉一個人的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用謙讓之心拓展生命之路◎
做人解讀
謙讓,是一種素質,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文明禮儀的標誌,它是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的“潤滑劑”,是構建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謙讓能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親切與溫暖,能緩和緊張,消除尷尬,化解矛盾,使可能發生的“幹戈”化為“玉帛”。
哲理導航
有人問孔子的學生子貢,孔子何以有如此淵博的學問?子貢回答:“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這裏的“讓”就是指謙讓。可見,謙讓之美可以修身正人。謙讓是一種美德,是人類智慧的金石,是和諧社會的調和劑。下麵兩個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一位中年婦女,獲悉在外地做工的丈夫出了事故,她便立即直奔火車站,想乘當天下午的火車前去看望丈夫。但售票窗口已排成長龍,麵對此景她不知所措,急得禁不住不停地自語:“這該怎麼辦!這該怎麼辦!”排在她前麵的一位老人,知道她的遭遇後,說了一句讓她永生感激的話:“您先請!”接著,前麵的排隊者,也一個個說出同樣讓人怦然心動的話:“您先請!”
明朝時,河南洛陽有個叫董篤行的人在京做事。一天,接到母親來信說家裏因蓋房砌牆發生爭執,讓他出麵幹涉。董寄詩一首雲:“千裏捎書隻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牆又何妨。”董母覺得有道理,照辦。鄰居受到教育,也主動退讓。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兩牆之間形成了一條通道,被成為“仁義胡同”。
高明的人,懂得謙讓的道理,知道生命的可貴,所以他們心胸寬廣,生活幸福。恰恰是那些愚蠢的人,為了出一口氣而置自家的性命於不顧,結果害了別人又害了自己,值得嗎?
小花貓和小白貓在一塊玩耍,它們同時發現了路邊的一塊肉,這塊肉剛烤過,還直冒香味呢。於是,小花貓和小白貓不約而同地撲向這塊肉,互相爭奪起來。
“這是我發現的,所以是我的!”小花貓說。
小白貓卻說:“不對,我先發現的,應該是我的!”
他們倆都說是自己先發現的,雙方互不退讓,緊抓著食物不放。
就在這時,一隻過路的狐狸看見小花貓和小白貓手中的肉,饞得隻流口水。它想:哎呀,好久都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了,看來我今天有口福了。轉了轉眼珠,就生出一計來。
它走到小花貓和小白貓身邊,問道:“可愛的孩子們,你們在吵什麼呢?”
“嗯!狐狸伯伯,請評評理,是他想搶走我發現的食物啊!”小花貓說。
“不對,這是我先發現的!”小白貓也不示弱。
“我知道了,知道了!伯伯會好好地替你們把肉分成兩半的,不要再吵了,去拿秤來!”
狐狸將肉分成兩半,並且用秤量了起來。
“咦,右邊比較重喔!”小花貓說。
“沒關係,我咬下一口就不會重了。”說著,狐狸就把右邊的一半咬下了一口。
“啊!這次變成左邊比較重啦!”小白貓說。
於是,狐狸又咬了一口左邊的食物。
“這樣左邊又太輕了!”
於是狐狸又咬下一口右邊的肉。
就這樣,兩隻小貓眼睜睜地看著秤上的肉,變成了豆粒般大小。
“實在沒辦法啦!就讓伯伯吃光吧!”結果狐狸把肉吃得一幹二淨。
兩隻小貓你望著我,我看著你,異口同聲地說道:“如果我們兩個彼此謙讓一下,好好地把那塊肉分開來吃,該多好啊!”
謙讓是一麵鏡子,它可以照出一個人的修養、道德、氣質和風度,同時也折射出社會文明的程度。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互相謙讓,如果每個人都能將方便主動給別人,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更加和諧、融洽、美滿。
做人真經
謙讓是一麵鏡子,它可以照出一個人的修養、道德、氣質和風度,同時也折射出社會文明的程度。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互相謙讓,如果每個人都能將方便主動給別人,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更加和諧、融洽、美滿。
◎清高自負惹禍端◎
做人解讀
清高心理是一種孤芳自賞、輕視別人、不能與他人平等相處的不良性格特征。自負,則是過於自信,且看不起其他人,也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
哲理導航
自負是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自負往往會導致驕傲自滿,使人喪失進取心,容易被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自負往往使人看不到自己的弱點、缺點和錯誤,對事物的複雜性、曲折性缺乏認識。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使從沒離開過夜郎國的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道:“這些地方裏,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囉!”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更高的山了。”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卻沒想到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隻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也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像夜郎國國王這樣自負的人,往往是因為無知而自傲,而另一些人的“病根”則在於“我行我素”和“無所顧忌”,說到底,就是不懂得“狂放不羈,遭人嫉恨”道理。
西漢人楊惲是司馬遷的外孫,非常有才幹,喜歡結交儒生與豪傑,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名望,漢宣帝任他為郎官。大司馬霍禹謀反,楊惲事先得到消息,上報皇帝。因這件事皇帝加封他為平通侯,升中郎將,再升光祿勳。
楊惲這個人什麼都好,隻有一樣不好,就是我行我素。比如,宮中有堯、舜、桀、紂的畫像,楊惲指著桀、紂的像對人說:“當今天子經過此地時,要是能對他們的過錯一一指明,就知道怎樣做天子了。”
說這些話是大逆不道的,但是楊惲卻不在乎。廷尉於定國查明屬實後,便奏請皇帝逮捕楊惲治罪。漢宣帝認為楊惲對自己有功,不忍心殺了他,就下詔把他免為庶人。
楊惲不吸取教訓,失去官職、爵位後,便借招朋聚友、狂飲爛醉來發泄自己的不滿。他又添置產業,經商逐利。西漢大臣講究身份,楊惲這種與民爭利的行為也是離經叛道的,一時人們議論紛紛。楊惲的朋友孫會宗當時是西河太守,得知這個情況後,就寫信勸楊惲要謹慎自守,閉門思過,以便再被起用。楊惲自認為沒有過錯,於是模仿司馬遷《報任安書》的筆調,寫了一封《報孫會宗書》。其實,楊惲所受委屈與他外祖父當年所受的委屈根本沒法相比,但楊惲卻在詩中大發牢騷。他對孫會宗的好心一點不理會,反而不斷申明自己已是庶人,甚至罵孫會宗以士大夫的身份媚俗為貪鄙。後被人告發,漢宣帝大怒,下令把楊惲腰斬了。
事實上,楊惲是一位頗有能力的幹才。但是我行我素,容不得他人,且心高氣傲,居功自傲,導致“滿嘴跑舌頭”,才落得了身首異處的下場。俗話說:“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別人。”就是說,一個人想發表意見之前,不能隻想到自己,還要為別人考慮,要能體諒別人的難處。我行我素之人的問題就出在這裏,他們在為人處世時,從不替別人考慮,其結果隻能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做人真經
清高自負的人,往往一句話就使他們敗業甚至喪命。在人的一生中,不得意或失落的時候是難免的,如果在不利的情況下還要做口舌之爭,往往會愈加被動。
◎謙虛是一種高尚的品德◎
做人解讀
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它具有海納百川的大度,有著花開花落的曠達,有著春風拂麵的溫馨。浮華誇耀往往別它而去,悔恨怨憎往往與它無緣,嫉妒猜疑被它化解,糾紛爭鬥為它平息。
哲理導航
謙虛就是虛心,不自滿,肯接受別人的批評。謙虛的人從不隱瞞自己的缺點和弱點,總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類人“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禮記》),即使做出了一點成績,也認為很不夠,因而總是充滿了前進的動力。
一塊岩石長年累月地經受風侵雨蝕,裂開了一道縫隙。一棵小草的種子被沿途經過的大雁扔了下來,恰好落到這塊岩石的縫隙裏。春天來臨的時候,經過陣陣春雨的滋潤,種子終於發芽了,一棵嫩嫩的小草從岩石縫裏冒了出來。
這裏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廣闊的草原,沒有小鳥的歌唱,沒有野花的清香,更重要的是,這裏沒有她的兄弟姐妹。還好,這裏還有一塊岩石,與小草相依為命,要不,小草就隻能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遠離故土了。
雖然這裏的條件相當艱苦,但小草仍然過得很開心。每天清晨醒來,她都會在微風中唱歌、跳舞,在無聊的時候,就會找岩石聊天。
岩石對小草說:“孩子,你怎麼到這裏來了呢?我們這裏太貧瘠了,養不活你啊!”
小草說:“老媽媽,你別擔心,我一樣會長得很好。”
就這樣,陽光愛撫地照耀著她,春風柔和地撫摸著她,雨露更不斷地給予這顆不平凡的幼芽以最慈愛的關懷和哺育。
有了陽光和雨露的滋潤,小草漸漸地長大了,長得很健康,也很結實。雖然這裏經常會有大風大雨,但是小草每次都堅強地挺過去了。
岩石高興地說:“孩子,不錯,你是堅強的,值得我們驕傲!”接著,她用自己風化了的塵泥,把小草的根擁抱得更緊。
後來,一個詩人來到這裏,看見了這棵從岩縫裏長出的小草,不禁欣喜地吟詠道:“嗬!小草的生命多麼頑強,我要千百遍地讚美它!”
小草謙虛地說:“值得讚美的不是我,是春風、陽光和雨露,還有緊抱著我的根的岩石媽媽。我要感謝她們,是她們,給了我生命,哺育我成長。”
一棵柔弱的小草頑強地生活在一塊貧瘠的岩石上,但它仍然謙虛的告訴人們:它之所以能活得這麼好,並不完全是自己的堅強,而是因為有了春風的撫摸、陽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潤。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就是一個謙虛的人。世人緬懷總理的時候,說他“謙虛待人,風範垂千古;虛懷兼聽,品格樹豐碑。”
周恩來1898年出生於江蘇淮安,1917年從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留學,1919年回國後參加了“五四”運動。1920-1924年先後到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周恩來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創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建國後一直到1976年,始終擔任政府總理。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周總理謙虛待人的風範,感人至深。
周總理善於兼聽各方麵的意見。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務院有兩位副總理是民主人士,政務院各部委的部長、主任中,有將近1/2的民主人士。因此,在政務院召開的會議上,有各種不同的意見:有資產階級的、有開明紳士的、有小資產階級的,有正確的、有錯誤的。周總理總是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充分發揚民主。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他對發揚民主聽取不同意見的問題講得比較多,也更為深刻。他說:“既有不同的黨派,就有不同的意見。大前提是搞社會主義,具體問題有出入,也允許有出入。共產黨清一色,隻能有一個意見,隻能聽一種話,發展會停滯。”
在一次討論郭沫若的劇本《屈原》時,一位同誌說:“沒有意見,同意總理說的。”周總理說:“我不喜歡你們一來就同意我的意見,那還要討論什麼?領導者要善於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這樣才能受啟發,才能把問題看得更全麵。”
周總理在對待民主人士方麵,格外重視同他們深交朋友。他曾陪同毛主席登門拜訪了張瀾、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等一些知名的民主人士。在和黨外人士交往中,他誠懇熱情、謙虛謹慎、誠以待人、平等協商、推心置腹,關心愛護他們,將他們緊緊地團結在黨的周圍,被人們讚譽為中共黨內一塊具有強大吸引力、凝聚力的“磁石”。
周總理很重視聽取反麵批評意見。建國初期他就指出:在黨和政府中,要造成一種民主空氣,使同誌敢於對首長提出意見。要是當麵不好講,就寫個條子放在他桌子上。對首長的缺點要敢於提出,刺激他一下,搞得他不好受就會改了。他希望別人“將”他的“軍”。他還提出要為聽到不同意見創造條件,要從各方麵發揚民主,唱對台戲,“找岔子”。
謙虛是一種美德,對於人際交往很重要。一個人對自己應該有個客觀的評價,實事求是,不貶低自己,也不抬高自己,既能堅持正確的觀點,又能虛心向別人請教。謙虛的人在交際應酬場合總是有許多朋友,隻有謙虛的人才能成為社會交往中受歡迎的人。
愛因斯坦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是一位聲譽顯赫的物理學家,深受人們的敬仰。但他並沒有被榮譽衝昏頭腦,始終保持著謙遜的品質。他對別人把他當成偶像感到無法理解,對報刊上的宣傳和讚揚十分厭煩,特別是那些記者、畫師、雕塑師來找他拍照、畫像、塑像,更使他難以忍受,他說他簡直成了這些行業的模特兒了。
愛因斯坦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超人。他認識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過的道路的延伸,科學的新時代是在前人基礎上開辟的,因此他總是抱著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讚賞前人的貢獻。他知道,在科學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人在共同奮鬥,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貢獻,因此他對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對自己的下屬和學生,愛因斯坦也沒有任何傲慢的表現,凡是和他接觸過的人,無不為他的和藹可親和平等待人而感動。他還總結了這樣一個成功的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他也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天才,認為自己隻是一個真理的忠實而勤勉的追求者。
謙虛的人,就像水一樣,把自己的心態放得很低,別人隻要有一點長處,馬上就可以看到並學到,漸漸地,他的能力、智慧便會聚,人生的境界便提升。
做人真經
謙虛的人能夠給別人一種心理上的平衡,不至於讓別人感到卑下和失落。由於謙虛,常常可以讓潛在對手感到自己的高貴與強大,由此產生他希望獲得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往往會給謙虛的人掃除阻力,形成良好的外部氛圍,可以在別人的“忽視”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做人需要寬容◎
做人解讀
寬容實在是一種大度、一種涵養。心胸狹窄的人不可能寬容別人,而慣於斤斤計較;見利忘義的人也不可能寬容別人,隻求索取而喋喋不休。真正的寬容,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高品位的道德觀念。
哲理導航
寬容可以使人達到健康、樂觀的狀態。寬容的人,心胸寬廣,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和豁達的胸襟來看待周圍的一切。寬容的人從不會因為別人的過錯而大發雷霆,所以與這種人溝通、交流起來很舒適欣慰。
一天,有一個身材高大魁梧的人走在庫法市場上。他的臉曬得非常黑,而且還遺留著戰場上的痕跡。有一個商人正坐在自己的店裏,他看到那個高大的人走來,他把垃圾扔向那個過路人。他是想逗他的夥伴們發笑,以顯示一下自己搞笑的本領。但那個過路人並沒有因此而發怒,繼續邁著穩健的步伐朝前走去。當那人走遠以後,旁邊的人對商人說:“你知道剛才你侮辱的人是誰嗎?”
“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從這裏經過,我哪有心思去認識他呀?難道你認識這人?”
“你連這人都不認識!剛才走過去的就是著名的軍隊首領——馬力克·艾施圖爾·納哈爾。”
“是真的嗎?他是馬力克·艾施圖爾·納哈爾!就是那個不但讓敵人聽到他的聲音就四肢發抖,連獅子見到他都會膽戰心驚的馬力克嗎?”
“對,正是他。”
商人驚恐地說:“哎呀!我真該死,我竟做了這樣的傻事,他肯定會下令嚴厲地懲罰我,我趕緊去追他,向他求救,求他饒了我這一回。”
說完商人就朝著馬力克所去的方向追去。當馬力克拐進了清真寺時,這個商人便跟著進了清真寺。等馬力克禮拜完後,商人走到他跟前低著頭說道:“對不起,我是剛才對你不禮貌的那個人。”
馬力克對那名商人說:“原先我不是來清真寺的,但我看到你太無知,無緣無故地傷害過路人,為了你我才來這裏的,我為你而痛心。所以,我想祈求真主讓他引導你走正道,並沒有想要嚴懲你。”
生命是短暫的,寬容卻是無盡的,富有寬容之心的人,必將得到應有的回報,受到別人的尊重。
春秋時,楚莊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飲,當時是晚上,大殿裏點著燈,正當大家酒喝得酣暢之機,突然燈燭滅了。這時,莊王身邊的美姬“啊”地叫了一聲。莊王問:“怎麼回事啊?”美姬對莊王說:“大王,剛才有人非禮我。那人趁著燭滅拉我的衣襟。我扯斷了他的帽子上的係纓,現在還拿著,你趕快點燈,抓住這個斷纓的人。”莊王聽了,便說道:“是我賞賜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難免會做些出格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他命令左右的人說:“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斷係纓,說明他沒有盡興。”群臣一百多人馬上扯斷了係纓而熱情高昂地飲酒,盡興而散。
過了三年,楚國與晉國打仗,有一位將軍常常衝在前麵,英勇無敵。戰鬥勝利後,莊王感到好奇,忍不住問他:“我平時對你並沒有特別的恩惠,你打仗時為何這樣賣力呢?”他回答說:“我就是那天夜裏被美姬扯斷係纓的人,是您寬容了我的魯莽,我非常感激您。”
寬容是自愛、自信的表現,拿得起,放得下,是一份從容,是力量的標誌。當然,能真正做到寬容,必是那些心地善良、富有愛心、胸懷豁達、誌趣高遠,有良好修養的人。
做人真經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總會有不止的傷害呢?這大都是因為一些彼此無法釋懷的堅持造成的。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寬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幫別人開啟一扇窗的同時,自己也會看到更寬闊的天空。
◎別讓執著變固執◎
做人解讀
生活中,常聽見一些人這樣說道:“這個人真固執!”固執得讓人難以忍受,以至於平常的談話變成了爭執,最後以不愉快收場。
哲理導航
我們對自己的目標要堅持不懈,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堅持,千萬別成了固執。也就是說,一旦當你發現自己的選擇有偏差時,就要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走向希望之路。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如果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急欲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要一同放下肩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同伴仍是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這雖然是個寓言,但卻給我們很有益的啟示:在有些事上,過度地堅持,會導致更大的浪費,你必須隨時啟動自己的常識智慧,做出最合理的判斷,適時調整前進的方向。在沒有希望的路上堅持固執,隻能是一個愚鈍的人。
從前有個人,性格很固執,又常常自以為是,愛跟別人唱反調。
那人在高而平的地方種水稻,卻在又低又潮濕的地方種高粱。他有個很忠誠的朋友,見他這樣做不會有什麼好處,就好言勸說:“高粱適合種在旱的地方,水稻宜於種在低濕的地方,可是你現在正好相反,違反了水稻和高粱生長的習性,那怎麼能獲得豐收呢?”那人聽了朋友的話,一點都沒放在心上,還是我行我素。結果他辛辛苦苦地種了十年地,每年都欠收,糧倉裏一點儲備也沒有。眼看就快沒飯吃了,這才去找他的朋友,發現朋友按他自己的方法種地,所以獲得了豐收,不由得懊悔萬分,就向朋友道歉說:“您說得對啊,我知道改悔了,以後一定聽您的勸告。”
有一天,那人要駕船出海,並邀請了他的朋友一起去海邊。他的朋友將他送上船,告誡他說:“等你到了海水歸聚之處,一定要返航回來,不然船一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那人表示自己記住了,會聽朋友的話。他駕著船隨著波濤向東駛去,航行了些日子,到了海水歸聚的深淵邊上。這時候,他又犯了那頑固的老毛病,不相信朋友的告誡,還是繼續前進,結果船卷入深深的大壑中。就這樣,那人在這黑暗的地方,忍受著顛簸和孤獨,非常艱難地過了九年。直到一次乘著大鯤化為大鵬時激起的巨浪,才總算被衝出了大壑,回到了家。
那人回到家裏,再次找到他的朋友,深深地拜了兩拜,還對天發誓說:“我如再不改悔,請太陽作證懲罰我。”他的朋友笑著說:“改悔是改悔了,但還有什麼用呢?”
固執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隻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同時,會有一種盲目的自我崇拜心理,以為自己處處都比別人高明。過於固執的人,無法與人溝通,會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舉目無友的境地,最終導致懷疑自己的能力,動搖甚至喪失自信。
做人真經
執著是堅強意誌的表現,是一種品質,是一種信念。然而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一個人如果沒有原則地過於執著,那就變成了固執。或許有時候執著是人的一大優點,一種生存的依靠,一種堅守初衷的表現。但是一個人如果不分條件盲目地固執己見,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狂妄自大易樹敵◎
做人解讀
世事如棋局,每個人總會有受委屈的時候。如果我們不能放下高傲之氣,平靜接受現實,做不到謙遜謹慎,那就不隻是受受委屈那麼簡單了,很可能還會招來更大的災禍。
哲理導航
有一些人,並不一定沒有才華,他之所以不能施展才華,往往是因為太狂妄。沒有多少人樂意信賴一個言過其實的人,更沒有多少人樂意幫助一個出言不遜的人。凡是狂妄的人,都過高地估計自己,過低地估計別人。他們口頭上無所不能,評人論事誰也看不起,總是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隻有自己最行。
三國時,才子孔融有一個好友叫彌衡,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曹操見到彌衡後卻不以為然,行完禮也不讓他坐下。
彌衡覺得受到了怠慢,便仰天歎息:“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