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現實中的人,沒有誰不渴望成功。但很多人付出的不少,而得到的回報卻不多,原因何在?主要就是不善於謀事,不懂得做事的方法,沒有準確把握做事的時機。因為,做事要講究謀略,也就是說要能分清輕重緩急,既要有長遠打算,也要有近期目標。否則你今天做的事就會成為明天的累贅。
◎機會來時絕不能放過◎
做事解讀
一個人在漫長的成長經曆中,是否能適應社會,是否能更好地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善於抓住機遇。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機會,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很好地抓住機會、把握機會。
哲理導航
培根說過:“機會老人先給你送上它的頭發,如果你沒抓住,再抓就隻能碰到它的禿頭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是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
在一個小村落裏,下了一場非常大的雨,洶湧的洪水淹沒了整個村莊。
這時候,一位神父在教堂裏祈禱,眼看洪水已經淹到他跪著的膝蓋了。一個救生員駕著舢板來到教堂,對神父說:“神父,趕快上來吧!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神父說:“不!我相信上帝會來救我的,你先去救別人好了。”
過了不久,洪水已經淹過神父的胸口了,神父隻好勉強站在祭壇上。這時,又有一個警察開著快艇過來,跟神父說:“神父,快上來,不然你真的會被淹死的!”神父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
又過了一會兒,洪水已經把整個教堂淹沒了,神父隻好緊緊抓住教堂頂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飛機緩緩地飛過來,飛行員丟下了繩梯之後大叫:“神父,快上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我們可不願意見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還是意誌堅定地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上帝會與我共在的!”
轉眼前,洪水滾滾而來,固執的神父終於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見到上帝後很生氣地質問:“主啊,我終生奉獻自己,戰戰兢兢的侍奉您,為什麼你不肯救我!”上帝說:“我怎麼不肯救你?我已經給了你好幾次機會。第一次,我派了舢板來救你,你不要,我以為你擔心舢板危險;第二次,我又派一隻快艇去,你還是不要;第三次,我以國賓的禮儀待你,再派一架直升飛機來救你,結果你還是不願意接受。所以,我以為你急著想要回到我的身邊來,可以好好陪我。”
幸運和倒黴往往與利用時機有關,有些人在時機失去之後才頓足扼腕,那麼他便注定隻是一個十足的倒黴蛋;而有些人明白時機稍縱即逝,因而能及時把握,所以,他的一生都仿佛一帆風順、心想事成。
1856年,南北戰爭結束,上天賦予了卡內基絕好的機會,他預料到,戰爭結束之後,經濟複蘇必然降臨時,經濟建設對於鋼鐵的需求量便會與日俱增。
於是,卡內基義無反顧地辭去鐵路部門報酬豐厚的工作,合並由他主持的兩大公司——都市鋼鐵公司和獨眼巨人鋼鐵公司,創立了聯合鋼鐵公司。同時卡內基讓弟弟湯姆創立匹茲堡火車頭製造公司和經營蘇比略鐵礦。
卡內基認為,美洲大陸現在是鋼鐵時代、鐵路時代,需要建造鐵路、火車頭和鋼軌。於是卡內基開始了進攻。他在聯合製鐵廠矗立了當時世界最大的一座高22.5米的熔礦爐,聘請化學專家駐廠,檢驗買進的礦石、龍石和焦炭的品質,使產品、零件及原材料的檢驗係統化。卡內基的努力令許多人過去的擔心成為“杞人憂天”。
1873年,經濟大蕭條不期而來,銀行倒閉,證券交易所關門,各地的鐵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斷,現場施工戛然而止,鐵礦山及煤山相繼歇業,匹茲堡的爐火也熄滅了。
卡內基斷言:隻有在經濟蕭條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價格買到鋼鐵廠的建材,工資也相應便宜。這時,其他鋼鐵公司相繼倒閉,向鋼鐵挑戰的東部企業家也已鳴金收兵,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絕對不可以失之交臂。於是卡內基走進股東摩根的辦公室,談出了打算建造一個鋼鐵廠的計劃,這個反常的做法,使其贏得了巨大的利潤。
1890年,卡內基兄弟公司吞並了狄克鋼鐵公司之後,一舉將資金增到2500萬美元,取名為卡內基鋼鐵公司,隨後又更名為VS鋼鐵企業集團,建立了卡內基鋼鐵王國。
機會總是會出現的,當機會出現時,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敏銳的眼光,能不能及時抓住它。
做事真經
在把握機遇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敢闖敢拚,才能克服那些平日看來難以克服的困難,從而使自己健康迅速地成長成才。如果退縮了、放棄了,便會使事情半途而廢,把機遇白白浪費掉,其結果顯而易見,在未來社會中即便不被淘汰,也注定是碌碌無為之輩。
◎學會向他人借力◎
做事解讀
會借別人的手幫自己幹活,就等於自己在幹活。無論是你的朋友,還是你的顧客,或者是你根本不曾相識的人……隻要你會“借”,就能夠使他們心甘情願地幫你做事,做到“畢其智為己所用”,就一定能夠心想事成。
哲理導航
人並不是天生注定一輩子與成功無緣的。隻要有靈活的頭腦,同時能抓住機遇,一樣能勤勞致富。比如王氏兄弟,他們經商獲得成功的最大秘訣就是,在發財的機遇麵前,巧妙地借用他人,將資金靈活運用。
有著大學學曆的王仁昌,“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錯打成“反革命”,判刑10年,1981年獲釋。出獄後,擺在王仁昌麵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生存。當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開過,頭腦聰明、嗅覺靈敏的王仁昌立即捕捉時機,用妹妹從別人手裏借來的260元錢,在漢正街開始了商海生涯。此時的湖北武漢三鎮日漸繁榮,漢正街車水馬龍,人流如潮。王仁昌的百貨攤一人忙不過來,弟弟王仁忠便來幫忙。
1981年春節之後,當別人還蒙在鼓裏時,王氏兄弟就開始悄悄賒銷武漢製傘廠的老式雨傘。3.7元一把進,3.9元往外批發,每把傘可淨賺0.2元,下一次進貨時結清上次賒的貨款,一月可周轉2~3次。勤扒苦做三個月,王氏兄弟的能耐和信譽在漢正街已是有口皆碑。不久,已有近十家商販醒悟過來,以相同方式賣傘,而且批零兼營。競爭日益激烈,商販間抓信息、搶速度,“鉤心鬥角”,同擁擠熱鬧的漢正街一樣緊張忙碌。
哥哥的知識智慧加上弟弟的實踐經驗,兩兄弟很快就發現一種廣州產的新式折疊傘款式新穎,小巧玲瓏,且傘的色彩鮮豔,銷路肯定會更好。時間非常緊迫,必須要搶在別人前麵抓住機會!但手裏的錢遠遠不夠,賒銷別人又不幹。此時,兩兄弟因信譽好,同傘廠的合同已改為一月一結,正好一個月的周期裏把賒貨賺來的錢拿去進廣州貨,賣完了再結武漢傘廠的錢。為了盡快在月初將賒貨變成現金,兄弟倆一咬牙,決定每把傘以比進價還虧一毛的價格批發。“王仁昌的傘3.6元一把!”一時間,兩兄弟的傘被裏三層外三層的商販瘋狂搶購,而別人的傘堆積如山卻無人問津。
1985年,兄弟倆又抓住了一個機會,並再次以其出色才智,在20天內,以1萬元資本做成一筆370萬元的生意,淨賺60萬元,此事至今都令武漢三鎮的批發商歎為觀止。
當時,武漢針棉織品批發公司準備將倉庫裏積壓的價值370萬元的手套、襪子、內衣內褲一次性5折出手。漢正街很多人都知道這消息,可誰有本錢和膽量去一次吃進180多萬元的貨?就在別人搖頭歎息之時,王氏兄弟倆卻在家裏密謀策劃,設計了一個使“自己的風險最小化,所獲的利潤最大化”的方案。
第二天,兄弟倆找到武漢糧食局百貨經營部,提出兩家聯手吃下這一筆生意。實施步驟是:王氏兄弟倆以1萬元現金交給糧食局作抵押金,糧食局作保並開具一張為期一月,數字為185萬元的延期支票給針棉織品批發公司,換針棉織品公司出貨。王氏兄弟負責一月內將貨銷完並付清支票款。王氏兄弟進一步開出雙方合作條件:利潤二八分成,糧食局二,王家兄弟八。如果王氏兄弟一月內不能銷完貨,將按支票額的20%向糧食局賠款。這時雙方打著相同的小九九:糧食局有錢,但無經營才能,吃得了貨卻怕銷不動;王氏兄弟沒錢,但有經營才能,銷得了貨卻吃不下貨。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很快,這一優勢互補的策劃水到渠成。王氏兄弟將這批貨按質量好壞和不同樣式,照一定比例搭配成3萬~5萬元一份,以原價7.5折發給了漢正街各批發商,一時間人人爭搶提貨。
其間,兩兄弟又動腦筋——將市場細分,對症下藥。按各批發商不同的經營風格和性格進行貨物分配。比如老年人經營求穩求慢,周期較長,兩兄弟就將質差價低的“死貨”銷給他們;而性格急周轉快的年輕商販,就發給俏銷的貨,以加快周轉速度。就這樣,僅20天,針棉織品批發公司積壓多年的內衣內褲就被兄弟倆銷售一空!最後,兩人以1萬元的本錢淨賺60萬元。
整個20世紀80年代,王氏兄弟一邊緊守著自己的門市做穩定的長線產品批發,一邊瞅準時機,抓住此類短線生意,狂賺一筆。此後,兩人大膽反季節做兒童手套生意,成為漢正街“手套大王”。每年6月份價格最低時到嘉魚縣訂做,資金分月投入,減少了壓力;10月份出貨,10天內售完。第一年11萬雙手套一天銷空,第二年30萬雙,第三年銷到了60萬雙,利潤率達到110%!
王氏兄弟就是這樣靠著自己的智慧緊緊把握住一次次的機遇,從窮人圈裏脫穎而出,成為漢正街赫赫有名的資本大戶。
而擁有全世界私人船隻噸位第一的是美國人丹尼爾·路維格,他的成功完全是靠“借錢”來發展的。最初,路維格打算借錢把一艘貨船買下來,再改裝成油輪,因為載油比載貨更為有利可圖。他到紐約去找幾家銀行談借錢的事,人家看了看他那磨破了的襯衫領子,又見他沒有什麼可做抵押,就拒絕借錢給他。路維格來到大通銀行,他對大通銀行的總裁說,他把貨輪買下後,立即改裝成油輪,他已把這艘尚未買下的船租給了一家石油公司。石油公司每月付給的租金,正好可以每月分期還他要借的這筆款子,他提出把租契交給銀行,由銀行去跟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這樣就等於在分期還款。
大通銀行的總裁聽了路維格這番奇怪的言論後,心想:路維格一文不名,也許沒有什麼信用可言,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卻是可靠的。拿著他的租契去石油公司按月收錢,這自然會十分穩妥,除非有預料不到的重大經濟災難發生。但退一步而言,假如路維格把貨輪改裝成油輪的做法結果失敗了,但隻要這艘船和石油公司存在,銀行就不怕收不到錢。
於是,大通銀行同意把錢借給了路維格,路維格買下了他所要的舊貨船,改成油輪,租了出去。然後又利用這艘船作抵押來借另一筆款子,從而再買一艘船。路維格的精明之處在於利用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來增強自己的信用。
這種情形繼續了幾年,每當一筆債付清之後,路維格就成了這條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銀行拿走,而是由他放入自己的口袋。
後來路維格又準備著手籌建造船公司。他設計一般油輪或其他用途的船隻,在還沒有開工建造的時候,他就與人簽約,願意在船完工的時候把它租出去。路維格拿著船租契約,跑到一家銀行去借錢建船。這種借款是延期分期攤還的方式,銀行要在船下水之後才能開始收錢。船一下水,租費就可轉讓給銀行,於是這筆貸款像他開始借款買船時一樣付清了。等到一切手續辦妥,路維格就成了當然的船主,可是他當初自己並沒有花一毛錢。
當路維格“發明”的這種貸款方式暢通之後,他先後租借別人的碼頭和船塢,繼而借銀行的錢建造自己的船。就這樣,路維格有了自己的造船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購買了路維格所建造的每一艘船,他的造船公司就這樣迅速地發展起來。
“借力”不僅是發財的高招,也是一個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能力,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隻憑自己的能力,會做的事很少。當然,自食其力的人是很值得別人去尊敬的。但如果你同時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就可以無所不能、無往而不勝了。
做事真經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出身貧寒、運氣不佳、資源短缺……這都不是你的錯。但隻要你能夠領悟“借力”的思想,學習“借力”的方法,掌握“借力”的技巧,從此你便能夠開始走向成功。
◎巧幹遠勝蠻幹◎
做事解讀
有這樣一句俄羅斯諺語:“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這句話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講究方法,巧幹勝於蠻幹。“巧幹”是一種分析判斷、發明創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敏銳機智、靈活精明、充滿活力的反映,也是最為寶貴的財富。
哲理導航
在工作中,我們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當遇到難題的時候,一味地埋頭苦幹雖然是無可厚非的,不過要想迅速攀到職業“頂峰”,這是遠遠不夠的。這還需要我們懂得如何“巧幹”。巧幹強調分析判斷、以巧製勝,在實際工作中發揮聰明才智,最終巧妙解決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麵的這兩個事例生動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一家公司招聘一名業務代表。進入決賽的甲、乙兩名應聘者,在不同的時間段分別被通知前來麵試。
甲在麵試期間,麵對各種問題對答如流。就在他自我感覺良好之際,負責麵試的考官忽然遞給他一把鑰匙,並隨手指了指室內的一扇小門,笑吟吟地說:“請你幫我到那間屋裏拿隻茶杯來。”
甲接過鑰匙就去開那扇小門,鑰匙很容易就插進了鎖孔,可就是擰不動、打不開。甲非常耐心地鼓搗了好一陣子,才回過頭來,很禮貌地問那位翻看材料的考官:“請問,是這把鑰匙嗎?”
“是的,”考官抬頭看了看甲,又補充一句,“錯不了,就是那把鑰匙。”然後就接著看他的材料。
甲打不開門,就轉身走回考官的麵前,很為難地說:“門打不開,我也不……”
考官打斷他的話:“那好吧,你回去等通知吧,一個星期之內如果接不到通知,就不用等了。”
輪到乙了,在回答問題時乙盡管不太流暢,可他很快就憑著那把鑰匙在那間屋裏取來一隻茶杯。考官為他倒了一杯水,高興地告訴他:“喝杯水,然後簽個協議,你被錄用了。”
原來,那間屋不止一扇門,除考官房間的那扇內門外,還有一扇與考官房門相鄰的外門。乙打開了外邊的那扇門,取出求職成功的那隻茶杯來。
在工作中,我們花費了很大的工夫,卻始終不願意換個角度思考問題,考慮些其他的方式,考慮其他捷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許就是轉換角度後的另一扇洞開的門。
下麵的這個事例從另一個方麵闡釋了這個道理。
麥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歡跟隨工作而來的豐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隻增不減。但是,另一方麵,他非常討厭他的上司,經過多年的忍受,他發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他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他,以他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
回到家中,麥克把這一切告訴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個教師,那天剛剛教學生如何重新界定問題,也就是把你正在麵對的問題換一個角度考慮,把正在麵對的問題完全顛倒過來看——不僅要跟你以往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課的內容講給了麥克聽,麥克也是一個聰明的人,他聽了妻子的話後,一個大膽的創意在他腦中浮現了。
第二天,麥克又來到獵頭公司,這次他是請公司替他的上司找工作。不久,他的上司接到了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請他去別的公司高就,盡管他完全不知道這是他的下屬和獵頭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正好這位上司對於自己現在的工作也厭倦了,所以沒有考慮多久,他就接受了這份新工作。
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上司接受了新的工作,結果他目前的位置就空出來了。麥克申請了這個位置,於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他上司的位置。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例。在這個事例中,麥克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份新工作,以躲開令自己討厭的上司。但他的妻子讓他懂得了如何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結果,他不僅仍然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擺脫了令自己煩惱的上司,還得到了意外的升遷。
工作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工作任務,在處置不同的情況時,需要我們因時因地製宜,做出不同的決策。做事時,需要一種求實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按科學規律辦事,自覺用理智戰勝衝動,用巧幹代替蠻幹。
做事真經
巧幹即是抓住了事情的關鍵本質,並找到具有針對性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可以減少勞動量,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機會屬於有心人◎
做事解讀
在我們的周圍,有的人有所成就,有的人一事無成,有的人意誌消磨了,有的人仍在苦苦追尋,而大多數的人都在埋怨沒有機會,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華。
哲理導航
機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從熟視無睹的、微小的地方,通過敏銳的觀察分析和發現得來的,並努力地把想法變為行動,讓機遇成為現實。那麼,機會在哪裏?如何把握機會?答案是機會就在你的腳下,就在你的身旁,看你如何去發現和把握。
在一家大型企業有甲、乙、丙三個白領,白領甲覺得自己滿腔抱負沒有得到賞識,經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見到老總,有機會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幹就好了,但卻隻限於空想,並沒有付諸實踐。白領乙也有同樣的想法,他打聽到老總上下班的時間,算好他大概會在何時進電梯,他也在這個時候去坐電梯,希望能遇到老總,有機會可以打個招呼。雖然白領乙也見過幾次老總,但由於沒有深談,並沒有給老總留下印象。白領丙詳細了解老總的奮鬥曆程,弄清老總畢業的學校、人際風格、關心的問題,精心設計了幾句簡單卻有分量的開場白,在算好的時間去乘坐電梯,在跟老總打過幾次招呼後,終於有一天跟老總長談了一次,讓老總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久就爭取到了更好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