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一個人的目標越具體,他離成功就越近,哪怕是每天成功一點點,也會逐步到達成功的彼岸。相反的是,如果一個人沒有奮鬥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那麼,他不管做什麼都是盲目的,也難以矢誌不渝地堅持。最終,可能一事無成。
◎目光一定要看得長遠◎
做事解讀
成功和失敗不是一夜造成的,都是一步一步積累的結果。給自己製訂目標時,要掌握自我而不受控於環境,要把眼光放遠一些。
哲理導航
把你的目光放遠大些,沒有哪個人或企業是因為短視而成功的。本田宗一郎創辦本田汽車公司的過程,證明了這一點。
1938年,本田還是一名學生時,就變賣了所有家當,全心投入研究裝造心目中所認為理想的汽車活塞環。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與油汙為伍。累了,倒頭就睡在工廠裏。一心一意期望早日把產品裝造出來,以賣給豐田汽車公司。為了繼續這項工作,他甚至變賣妻子的首飾。最後,產品終於研製出來了,並送到豐田去,但是被認為品質不合格而打了回來。為了求取更多的知識,本田隻得回學校苦修兩年,這期間,經常為了自己的設計而被老師或同學嘲笑,被認為不切實際。
但是,本田無視於這一切痛苦,仍然咬緊牙關朝目標前進,終於在兩年之後取得了豐田公司的購買合約,完成他長久以來的心願。此後一切並不就一帆風順,他又碰上了新問題。當時因為日本政府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切物資吃緊,禁賣水泥給他建造工廠。
本田是否就此放手了呢?沒有。他是否怨天尤人了呢?他是否認為美夢破碎了呢?一點都沒有!相反的,本田決定另謀他途——他和工作夥伴研究出新的水泥製造方法,建好了他們的工廠。戰爭期間,這座工廠遭到美國空軍兩次轟炸,毀掉了大部分的製造設備。本田沒有退縮,他立即召聚了一些工人,去撿拾美軍飛機所丟棄的汽油桶,作為本田工廠製造所需用的材料。在此之後,他們又碰上了地震,毀壞了整個工廠。這時,本田不得不把製造活塞環的技術賣給豐田公司。
本田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清楚地知道邁向成功該怎麼走,除了要有好的製造技術,還得對所做的事深具信心與毅力,不斷嚐試並多次調整方向,雖然目標還不見蹤影,但他始終不屈不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遭逢嚴重的汽油短缺,本田根本無法開著車子出門去買家裏所需的食物。在極度沮喪下,他不得不試著把馬達裝在腳踏車上。他知道如果成功,鄰居們一定會央求他給他們裝部摩托腳踏車。果不其然,他裝了一部又一部,直到手中的馬達都用光了。他想到,何不開一家工廠,專門生產自己發明的摩托車?可惜的是他欠缺資金。
本田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想出辦法來,最後他決定求助於日本全國18000家腳踏車店。他給每一家腳踏車店用心寫了封言辭懇切的信,告訴他們如何借著他發明的產品,在振興日本經濟上扮演一個角色。結果說服了其中的5000家,湊齊了所需的資金。然而當時他所生產的摩托車既大且笨重,隻能賣給少數硬派的摩托車迷。為了擴大市場,本田親自動手把摩托車改得更輕巧,一經推出便贏得滿堂彩,因而獲頒“天皇賞”。隨後他研製的摩托車又外銷到歐美,趕上了戰後的嬰兒消費潮。20世紀70年代,本田公司便開始生產汽車,並獲得佳評。
今天,本田汽車公司在日本及美國共雇有員工超過1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公司之一,其在美國的銷售量僅次於豐田。
本田汽車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輝煌,是因為本田先生深知,自己所作的決定或采取的行動,有時候隻是應對眼前的暫時局麵,然而要想成功,就必須把眼光放遠。
做事真經
隻看眼前,容易“一葉蔽目,不見泰山”,目光短淺的人總是無法最後獲得勝利,我們應該有遠謀。沒有長遠的規劃,隻作短期的打算,不僅會蒙受金錢和名譽上的嚴重損失,同時也會賠上時間成本。
◎從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
做事解讀
在人生的旅途中,誰都難免遭受挫折,誰都難免會遇煩惱。所不同的是,聰明人總是將挫折當做成功的先兆,煩惱自然會減少;失敗者總是將挫折當做人生的不幸,煩惱自然會增多。
哲理導航
沒有人會不勞而獲,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既要付出汗水,還要勇敢麵對挫折與失敗。從挫折中汲取教訓,是邁向成功的踏腳石。當我們觀察成功人士時,會發現他們的背景各不相同。那些大公司的經理、政府的高級官員,以及每一行業的知名人士都可能來自清寒之門、破碎家庭、偏僻的鄉村,甚至於貧民窟。這些成功的人,他們都經曆過艱難困苦的階段。
許多年前,一位聰明的老國王召集大臣,讓他們編一本《古今智慧錄》,留傳給子孫。這些大臣工作很長時間,完成了一套十二卷的巨作。國王說太厚,需要濃縮。這些大臣又經過長期的努力,變成了一卷書。然而,國王還嫌太長。於是,這些人把一卷書濃縮為一章,然後縮為一頁,再變為一段,最後變成一句話。聰明的國王看到這句話,顯得很得意。他說:“這是古今智慧的結晶。全國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大部分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句話就是:挫折是一筆可貴的財富。
把每一個“失敗”先生拿來跟“平凡”先生以及“成功”先生相比,你會發現,他們各方麵(包括年齡、能力、社會背景、國籍以及任何一方麵)都很可能相同,隻有一個例外,就是對遭遇挫折的反應不同。“失敗”先生跌倒後,就無法爬起來了,他隻會躺在地上怨天尤人。“平凡”先生則會跪在地上,準備伺機逃跑,以免再次受到打擊。但是,“成功”先生的反應跟他們不同。他被打倒後,會立即站起來,汲取這次跌倒的寶貴經驗,繼續往前衝刺。
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曾講過一個故事:
幾年前,他把畢業班的一個學生的成績打了個不及格,這件事對那個學生打擊很大。因為他早已做好畢業後的各種計劃,現在不得不取消,真的很難堪。他隻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是重修,下年度畢業時才拿到學位。第二是不要學位,一走了之。
在知道自己不及格時,這位學生非常失望,他找這位教授要求通融一下。在知道不能更改後,他向教授大發脾氣。這位教授等待他平靜下來後,對他說:“你說的大部分都很對,確實有許多知名人物幾乎不知道這一科的內容。你將來很可能不用這門知識就能獲得成功,你也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這門課程裏的知識,但是你對這門課的態度卻對你大有影響。”
“你是什麼意思?”學生問道。
教授回答說:“我能不能給你一個建議呢?我知道你相當失望,我了解你的感覺,我也不會怪你。但是請你用積極的態度來麵對這件事吧。這一課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由衷地培養積極的心態,根本做不成任何事情。請你記住這個教訓,5年以後就會知道,它是使你收獲最大的一個教訓。”
後來這個學生又重修了這門功課,而且成績非常優異。不久,他特地向這位教授致謝,並非常感激那場爭論。
“這次不及格真的使我受益無窮。”他說,“看起來可能有點奇怪,我甚至慶幸那次沒有通過。因為我經曆了挫折,並嚐到了成功的滋味。”
我們都可以化失敗為勝利,從挫折中汲取教訓。
在福特工作已32年、當了8年總經理、工作一帆風順的艾柯卡,突然間被妒火中燒的大老板亨利·福特開除而失業了,艾柯卡痛不欲生,他開始喝酒,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要徹底崩潰了。
就在這時,艾柯卡接受了一個新挑戰:應聘到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出任總經理。憑著他的智慧、膽識和魅力,艾柯卡大刀闊斧地對克萊斯勒進行了整頓、改革,並向政府求援,舌戰國會議員,取得了巨額貸款,重振了企業雄風。在艾柯卡的領導下,克萊斯勒公司在最黑暗的日子裏推出了K型車的計劃,此計劃的成功令克萊斯勒起死回生,成為僅次於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的第三大汽車公司。
1983年7月13日,艾柯卡把生平僅有的麵額高達8.13億美元的支票交到銀行代表手裏,至此,克萊斯勒還清了所有債務,而恰恰是5年前的這一天,亨利·福特開除了他。
不管是暫時的挫折還是逆境,隻要能把它當做是一種教訓,那麼它就不會在一個人的意識中成為失敗。事實上,在每一種逆境,每一個挫折中,都存在著一個持久性的有益的教訓。而且,通常說來,這種教訓是無法以挫折以外的其他方式獲得的。
做事真經
世界充滿了成功的機遇,也充滿了失敗的可能。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高自我應付挫折與幹擾的能力,調整自己,增強社會適應力,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敗之後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成功的前奏,那麼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自卑為自信。
◎目標指引成功之路◎
做事解讀
我們研究成功者獲得成功的原因時,就會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各有一套明確的目標,都已訂出達到目標的計劃,並且花費最大的心思和付出最大的努力來實現他們的目標。
哲理導航
從貧窮到富有,第一步是最困難的。其中的關鍵,在於你必須了解,所有財富和物質的獲得,都必須先建立清晰且明確的目標。當目標的追求變成一種執著時,你就會發現,你所有的行動都會帶領你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有人問羅斯福總統夫人:“尊敬的夫人,你能給那些渴求成功特別是那些年輕的剛剛走出校門的人一些建議嗎?”
總統夫人謙虛地搖搖頭,但她又接著說:“不過,先生,你的提問倒令我想起我年輕時的一件事。那時,我在本寧頓學院念書,想邊學習邊找一份工作做,最好能在電訊業找份工作,這樣我還可以修幾個學分。我父親便幫我聯係,約好了去見他的一位朋友,當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
“等我單獨見到了薩爾洛夫將軍時,他便直截了當地問我想找什麼樣的工作,具體哪一個工種?我想:他手下的公司任何工種都讓我喜歡,無所謂選不選了。我便對他說,隨便哪份工作都行!
“隻見將軍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眼光注視著我,嚴肅地說,年輕人,世上沒有一類工作叫‘隨便’,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
1953年,美國曾有專家對耶魯大學的畢業生做過這樣一次研究。當時那些畢業生被詢問是否有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書麵計劃時,結果隻有3%的學生有肯定的答複。20年後,在1973年,重新調查了一下當年接受訪問的人,結果那些有實現目標書麵計劃的3%的學生,在財務狀況上遠高於其他97%的學生。雖然這項調查隻限於財務方麵,但是根據調查人員側麵的觀察,似乎那3%的人在幸福及快樂的程度上,也高於其他的人。這就是設定目標的力量。
到達目的地是前進的另一種動力。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它將告訴我們,一個人若是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地,便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泛起了淡淡的薄霧。在海岸以西21英裏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34歲的女人正在涉水投入太平洋的懷抱,開始向加州海岸遊去。假如成功,她將是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的婦女。這位女士名叫費勞倫絲·科德威克。在來到這裏之前,她已經成功地渡過了不少海峽,包括成為了從英法兩邊海岸遊渡英吉利海峽的第一位婦女。
這天淩晨,科德威克做好了遊渡前的最後準備。盡管太平洋的海水凍得她渾身發麻。但她仍然果敢地劃動海水,自信地向前遊去,因為她相信,目標就在前麵。
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了,成千上萬的人在電視機前關注著科德威克。有好幾次,鯊魚靠近了她,但都被護送船隻上的人開槍嚇跑了。她在為自己加油,在向著目的地遊去。在以往這類渡海遊泳中,她的最大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水溫。
15個小時過去了,科德威克被冰冷的海水凍得身體幾乎發僵,但她依然在向前遊著。然而,這時加州海岸的霧氣越來越濃,並逐漸向大海深處蔓延開去。由於霧很大,科德威克連護送自己的船隻都幾乎無法看清楚。電視觀眾和在場的人們突然開始發現,她好像有些猶豫,不想再遊下去了。
果然,她很快就對不遠處的船上的人呼喊,希望他們把她拉到船上去。她的母親和教練就在另一條船上,他們告訴她海岸已經非常近了,千萬不要放棄。但是,她朝加州海岸看過去,除了濃濃的大霧,什麼也看不到,她開始感到有些心慌意亂,力不從心。她勉強再堅持了幾十分鍾,終於發出略帶惶恐的呼救聲!人們把她拉上了船,她在水裏一共遊了15小時55分鍾。當她在船上漸漸地感覺到溫暖時,一股強烈的失敗感開始襲上心頭。
當記者采訪她時,她略有所思地說:“說句心裏話,我並不是在給自己找借口。但是,要是當時我能看見海岸線,也許我能堅持下來。”因為人們在拉她上船時,已經告訴她,她離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遠!後來,她說:“真正令我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在濃霧中看不到目的地。我失去了目標,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遠,它令我感到了一種沒有盡頭的恐懼。”
科德威克女士一生中就隻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兩個月後,她重振旗鼓,成功地遊過了這個海峽。她也因此成為了第一位遊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紀錄還快了大約兩個小時。
費勞倫絲·科德威克女士雖然是一位遊泳高手,但是,在失去目標的情況下,在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時,也有可能讓自己放棄。隻有當明確知道目的地在哪裏,看得見目標時,她才能鼓足幹勁,挑戰自我,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
做事真經
目標可以給我們正確的方向、無限的力量,應該把目標放在我們的正前方,當我們碰到問題,遇到瓶頸時,抬頭看看我們的目標,一切就變得簡單,變得容易。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隻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地方。
◎把危機當做契機◎
做事解讀
當我們處於危機中,就要做出選擇。一種選擇是被危機事件帶來的創傷擊敗,停滯不前,任由困境控製,將我們卷入痛苦的旋渦中;另外一種選擇就是將危機視為契機,將其視作新的動力挖掘自己的潛能。
哲理導航
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是有許多不可預測的危機潛伏在我們的身邊。麵對危機,不管你怕也好,不怕也好,它總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悄悄降臨。其實,外界的危機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我們對這種危機的麻木不仁和茫然無知,這使得我們在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還陶醉於以往的一點點成績,當危機臨頭時已喪失了對抗風險的能力。
古時候,有位年輕人想向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求教成功之道。蘇格拉底聽後,一言不發,帶著他走到一條河邊,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裏。年輕人起先以為蘇格拉底在跟他開玩笑,並不在意。結果蘇格拉底也跳到水裏,並且拚命地把他往水底按。這下子,年輕人真的慌了,求生的本能令他拚盡全力將蘇格拉底掀開,爬到岸上。
年輕人不解地問蘇格拉底為什麼要這樣做,蘇格拉底回答道:“我隻想告訴你,做什麼事業都必須有絕處求生那麼大的決心,才能無往而不勝。”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各種各樣的危機遍布在我們的身邊。當你麵對危機和險境時,不要把它想象成不可克服的障礙,也不要被危機嚇倒。因為,危機和困難也許隻是一時的,隻要你勇於麵對,敢於突破,危機也就迎刃而解。
有人曾經問一個在大海中與風浪搏擊了一輩子的老船長:“如果你的船行駛在海麵上,通過氣象報告,預知前方海麵,有一個巨大的暴風圈,正迎向你的船而來。請問,以你的經驗,你將會如何處置呢?”
老船長微笑著向發問的人說:“如果是你,你又會如何處置呢?”
第一個問他的人偏著頭想了想,回答道:“返航,將船頭掉轉180度,遠離暴風圈。這樣應該是最安全的方法吧?”
老船長搖了搖頭道:“不行,當你掉頭返航,暴風圈還是迎向你的船。你這麼做,反而將你的船跟暴風圈接觸的時間延長了許多,這是非常危險的。”
另外一人接著道:“如果將船頭向左或向右轉90度,試著脫離暴風圈的威脅呢?”
老船長仍是搖搖頭,微笑道:“還是不行,如果這樣做,將會使船身的整個側麵暴露在暴風雨的肆虐之下,增加與暴風圈接觸的麵積,結果也是更加危險。”
眾人不解,問道:“如果這些方法都不行,那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老船長點頭肯定地道:“隻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抓穩你的舵輪,讓你的船頭不偏不倚地迎向暴風圈前去。唯有這樣做,才既可以將與暴風圈接觸的麵積化為最小,同時,因為你的船與暴風圈彼此的相對速度組合在一起,還可以減少與暴風圈接觸的時間。你將會發現,很快地,你已經安然衝過暴風圈,迎接另一片充滿陽光的蔚藍晴空。”
眾人聽到這裏,一陣沉寂之後,不禁為老船長在麵對危機時敢於突破,勇於衝刺的精神深深折服,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