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局勢穩定之後,按照先前完顏洪烈和桑昆、劄木合二人達成的協議,克烈部派出了二萬蒙古騎兵隨同完顏洪烈一起南下,桑昆和劄木合久慕中原繁華,很想去開開眼界,於是這二人都是親自領兵前往。
這一天終於離開了茫茫蒙古草原,抵達位於居庸關外的東勝州。前方一入關,西京大同府就遙遙在望了。
便在此時,從中都傳來了一個噩耗:
大金國三王完顏洪煕犯上作亂,勾結右副都元帥、西京留守胡沙虎屯兵中都,將京防城軍統統繳了械,並鳩死皇帝完顏永濟,圈禁八王完顏洪昭,另行擁立金章宗完顏璟的堂兄、翼王完顏珣為金國皇帝!
得知這個消息後,完顏洪烈毫不猶豫,即刻命令劄木合進軍關外烏沙堡,先破烏月營、繼破白登城,隨後全速向西京挺進!
北金三個王爺之間的爭權奪勢,早就是公開的秘密了,趙洵在南宋主持國政時已經看出一些苗頭,而日前在中都趙王府與完顏洪烈相見時,他也露過一點口風。如今看來,想必是三王完顏洪煕看到老六離開中都遠赴蒙古,覺得有機可乘,這才發動了叛亂。
趙洵記得,在真實曆史上,金國似乎確實經曆了這麼一場叛亂,隻是不知道最後誰勝出了一頭。從目前局勢來看,完顏洪烈在他的暗中相助下平定了蒙古,聲威大振,又得到蒙古騎兵的支持,似乎很有可能改變北金的曆史,從而也改變他自己的命運!
不過,完顏洪烈這麼急切地帶兵打回去,他就不顧忌還留在中都趙王府的包惜弱和楊康麼?如果完顏洪煕出於報複心理,對他們母子二人下手又該如何是好?趙洵心中暗暗納罕,私下裏觀察完顏洪烈,卻發現他總是一副篤篤定定、胸有成竹的樣子,於是也不提此事,每天跟完顏洪烈談談笑笑,話題不離未來大金國的經濟騰飛之路。
完顏洪烈見他不問,有意試試他的器量。這一日過了居庸關,行在路上時,完顏洪烈手指在遠處田間耕作的農夫,問趙洵道:
“依先生前日所言,曆朝興衰盛亡,無不是在這些無知的村氓手上,隻有分之以田地,寬之以徭役,使之樂守本鄉、故土難離,方能杜絕其流竄之弊。先生隻從經濟一途考慮,未免見得淺了,據小王看來,天下事權皆出於皇帝之手,興亡全在於皇帝一念之間,有德者便能穩居天下,無德者終會喪國辱身。所謂百姓,不過是為皇帝耕稼織販的家奴而已,有才之士若無皇帝提拔簡選,也隻好隨波逐流,與庸碌之輩共受役使耳!故此俗語有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斯言誠然!”說罷目視趙洵的反應。
聽罷完顏洪烈的所謂“精英治國論”,趙洵避重就輕,微笑道:
“王爺所言甚是!不過在那些村夫鄉氓之中,也有不讀書的劉項之輩,倒不可全然小視。小生之策,無非是將此等人約束於鄉間,便於皇帝管理而已。”
完顏洪烈一擊不中,盯著趙洵道:“你們漢人的劉邦起自亭長之流,之所以最終能坐上皇帝寶座,說穿了也就是‘見機而作’四字,不知我所言確否?”
趙洵暗暗提高了警惕,隨口應道:“正是!”
完顏洪烈道:“如今中都亂象已生,我三哥大權在手,就是我回到中都,恐怕也自身難保,免不了要向三哥低頭。先生此刻仍未棄我而去,可見並非劉項之輩,與‘見機而作’是沾不上邊的了!哈哈哈……
趙洵隨著笑道:“王爺焉知小生不是見機而作呢?此次蒙古之行,教小生親眼目睹了王爺的雄才大略,此即是小生所見之‘機’,這才決意投靠王爺!對於小生來說,此生見一‘機’足矣,如果見機太多,未免成了變化無常的婦人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