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 天網恢恢(1 / 2)

楊康遭這突如其來的一問,激靈靈打個冷戰,情不自禁地垂下頭來,不敢和“趙洵”對視,心中慌作一團。

這位“榮王”其實就是張效嶽了。

張效嶽在沔州三年,師從趙汝愚、趙柬、楊四娘三人,學得文武雙全,諸藝俱通,實是那三人的得意門生。趙洵在沔州之亂中便覺出這小子是個人才,生怕按正常途徑選拔考核會耽誤一棵好苗子,於是不顧趙汝愚大叫“幸進”的反對之聲,在離開臨安之前便將他從沔州征調入宮,暫為東宮侍讀。考慮到目前自己還不宜貿然暴露自己的身份,便讓張效嶽暫代,由真德秀幾人陪著來到歸雲莊,參演一出“合家歡”的好戲。

今日一見,原來這小子不隻是個人才而已,活脫脫便是一名奇才!在大反派段天德不按照導演安排擅自出秀的情況下,揀準時機適時出現,登時穩住了場麵,更無須疾言厲色,單憑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氣勢便教眾人俯首聽命,其對火候分寸的把握,就像是在敵人三鼓而竭之時,我方奇兵突出,一戰而擒之!

再想一想張效嶽最後那段話,趙洵也暗自點頭稱是,心想這小子雖然目前尚未帶兵,卻似是天性裏就有一股帶兵的渴望,想是對宋朝曆史上層出不窮的欽差掣肘、幹擾軍務的現象深惡痛絕,便想借著這個機會,在自己麵前說出那番話來進諫,也算是防患於未然,而這種勸諫方式也算是別開生麵的了!

張效嶽這番話如果聽在別的皇儲耳裏,即使不勃然大怒也要在心裏埋下猜忌的種子,最終導致君臣反目、大肆清洗,而這種話如果放在別人身上,他也壓根兒不敢說,多年的禮法教育實是鉗製口舌的一大利器。所幸的是,自己是來自後世的趙洵,而他是張效嶽,二人均非世俗常情可以羈縻之人,古來君臣相得風雲際會,莫此為甚也!

趙洵向真德秀微微點頭,示意他繼續演戲。

真德秀見狀放下心來,在張效嶽說完之後,肅容向楊康道:

“尊使駕臨南方,鄙邦未曾事先迎候,實是怠慢之至。如今我王親至,欲與尊使一晤,未知意下如何?”

眾人聽他稱呼楊康為“尊使”,除江南六怪和郭靖而外,無不納罕,心想怎麼又冒出來一個尊使?這卻是從何說起?

楊康也是見慣了風浪之人,在初時那一陣驚慌過後,迅速鎮定下來,走出人群,舉目望著張效嶽,抱拳於胸道:

“小可久慕榮王大名,所恨生平向未識荊,今日得見榮王金麵,小可倍感歡欣。在這般場合下與榮王相見,小可多有失禮之處,尚請榮王勿怪為盼。”言辭中並不透露自己身份,卻是不卑不亢,儼然與南朝的“監國榮王”有分庭抗禮之勢。

眾人見他如此傲慢,以江湖禮節參拜“榮王千歲”,均是心中忿忿,脾氣暴躁的就欲喝罵。

張效嶽會意點頭,聽楊康說“這般場合”之語,那是暗中點明此處並非兩國之間正經議事的“禮房”,你我二人大可拋卻那些繁文縟節,因陋就簡地談一談就行了!張效嶽善解人意地揮了揮手,道:

“於統領,你和陸愛卿出去做事吧,不必在這裏候著。待辦妥之後再回來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