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饒人處且饒人,做事為自己留點餘地,是解脫自己的一種方式。有時候為了一件毫無意義的事,雙方爭得麵紅耳赤,這個時候,你說一句“開個玩笑,何必當真”就完全可以熄滅“戰火”,誰也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大家依舊和從前一樣好,而且會為自己贏得尊重。
得饒人處且饒人,可稱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完善自我的方式。把話講得有些彈性,讓別人聽起來感到舒服。做起事來有一個靈活的安排,進退空間更大。如果能做到這些,大家心裏麵都不會為沉重的負擔所累,從而輕輕鬆鬆地、坦誠地同別人相處。
得饒人處且饒人,是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給自己留下空間,能進能退,獲得朋友和同事的青睞;得饒人處且饒人,那麼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可收拾的結局,同時,寬容更不會因小失大,相反能創造很多的奇跡。
三、欲速則不達
古語雲:“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意思是說為政的原則就是要有遠大的眼光,百年大計,不要急功好利,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到整體大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防止“欲速則不達”。
中國文化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沉穩、含蓄,就如太極拳般心平氣和、不急不躁。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在勸誡戒驕戒躁。“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三思而後行”等,都是說的這個道理。如今,中國經濟正在高速發展,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心態和處世態度本應該繼承古人所倡導的沉穩,然而,不少人似乎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靜,多了盲目;少了腳踏實地,多了急於求成。
提起《孟子·公孫醜上》裏的“揠苗助長”的故事,也許我們再也熟悉不過,它告訴了我們人生道路上需要知道的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它成長的自然規律,我們不可強求,也不能急於求成,凡事“欲速則不達”。
有一個小孩,很喜歡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叢中看見一隻蛹,便帶回了家,日日觀察。幾天以後,蛹的身體上出現了一條裂痕,裏麵的蝴蝶開始掙紮,想抓破蛹殼飛出。艱辛的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裏辛苦地掙紮。小孩看著有些不忍,想要幫幫它,便拿起剪刀將蛹剪開,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沒想到,蝴蝶掙脫蛹以後,因為翅膀不夠有力,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痛苦地死去了。
破繭成蝶的過程非常痛苦、艱辛,但隻有通過這一經曆才能換來日後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幫助反而讓愛變成了害,違背了自然的過程,最終讓蝴蝶悲慘地死去。
將自然界中這一微小的現象放大至人生,意義深遠。
欲速則不達,急於求成會導致最終的失敗。做人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許多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掙紮、奮鬥的過程,而這也是將你鍛煉得更堅強,使你成長、使你有力的過程。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兩個兄弟,很有孝心,每日上山砍柴為母親治病。一位神仙為他們的孝心所感動,便決定幫助他們。於是告訴他們二人說,可用四月的小麥、八月的高粱、九月的稻、十月的豆、臘月的雪放在千年的泥做成的大缸內密封四十九天,待雞叫三遍後取出,汁水可賣錢。兄弟二人各按神仙教的辦法做了一缸。待到四十九天雞叫二遍時,老大耐不住性子打開缸,一看裏麵是又臭又黑的水,便生氣地灑在地上。
老二堅持到雞叫三遍後才揭開缸蓋,裏邊是又香又醇的酒。所以“灑”與“酒”差了一小橫。
當然,酒字的來曆未必就是這樣。但這個故事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成功與失敗,平凡與偉大,往往沒有多大的距離,就在一步之間。但是欲速則不達,如果你咬緊牙關向前邁一步,那麼就可能會獲得成功;但是如果你心浮氣躁,急於求成,沒有堅定的忍耐力和意誌力,那麼即使你與成功僅僅是一步之遙,你也跨不過去。
古人雲:“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涓流積至蒼冥水,拳石壘成泰華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就是要我們勤奮努力,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急於求成,這樣你才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而許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重要秘訣也就在於,他們將全部的精力、心力放在一個目標之上,而且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和原則。
思路突破:“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很多人都明白這麼一個道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我們往往急於求成、恨不能一日千裏,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過此類錯誤之後才懂得成功的真諦。宋朝的朱熹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然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經過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對“欲速則不達”做了一番精彩的詮釋:“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