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孫臏卻哈哈大笑起來,說:“我雖然無法讓大王坐上去,卻已經讓大王從座位上下來了。”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對孫臏的才華連連稱讚。
魏王也對孫臏刮目相看,孫臏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
在處理問題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按照常規思維去思考,如果我們能像孫臏那樣,學會靈活變通,那麼你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現實的生活中,受自己主觀意識的影響,或是因為傳統觀念的約定俗成,很容易在事業的路上鑽進“死胡同”中,如果不知變通,一味堅持下去,將使自己最終在“牛角尖”中不能脫身,貽誤終生。
二、做事要留有餘地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絕對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幣一樣,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兩麵性。這就告誡我們做人做事不要太絕對,要給自己和他人留有餘地。因為留有餘地才能萬事均衡;留有餘地,才能進退自如,從容愜意。
很多的時候,留有餘地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智慧,是一份情懷。建築樓群,要留有一些空地給綠樹,給花草,給陽光,給空氣;鋪築路麵,每到一定的距離,便要留下“餘地”,以免路麵發生膨脹;書麵“留白”,是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保護隱私,是給心靈留一份隱秘的餘地;保守批評,是給人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含蓄表揚,是給人留下繼續進取的餘地……俗話說得好,“留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加厚”、“內距宜小不宜大,切忌雕刻是減法”,做衣如此,雕刻如此,做人做事更應該如此。
寬容就是這麼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是一種優秀的傳統美德,是一種高尚的道德修養。寬容是記住別人對我們的恩惠,原諒可容之言,包涵可容之人,饒恕可容之事,事事忍讓,時時寬容。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達到寵辱不驚的境界,才能創造一個安寧的心境。而寬容的同時也就是在做事的過程中給自己留有很大的餘地,去容納這些生命中的“意外”。這樣方能為自己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美國一家大超市的經理傑克,每天都到他的連鎖店去巡視一遍。有一次他看見一名顧客站在台前等待,沒有一個售貨員去招呼她。那些售貨員在櫃台遠處的另一頭擠成一堆,彼此有說有笑。身為經理的他當然對這一情況很不滿意,必須去糾正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但是傑克並沒有直接指責那些在上班時間閑談的售貨員,他采取了巧妙暗示、保全員工麵子的方法處理了這件事。他站在櫃台後麵,親自招呼那位女顧客,然後把貨品交給售貨員包裝,接著他就走開了。售貨員當然看到了這個情況,自責的她們再沒有讓類似的情況發生。
可以看出,傑克在辦事的過程中,並沒有指責員工的失職,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種更為高明的方法,讓員工意識到自己的失職,並且他所取得的效果遠比指責更為持久。
有句話說得好,“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它就是在告誡我們在做人做事的時候要給自己留出一定的餘地,以備不時之需,在這個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社會裏,我們的生活、職業、娛樂、思維方式將發生很大的變化。要想在這樣的環境裏生存下去,那麼做事就必須要留有餘地。因為每個人在給他人留有餘地的同時,也為自己留下了餘地。
思路突破:得饒人處且饒人
1955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中把麻雀列為“四害”之一,1958年全國城鄉人人動手打麻雀,據有關部門統計,消滅麻雀高達29億多隻,到了1959~1960年,麻雀幾乎被消滅殆盡,僅福建省南部統計,龍眼等水果,因沒有麻雀的保護,遭到毀滅性蟲害,水果幾乎無收,農民怨聲載道。
在韓國北部農村,公路植有柿子樹。秋末農民采收柿子時,總要留下一部分柿子,作為喜鵲過冬的食糧。這個經驗的獲得,曾經付出過很大的代價:有一年春天,柿樹開花結果時,竟被一種毛蟲吃光,由此,農民想到喜鵲的功勞,才有了以上的經驗。
我們對待動物處理方法不對時尚且會出現這種情況,何況是對於人呢?所以,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學會得饒人處且饒人,因為與人寬容,與己寬容,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一輛汽車途經一個小村莊時,一位中年農婦突然小跑著橫穿馬路,大卡車來了個急刹車,差點撞著農婦。農婦火冒三丈,衝到駕駛室前對司機沒完沒了地臭罵。
司機不還嘴,點燃一支煙,慢慢地吸著,聽農婦從“村罵”到“縣罵”一直上升到“國罵”。等農婦罵累了,司機才慢慢地說:“如果我剛才刹車晚了,軋死你,這會兒你還能罵嗎?”農婦一時語噎,無話可說了。
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很多時候,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改變他人。
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切記:得饒人處且饒人,留一點兒餘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更多的朋友疏遠自己。
人腳踩過的地方,不過是幾寸大小,可是在咫尺寬的山路上行走時,很容易跌落山崖之下;從碗口粗的獨木橋上過河時,常常會墜入河中……這是因為腳的旁邊已經沒有了餘地。人若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必須使自己腳底下寬闊一些。而要想走出一條寬闊的路,就要學會寬容別人,得饒人處且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