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安倍談話背後的政治“賬本”
第一言論
作者:田德文
【摘要】安倍談話這場政治秀,隻有“利益”,沒有“道義”,秀出來的不過是日本右派對軍國主義曆史罪行拒不反省的事實。在國際上,這種態度恐怕給日本掙不來“麵子”。
【關鍵詞】安倍談話 軍國主義 曆史觀 【中圖分類號】D73/77 【文獻標識碼】A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戰後70周年談話中,幾乎完整地“複讀”了一遍當初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曆史觀,而這標誌著戰後日本政府在二戰認知上的一次倒退。
安倍談到,“在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歐美各國以卷入殖民地經濟來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從而日本經濟受到重大打擊”,使日本在“孤立感”的驅使下,“試圖依靠實力解決外交和經濟上的困境”……如果“談話”到此為止,誰敢相信這是一位21世紀日本民選首相的言辭?這與那些犯有戰爭罪和反人類罪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說法還有多大區別?所以,安倍首相在“痛惜”完同胞後也開了個單子,表示他並未忘記“在與日本兵戎相見的國家中”不計其數的“失去了原本有著未來的生命”的年輕人、死於戰鬥和糧食不足的“無辜的平民”和“被傷害名譽與尊嚴的女性們”的存在。
安倍的這種曆史觀在日本右翼政客中或許並不鮮見,但是,敢拿到紀念二戰結束70周年的談話中來作秀,還真是挺需要底氣的。那麼,安倍這麼說話真的就不怕得罪中國、韓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嗎?比較接近事實的答案也許是:安倍應該知道這會傷害到鄰國人民的感情,但相比於政治上的“小九九”,這種“代價”是值得付出的。
此番安倍作秀在政治上具有必然性。戰後日本的政治體製為“內閣製”,選民隻選出議員,由議會中的多數黨領袖出任首相組閣執政。因此,要想在日本政壇上“脫穎而出”,不光要得到選民的支持,在黨派內部還要得到“大佬”的青睞。戰後日本右翼政客中,安倍晉三可謂血統純正。他是日本前首相岸信介的外孫子,而岸信介是戰後日本“強國論”的始作俑者。從政之後,安倍著力打造的個人形象是不懼言語“出格”。安倍晉三的這些表演得到豐厚的政治回報,2006年,52歲的安倍成為戰後日本最年輕的首相。可以說,安倍晉三是帶著一張右派的麵具登上戰後日本政治舞台的,摘掉這張麵具,安倍就不再是安倍。
那麼,這次安倍的政治秀會給日本與亞洲國家關係造成多大負麵影響呢?在政治上招致各國批評是不可避免的,日本在外交上可能會更加孤立。但是,對日本與亞洲國家經濟關係的影響卻不會很大。因為經濟全球化時代,日本經濟已經與亞洲國家建立了緊密的、相互依賴的關係。目前,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在安倍執政期間政治噪聲不斷的情況下,2013年,中日雙邊貨物進出口額增長3.2%,日本對中國出口增長1.3%,自中國進口增長4.6%。在世界經濟形勢如此嚴峻的背景下,這應該是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也許,正是中日經貿關係發展的這種良好勢頭給了安倍在政治上作秀的“底氣”。在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背景下,如果在政治上“犯規”會影響到對外經貿關係,相信日本右派政客的嘴上會多個“把門”。
看明白安倍談話這場政治秀的“賬本”,不難發現上麵隻有“利益”,沒有“道義”,秀出來的不過是日本右派對軍國主義曆史罪行拒不反省的事實。在國際上,這種態度恐怕給日本掙不來“麵子”。即使在日本國內,這種表演也未必就能贏得多少喝彩。《日本經濟新聞》的輿論調查顯示,目前安倍內閣的支持率已經跌至38%。既不占理,又沒“麵兒”,安倍這種做法即使僅從其一己私利來說,恐怕也算不得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