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產業開始發展的34年間都處於較低速的增長期間,這一期間生產技術與產品技術都比較低下,產品結構以貨用、軍用車輛為主,國民汽車消費市場十分狹小,產業中的廠商大都具有國有屬性。市場結構的鬆散是該階段我國汽車產業產業結構具有的與其他國家汽車產業不同的特點。產量的飛速增長是我國汽車產業進入成長階段以後的表現,而以合資品牌與公司形式為主要廠商的產業組織結構區別與其他國家的汽車產業。根據產業生命周期的規律,從整體產業發展進程來看,我國汽車產業仍處於成長階段。我國汽車產業經曆了較長時期的萌芽階段,並在成長階段高速增長,巨大的市場容量為增長提供了空間,使得我國汽車在產銷總量上實現快速增長。從產量增長率觀察,我國汽車產業仍具有增長動力,能夠延續較高的增長率,處於成長階段的汽車產業對於國家經濟的增長具有帶動作用。萌芽階段我國汽車產業增長與經濟增長顯著相關,並且兩者互相具有滯後影響,但滯後期不長。成長階段我國汽車產業的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顯著的靜態相關關係,但兩個變量之間仍具有滯後影響關係,其中汽車產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滯後影響作用更明顯。
從發展程度上看,我國汽車產業離成熟發展的汽車產業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對我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市場與消費需求的增長。對於現階段汽車消費市場的正確培養與完善能夠支撐我國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發揮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產業關聯效應。但無論從曲線擬合的結果還是直觀地判斷,我國汽車產業的增長動力都有了消退的跡象,說明我國汽車產業即將迎來增長動力的拐點,產業正將步入成熟發展階段,預示著我國汽車產業增長將趨緩。
4.2 收入與投資是現階段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從本文對我國汽車產業的宏觀影響因素分析結果看,我國汽車產業目前發展階段,收入與投資因素仍是最主要的驅動力。我國現階段收入與投資都與汽車產業增長存在顯著的相關性,1%的國民收入增長將會引起汽車產業平均增長0.9個百分點,而1%的固定資本形成增長率會帶來汽車產業增長約0.7個百分點。尤其是投資彈性較大,是與成熟發展的汽車產業較為不同之處,說明成長階段的我國汽車產業仍處於明顯的投資驅動的產業模式,然而成熟發展的汽車產業證明了投資對於產業的作用將趨於下降,因此以我國目前汽車產業的投資規模而言,存在投資過熱、投資過剩的風險,擴大投資規模並不是我國逐漸走向成熟的汽車產業適合的發展選擇路徑,而應從投資密集型產業逐步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發揮汽車產業集成高新科技的特點提高技術投入比重與產出效果,帶動產業升級發展。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汽車消費與其他國家具有很大不同的一個特點是長久以來公務車消費的比例很高,而且增長快,2001年公務車采購金額的70億元,2008年這一金額達到800億元,約占當年汽車銷售產值的4%。如果剔除公務車消費的部分,我國汽車產業與投資的相關性應該減小。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使用管理辦法》《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管理細則》以及《選用車型目錄》,對公務車消費具有抑製效果。可以想見,在公務車消費占比下降的未來,投資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作用將
減小。
4.3 產業結構高級化為我國汽車產業帶來巨大增長動力
通過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分析結果看,現階段我國汽車產業的增長受到產業結構變動的正向影響,其平均相關係數高達1.2,即第三產業產值在社會總產值的比例每增加1個百分點會帶動汽車產業增長1.2個百分點。相比於其他成熟發展階段的汽車產業,我國產業結構變動能夠給汽車產業帶來巨大的正向作用主要是由於我國經濟結構還處於較低端結構水平,第三產業占比還比較低,第三產業對於第一、第二產業的帶動與優化作用正在顯現。截至2011年底,美國第三產業占社會總產值占比已超過80%,德國與日本的占比超過70%,韓國的占比也高達58%,而我國的占比為43%,與其他國家之間處在較大差距。因此現階段我國經濟結構升級是汽車產業增長的一個重要的驅動力,並且現階段汽車產業對於產業結構高級化具有敏感的彈性。同時需要明確,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發展不可能長期帶動汽車產業的增長,當我國汽車產業進入成熟發展階段,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麵權衡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與汽車產業增長的發展路徑。
4.4 汽車進口對我國汽車產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雖然汽車產品的進口會抑製國內汽車產業的產量,但是從本文的論證得到的結論是我國汽車進口有助於汽車產業的發展,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我國在加入WTO以後,汽車產業進口貿易隨著關稅的下降與需求的增大而不斷擴大,從本文實證分析的結論看,汽車進口對現階段我國汽車產業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性,進口產品每增加1個百分點,汽車產業將增長約0.15個百分點。說明汽車進口對我國汽車產業存在正外部性作用,產生了知識與技術溢出。從進口產品營銷、產品管理、產品服務與體驗等環節帶來了很多學習經驗,同時也是國際汽車產業了解我國市場的一個重要窗口,引進了競爭機製。因此通過汽車進口積極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獲取技術溢出與服務經驗,通過參與競爭提升國內汽車企業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我國汽車產業結構的
升級。
在合理利用進口促進作用的同時,仍需警惕對於進口汽車產品的過高依賴。從動態分析結果可見,進口替代作用仍然會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起到阻礙作用。過度依賴產品進口將不利於我國汽車產業的自主技術開發與品牌建設。我國汽車產業需要的是掌握核心競爭能力,與國外廠商的合作應探索從資本合作、產品合作的模式轉向業務合作與技術合作的方式。
4.5 我國汽車產業出口能力薄弱,對汽車產業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從實證分析的結果發現,我國汽車產品出口與汽車產業增長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當今世界普遍發生著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在貨物交易與國際分工中通過比較優勢實現產業利益的最大化。我國汽車產業出口能力較弱表現在產品技術能力與生產能力仍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說明我國汽車的產量幾乎都由國內市場消化,通過合資品牌戰略與國際合作我國汽車產業的確通過“引進來”發展了汽車市場,卻還沒有“走出去”成為汽車產業的增長動力。
對於汽車產業而言,出口能力的低下代表著一種增長因素的缺失,對汽車產業長期發展是不利的,我國汽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亟待提高。成熟的汽車產業通過汽車產品出口提高國外對本國汽車產品的需求,從而緩解國內市場飽和促進汽車產業的繼續發展。我國國內汽車產品以合資品牌為主,一方麵受到合資方對產品出口的限製,另一方麵自主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較低,使得目前我國汽車產品的國外需求不大,出口產品還以低端產品為主,出口目的地以發展中國家居多,其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國內主要汽車集團都與外方汽車企業共同建立合資公司,合資比例大部分在50%左右,外方較高的股權比例使得我國汽車產業在國際市場缺乏話語權。雖然在較長時間內通過與合資品牌競爭,我國的自主汽車產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在國際市場上仍然無法直麵成熟汽車廠商產品的直接競爭,從而隻能在原本趨於飽和的市場上尋找更小的細分市場。因此如何提高我國汽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仍然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亟待探究的戰略課題。
參考文獻
[1] Hyun-Sook Lee,Beverlee Anderson.Automobile industry of China:past,present and future[J].World Review of Entrepreneurship,2006,2(1).
[2] Gao P.Shaping the future of China's auto industry[J].McKinsey Quarterly,2004,(8).
[3] 劉金全,鄭挺國.我國經濟周期階段性劃分與經濟增長走勢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1).
[4] 何元貴,聶靚.中國汽車產業投入要素貢獻度研究
[J].國際經貿探索,2009,25(1).
[5] 杜驀,徐達.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探究
[J].上海汽車,2008,(6).
[6] 陽立高,廖進中,向鑫琳.汽車產業R&D投入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10,(1).
[7] 隋建利,閆超.中國汽車產業周期與經濟周期的聯動性測度[J].現代管理科學,2011,(6).
[8] 馬悅,李輝.汽車產業資本結構對宏觀經濟因素的響應研究[J].經濟問題,2009,(8).
作者簡介:許衛(1970-),男,江蘇淮安人,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企業戰略管理;洪智敏(1974-),男,江西撫州人,供職於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