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音法
說話時巧用諧音法,可以化平淡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戲劇性效果。諧音法的運用大致有幾種形式:
(1)諧音表態
利用交談語言中某個字的諧音關係,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對某件事的態度。
清人鄭板橋在濰縣做縣令時,逮捕了一個綽號“地頭蛇”的惡棍。惡棍的伯父和舅舅因為與鄭板橋是同科進士,便帶著酒菜連夜登門求情。在酒席上,進士提出要行個酒令,並拿起一個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無水也念青,無水添心便念精。”鄭板橋更正道:“兄弟差矣,無水添心當念情。”進士聽了大喜。鄭板橋猛然感到中了計,緊接著大聲說道:“酒精換心方講情,此處自古當講清。老鄭身為七品令,不認酒精但認清。”那兩人見狀,隻好告辭。這裏,這位進士巧用諧音求情,而鄭板橋卻妙用諧音變化,表明了為官一身清、決不徇私的態度。
(2)諧音轉換
這是指用關鍵字的諧音轉換成另一個意義的詞語,用新的語義掩蓋原來的語義。
1772年,乾隆皇帝為安排誰來主持編纂《四庫全書》而犯愁。大學士劉統勳向他推薦了遠在新疆的紀曉嵐。於是,乾隆連下三道聖旨,召紀曉嵐到京。第二天上朝,乾隆叫過紀曉嵐說:“紀愛卿,朕欲與你戲對一聯,不知你這幾年在新疆這聯對功夫是否有長進?”紀曉嵐明白皇上又在找借口考他,便說:“臣遵旨。”
“好!朕說‘兩碟豆’。”乾隆開口了。
“我說‘一甌油’。”紀曉嵐緊緊跟上。
“朕說‘林間兩蝶鬥’。”乾隆利用諧音偷換了概念。
“我說‘水上一鷗遊’。”紀曉嵐如法炮製。
“人雲‘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又拋出一個話題。
紀曉嵐立即識破乾隆的企圖,略一思索,接口便說:“我說‘北國一天一地一聖人’。”
乾隆一聽,嗬嗬大笑,立即授予紀曉嵐《四庫全書》總纂官。
(3)諧音諷刺
運用諧音法,可對不便明說的醜惡現象和人物進行諷刺嘲弄。宋朝時有個人喜歡咬文嚼字,動不動還吟詩作賦。後來他聽說歐陽修以詩文著名,心中很不服氣,就想去看個究竟。走到半路上,他看見一棵死樹,詩興大發,吟了兩句:“門前一古樹,兩股大枝椏。”想再吟下去,卻想不出詞兒來了。正巧,歐陽修從後邊來了,就替他續了兩句:“春至苔為葉,冬來雪是花。”這人回頭一看,見是個老頭,就說:“老夥計,想不到你也會做詩,那我們一起去拜訪一下歐陽修,看他有多大能耐。”於是他們便一同上了路,在一條河堤邊正好有一群鴨子跳進水裏,那人便吟道:“一群好鴨婆,一同跳下河。”歐陽修聽了,便又續了兩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後來他們一同渡河,這人在艙裏又做起詩來:“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便又幫他續上了兩句:“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羞)。”
(4)諧音還擊
運用諧音法,可以對某些不恭的言行給以巧妙還擊。唐玄宗的寵臣楊國忠,記恨李白之才,總是想奚落他一番。傳說某一日,楊國忠想出一個辦法,約李白去對三步句。李白一進門,楊國忠便道:“兩猿截木山中,觀猴兒如何對鋸?”“鋸”諧“句”,“猴兒”暗指李白。李白聽了,微微一笑,說:“請宰相起步,三步內對不上,算我輸。”楊國忠想趕快走完三步,但剛跨出一步,李白便指著楊國忠的腳喊道:“匹馬陷身泥裏,看畜生怎樣出蹄!”“蹄”諧“題”,與上聯對得很工整。楊國忠本想占便宜,卻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頓,剛抬腳就被譏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尷尬。
(5)諧音批評
在特殊情況下,不願明言指責,運用諧音法可達到委婉批評的效果。蔣子龍的小說《人事廠長》中,對於“評獎”,有這麼幾句順口溜:“評獎評獎,無人開腔;評獎評獎,越評越僵;評獎評獎,輪流坐莊;評獎評獎,變成平獎。”最後一句中的“評獎”與“平獎”是諧音,作者之所以這麼用,以顯示評獎搞得不合理,搞成平均主義的大鍋飯了。這兩個諧音的詞語用得巧妙極了。
(6)諧音勸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