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如何擁有語言的魅力(21)(1 / 3)

口語表達的過程,實質上是以語言為載體,以表達者對客觀事物、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為內容的思維表達過程。因此,一席交談,一次演講,一場辯論,都可以說是表達者思想品德、思維能力、知識學問、智力才識、言語能力和氣質風度在某個範疇、某種程度上的綜合體現。有人根據口才的這一特點,將形成口才的智能結構比喻成一座“金字塔”:又寬又厚的塔底是知識積累,它包括知識結構、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質等;塔身是思維能力,它包括思辨能力、想象和聯想能力;塔頂則是口語表達能力。在這三個層次中,知識積累、思維能力屬內在的素質修養,須借助口頭表達能力得以外現;而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必須從素質修養人手。三個方麵相互配合,才能達到“錦心繡口”,相得益彰。

社會經驗、生活常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鄉土人情、風俗習慣、名人名言、成語典故、名篇習作、軼聞趣事等等,都可以成為思維過程中精彩的閃光點,從而豐富口語表達的內容,使言談產生深入淺出、左右逢源的神奇魅力,取得理想的交際效果。缺乏社會常識,口語表達就會變得單調、乏味。

口語交際的對象是人,表達者應了解有關人的諸如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人際關係學等方麵的知識,懂得各類人的情感、氣質、性格等心理特征,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律,從而自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言語交際活動。

口語表達成功的關鍵是運用語言的能力,具有較高的語言素養,才有可能表現出較強的運用語言的能力。什麼是語言素養呢?前蘇聯語言學家季·艾·羅金爾達指出:“我們應當把富有民族特色、意義表達準確、詞彙豐富多彩、語法正確、邏輯嚴謹並充滿藝術表現力的語言看作是有修養的語言。”由此可見,語言素養在能否合理而有效地運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語言手段來進行口語表達上起決定作用。

口語表達所需要的語言素養,主要從以下三種途徑獲得:

(1)係統學習語法、修辭和邏輯方麵的知識、法則、以提高口語表達的正確性、生動性和嚴謹性。交際語法講究根據不同的表達要求運用恰當的詞語和選擇恰當的句式,修辭講究適情應景,準確地選擇運用得體靈巧的表達方式和技法,邏輯則講究思維的嚴密性,使言談具有征服力和雄辯性。語法、修辭和邏輯學科較為係統的知識,是語言素養的三大基石。

(2)係統地學習和掌握副語言特征和體態語等方麵的知識,以便更好地展現表達者自己的精神風貌、情緒感受和個性特征。副語言特征如音質、音強、音色、語氣、語調、語速、節奏,以及表情、神態、動作、身姿等體態語,經過自覺培養和積極訓練,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示出口語表達者的語言素養。

(3)日積月累地堅持汲取良好的語言養料,是保持語言素養永不枯竭的源泉。這主要包括:善於從生活中學習活的、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語言;善於汲取古語、外語中的精華;善於分門別類地收集、整理各種材料,尤其是富有語言表現力的材料。有了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言寶庫,運用語言就可以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口語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並可以超常地發揮。毛澤東、周恩來、魯迅、郭沫若、丘吉爾、林肯等著名雄辯家、演說家,正因為具有良好的語言素養,才成為名垂千古的語言藝術大師。

控製語速。在需要對方特別留意的地方可以放慢語速,以加深記憶。如講述觀點和重要內容時,語速應慢一些,以便聽眾跟上自己的思路,弄清語言內容。

口語表達話語結構較為鬆散,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口語表達一般是隨想隨說,而說話時生理上要呼吸,要換氣,所以一般十來個音節就需要有一個停頓;二是在表達一個意思時,突然想起與之相關的某一點意思,或者要對前麵已經表達的意思作補充,因而停下來,插進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這就是造成了言語形式上的鬆散。

從各種媒體中廣泛吸收資訊

讀書要有所選擇,還應常翻工具書。

傑弗遜總統曾經這樣說:“我已經放棄閱報的習慣,改為閱讀古羅馬曆史學家泰西塔斯和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著作。我發現,閱讀報紙常常使人感到氣悶,因為上麵大多是無聊的垃圾信息,而閱讀古人的作品能讓人奮發向上,因此我自己變得快樂多了。”

今天的報紙更是被各種各樣的廣告充斥著。圖書雜誌化也成為一種現象。在紛繁複雜的書報雜誌中選擇到有價值的讀物,也是一件難事。但如《讀者》、《青年文摘》中不乏感情真摯、優美動人的文章,常讀可以陶冶情操,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