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環視法
即有節奏地或不時地來回環顧會場內的聽眾,與他們保持目光接觸,增強雙方的感情聯絡,在前視法的基礎上,輔之以環視法,能收到良好的控製效果。運用環視法,要防止頭部擺動過分有規律,類似搖頭的電風扇;還要防止眼睛滴溜溜地頻繁亂轉。否則,會使聽眾感到滑稽可笑,影響交際效果。
3.點視法
指偶爾進行的有重點地把視線集中到某一點或某一方麵的方法,根據內容表達和現場變化的需要,集中注視某一聽眾或某一區域,同個別或部分聽眾進行目光接觸。這種方法可以用來啟發引導專心聽講,還可以起到批評、製止的作用。
4.虛視法
即運用一種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目光來似看非看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用來克服怯場心理,顯示出彬彬有禮、穩重大方的神態,還可以把思想集中到講述內容上來。在回憶和描述某種情景時,虛視法可以表示思考,可以引導聽眾進入想象的境界,使其受到優美意境的熏陶和感染。
肢體動作要點
(1)話筒到口的距離為一大拇指節。
(2)盡量動上半身而不是下半身(不要輕率地走動)。
(3)要站在舞台的前三分之一處。
(4)手勢要朝前朝上。
(5)手握成拳頭或手掌指收攏。
(6)手心朝上。
(7)手勢呈弧形或圓形移動。
(8)要設計一個標準有力的個性化動作。
(9)不能麵無表情,要善於用眼神交流,用眼神看觀眾,可消除緊張:①眼神要停留0.3秒以上;②眼神要照顧到全場;③眼神要到全場2/3目光處;④用眼睛去培育善意的聽眾。
(10)不要用一根手指指人(用手掌)。
(11)鼓掌時要帶頭。
(12)舞台上的每個動作都有暗示性。
手勢——用手勢牢牢地把握聽眾
手勢語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體態語言,它通過手和手指的活動變化使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內容更加豐富,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為此,有人稱:“手勢是口語表達的第二語言。”
凡是看過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的朋友,都會清楚地記得列寧當眾演講的雄姿和他那配合有聲語言準確、恰當並且有雕塑感的各種手勢。其中有這樣一個手勢:在他演講的同時,身體向前傾,頭臉微仰,雙目眺望遠方,右手掌果斷而有力地推擊出去。一瞬間完成的這個手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和宏偉氣魄,看到了他堅定必勝的信念和一往無前的決心。
語言學家們認為,手勢是人類進化曆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際工具,是先於有聲語言的,手勢語在當時的交際中,使用頻率之高,範圍之廣,非今日可比。
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羅馬的政治家、雄辯家說過:“一切心理活動都伴隨著指手畫腳等動作。雙目傳種的麵部表情必須極其豐富,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甚至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華講學的心理學教授與一群聾啞兒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歐美流行的手勢語言同他們順利交流。事後,這位教授風趣地說:“用手勢語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勢比劃更方便、更省事。”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環球旅行時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調查。在一小時的談判中,芬蘭人做手勢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國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國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時較為矜持,如果說話時指手畫腳,會被看作缺乏教養,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國家在說話時特別喜歡用手指點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