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增強活力促發展(2)(3 / 3)

“我們停在那裏幾乎有一個鍾頭,內心實在焦慮不已。”比夏先生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道:“在那一個鍾頭裏,我們擔憂的程度超過了所有以往的經曆。夜色降臨了,氣溫愈來愈低,風雪也變得更厲害了。路上的積雪愈來愈厚,我們的車子是絕對無法再開動了。我望著太太和女兒,心裏知道必須趕緊采取行動,以求取生存。”

“我記得方才開車的時候,曾路過一棟農舍,距離我們停留的地方約四分之一裏遠。假如我們能走到那裏,生存或許有望。於是,我把女兒抱在懷裏,便和太太一同向農舍出發。這真是一趟艱苦的路程!積雪高到我們的臀部,得費極大的力氣才能向前走一小步。那真是痛苦的經曆,但我們終於走到了農舍!”

“接著的廿四小時,我們都留在那棟有四間房的農舍裏,還有另外33個人也因風雪而困在那裏。但我們都覺得十分溫暖、安全,簡直就像到了天堂一樣。事過境遷之後我們回想,假如那時我們沒有毅然決然采取行動,而隻呆坐在車裏等侯,相信我們早就凍死在風雪中了。”

是的,緊急的情況往往逼使我們要當機立斷,立刻采取行動,不能多有猶豫、考慮的時間。否則情況將難以補救。

說出心中的憂慮

1930年,約瑟夫·普拉特博士——他曾是威廉·奧斯勒爵士的學生——注意到,很多波士頓醫院來求診的病人,生理上根本沒有毛病,可是他們卻認為自己有那種病的症狀。有一個女人的兩隻手,因為“關節炎”而完全無法使用,另外一個則因為“胃癌”的症狀而痛苦不堪。其他有背痛的、頭痛的,常年感到疲倦或疼痛。他們真的能夠感覺到這些痛苦,可是經過最徹底的醫學檢查之後,卻發現這些女人沒有任何生理上的疾病。很多老醫生都會說,這完全是出於心理因素——“隻是病在她的腦子裏”。

可是普拉特博士卻了解,單單叫那些病人“回家去把這件事忘掉”不會有一點用處。他知道這些女人大多數都不希望生病,要是她們的痛苦那麼容易忘記,她們自己就這樣做了。那麼該怎麼治療呢?

他開了一個班,雖然醫學界的很多人都對這件事深表懷疑,但卻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從開班以來,18年裏,成千上萬的病人都因為參加這個班而“痊愈”。有些病人到這個班上來上了好幾年的課——幾乎就像上教堂一樣地虔誠。我的那個助手曾和一位前後堅持了9年並且很少缺課的女人談過話。她說當她第一次到這個診所來的時候,她深信自己有腎髒病和心髒病。她既憂慮又緊張,有時候會突然看不見東西,擔心失明。可是現在她卻充滿了信心,心情十分愉快,而且健康情形非常良好。她看起來隻有40歲左右,可是懷裏卻抱著一個睡著的孫子。“我以前總為我家裏的問題煩惱得要死,”她說,“幾乎希望能夠一死了之。可是我在這裏學到了憂慮對人的害處,學到了怎樣停止憂慮。我現在可以說,我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下一次我們再碰到什麼情感上的難題時,何不去找個人來談一談呢?當然我並不是說,隨便到那裏抓一個人,就把我們心裏所有的苦水和牢騷說給他聽。我們要找一個能夠信任的人,跟他約好一個時間,也許找一位親戚,一位醫生,一位律師,一位教士,或是一個神父,然後對那個人說:“我希望得到你的忠告。我有個問題,我希望你能聽我談一談,你也許可以給我一點忠告。也許旁觀者清,你可以看到我自己所看不見的角度。可是鼬使你不能做到這一點,隻要你坐在那裏聽我談談這件事情,也等於幫了我很大的忙了。”

把心事說出來,這是波士頓醫院所安排的課程中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下麵是我們在那個課程裏所得到的一些概念。其實我們在家裏就可以做到這些事。

準備一本“供給靈感”的剪貼簿——你可以貼上自己喜歡的令人鼓舞的詩篇,或是名人格言。往後,如果你感到精神頹喪,也許在本子裏就可以找到治療方法。在波士頓醫院的很多病人都把這種剪貼簿保存好多年,她們說這等於是替你在精神上“打了一針”。

一、不要為別人的缺點太操心——不錯,你的丈夫有很多的錯誤,但如果他是個聖人的話。恐怕他根本就不會娶你了,對不對?

在那個班上有一個女人,發現她自己變成一個專門對人苛刻、責備別人、愛挑剔,還常常拉著一張臉的妻子。當人家問她“要是你丈夫死了你怎麼辦?”的問題時,她才發現自己的短處。她當時著實吃了一驚,連忙坐下來,把她丈夫所有的優點列舉出來。她所寫的那張單子可真長呢。所以下一次要是你覺得你嫁錯了人,何不也試著這樣做呢?也許在看過他所有的優點之後,會發現他正是你希望遇到的那個人哩。

二、要對你的鄰居有興趣——對那些和你在同一條街上共同生活的人,有一種很友善也很健康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