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當時的我默默無聞,雖然我已經是本州的體操選手冠軍。”嬌小的她十四歲那年,到內華達州的雷諾市參加一場比賽。就在那一天,指導過奧運體操金牌得主娜迪亞的羅馬尼亞籍教練貝拉·卡羅裏主動找上了瑪莉露。
雷登小姐回億道:“他是體操界的國王,居然會來找我,拍著我的肩膀。他很高——身高大概有六尺二或六尺四寸。他以很重的羅馬尼亞口音對我說:‘瑪莉露,你來找我,我能把你造就成奧運冠軍。’”
第一個閃過雷登腦海中的念頭是:“哪有可能!”
不過,貝拉·卡羅裏在整場內華達體操比賽中,顯然隻注意到她。雷頓回憶時說:“於是我們坐下來開始談話。後來他又跟我父母談話,對他們說:‘聽著!我不能保證瑪莉露能進入體操代表隊,但是我知道她是塊材料。’”
多麼偉大的目標!瑪莉露從小就夢想有一天能參加奧運比賽。但是這一次,卻是由一位體操界偉人的口中說出她的夢想,對瑪莉露來說,這目標就如同刻在磐石上一樣堅定。
“當時我承擔的風險很大”,她說:“我得離開親人與朋友,住在素昧平生的人家中,與一些陌生女孩一起受訓。這麼重大的決定令我惶恐。我不知道能得到什麼,不過同時我也很興奮。這位教練居然願意訓練我,渺小的、從西維吉尼亞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來的我!我被他選中了!”
當然,她絕不能讓卡羅裏教練失望。當時距離瑪莉露以連續兩次滿分的成績為美國體操隊奪得奧運金牌,也不過是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從那屆奧運以後,幾乎沒有人不認識這位體操冠軍了。
紐約市慈善家尤金·藍先生有一次應邀為一群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作演說。這個區域的孩子幾乎不可能有進大學的希望,事實上,他們大部份高中能不能畢業都還是個問題。但是藍先生在演說最後卻作了個驚人的結語,他說:“任何由這所高中畢業的學生隻要願意進大學,我都會資助你完成大學教育。”
結果,當天的四十八位同學中,有四十四位順利由高中畢業,其中42位進入大學繼續深造。仔細想想看,在那個社區,本來平均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生不能高中畢業,更別說進大學就讀。
如此的成就,當然並非全然是金錢的功勞。藍先生還安排所有該班的學生能得到各種必要的支援,在初、高中六年的時間,一直有人輔導,確定他們的進度。而那個極具挑戰性的目標,在學生的能力範圍內界定得很清楚,讓他們有機會看到未來美麗的遠景,是他們以前從來不敢夢想的。
二、訂立中程目標
訂立中程目標往往是最能克服挑戰的方法,因為中程目標是一種更能鼓舞人,也更激勵人的過程。
目標必須實在,而且不要太遙不可及,應該是在達得到的範圍內。千萬不要錯認自己應該、或是可以在一天內完成所有的事。也許今年你無法達到最終目標,那就最好先訂立一個中程目標。
已故網球名將亞瑟·艾許早年也有類似的經驗。艾許是打破網球界人種限製的唯一特例,在他之前,網球界一直是白人的天下。艾許在他的生命後期,全力與愛滋病對抗,以喚起人們對這個世紀病毒更大的重視與關切。
他的一生可說是一連串設定並達成目標的過程。艾許早年在網球場上就開始了這種模式,他學會了如何贏得成就感,一次隻訂立一個目標。
艾許去世前接受本書作者采訪時說:“每次你訂立一個目標,然後完成那個目標,就是一種不斷增強自信的過程。”
艾許一生都以這種方式過日子。他訂定一個目標,一旦達成那個目標,他就再訂一個新的目標。為什麼呢?解釋道:“我相信,自信能改變一個人。自信也能擴散到生活中很多不同的層麵。不但你對自己的專長更有自信,而且還會對很多其他的事提高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做得到,因此大可運用在其他工作或另外一組目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