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擔負起責任(2 / 3)

這樣的爭論也沒個結果。一天,問題發生了。妻子發現每天早上電視上都會教英文,她覺得很不錯,就開始規定小佳每天早上早點起床學英文。可小佳覺得電視上教的太難了,根本沒有興趣,而且每天早上還要那麼早起床,根本吃不消。這天,小佳有點不舒服,賴在床上不想起,硬是被母親叫醒上電視課。小佳不願意,被母親狠狠地罵了一頓,於是哭起來。

啟寶看了很心疼,就對妻子說不要這樣折磨兒子。這一說,妻子發起了脾氣,罵著說:“你做爸爸的,就知道偏袒兒子,一點兒都不替他的將來著想。”啟寶聽她這樣說,也有點火了,說:“你看你像個媽嗎?你這像在對待兒子嗎?隻像個又嚴又凶的老師,你是不是把這個家也當學校了?”本來是教育孩子的問題,結果演變成夫妻倆你一言、我一語地吵起來,把小佳嚇得沒去上學。

孩子的問題引起夫妻之間的衝突,最後隻會傷害夫妻之間的感情。這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家庭學家們指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親子之情削弱了夫妻之情。天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子女是夫妻雙方愛情的結晶,自然能夠成為感情交流的一種紐帶。父親愛兒女,母親愛兒女,在這共同的撫育、愛護中,自然而然地溝通了夫妻感情的交流。但是,夫妻之情除了這種間接的通路以外,畢竟還有其直接的渠道。在子女沒出世之前,新婚夫妻有很多共同活動,或結伴旅遊,或挽手散步,或雙雙起舞,或侃侃細語……感情的交流直接而又密切。當有了孩子後,家務成倍增加,子女身上又凝聚、寄托著父母的愛,於是,夫妻雙方一部分精力分散到家務中,一部分感情轉移到孩子身上。其中,母親表現得尤為明顯。

有一位丈夫說:“自從有了孩子,我們再也沒有單獨吃過飯,當我提出和她一起外出娛樂時,她就說我不懂事。在她眼裏,隻看得見孩子!”這位丈夫對妻子的意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是在妻子看來,自己撫育孩子辛苦,丈夫理應更加體貼、關心,作出犧牲也屬應當。倘若丈夫仍像過去那樣生活,就會認為丈夫太自私,永遠把自己看得最重。由於共同生活的減少,夫妻感情直接交流的機會也會比以前少;“感情轉移”又有可能造成情感體驗上的誤解;加上家務的勞累,常使夫妻性生活出現不和諧。於是,原先親密和諧的夫妻,隨著子女的問世,漸漸地出現矛盾、糾紛也就找到原因了。

二是對子女期望的落空引起夫妻感情的不和。現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很大精力,寄予厚望。孩子健康、活潑、懂事、上進,父母高興;孩子體弱、生病,或者犯了錯誤、發生了什麼意外,父母由於期望的落空,各自“情緒指數”下降,就容易互相埋怨責怪。

有對夫妻,婚後感情一直不錯,有了孩子後,隻要孩子一生病,丈夫就怪妻子沒照顧好,妻子責怪丈夫沒為自己創造條件,於是經常爭吵。另外,孩子上學後,如果學習、品德等方麵不理想,也會成為夫妻間口角、爭吵的導火線。

三是教育方法的不一致造成夫妻間的糾紛。一位母親曾說,她常因自己和丈夫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分歧而吵得不可開交。例如有一次,他們的獨生兒子發脾氣,把丈夫剛買給他的新式玩具賭氣丟在地上,並一腳把它踩爛。丈夫見了,上去就是一巴掌。妻子看見丈夫這樣粗暴地對待兒子,就罵丈夫“不像父親”、“好像兒子不是你親生的”之類,丈夫自然不買賬,於是,父親同兒子的矛盾很快演變成丈夫同妻子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