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母親的經曆,恐怕在許多夫妻中都發生過。雖然天下父母都愛子女,都希望子女成才,但是,怎樣愛子女,什麼才叫愛,怎樣使子女成才,成什麼才呢?在大的價值目標上,夫妻雙方觀點都不一定相同,在小問題上,分歧就更是屢見不鮮。孩子一次測驗不及格,或者說一次謊,或者做錯一件事,或者提出一項什麼要求,都會引起父母間不同的看法。如果父母雙方自尊心都強,都認為自己的看法有道理,對方的意見不足取,那麼,衝突肯定不可避免。
分析了夫妻間因孩子引起感情衝突的原因,相對的也有預防這種衝突的辦法。
首先,區別親子之情和夫妻之情。人類崇高的感情除了親子之情,還有夫妻之情,前者有血緣紐帶,後者有親密的姻緣橋梁,兩者可以互相滲透、促進,卻不能互相代替、置換。夫妻間產生愛的結晶後,家庭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變化,但是不應忽視夫妻間共同的活動和感情的直接交流。身為妻子,在珍愛孩子的同時,不應忘記自己在家庭裏除了母親的身份還有妻子的角色,對丈夫正當的感情要求應當滿足;而身為丈夫,也應體諒妻子的母親情感,對妻子的辛勞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應。人的感情具有一種“酬答效應”,夫妻雙方越是體諒、關心對方,心中常常想到對方的需要,各自內心要求越是容易得到對方的主動滿足。
其次,協調子女教育中的一致性。管教子女是父母的共同責任。由於夫妻雙方的經曆、修養、個性、期待的不同,在子女教育中出現意見分歧完全是正常的。關鍵是,對於這種分歧,事前應該盡可能通過協商取得一致意見。若一時不能統一,則求同存異,但不管怎樣都不能在孩子麵前暴露。有時,夫妻中一方很看不慣另一方對子女的管教方法,但是應當克製自己的感情,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對愛人進行指責,可以事後同愛人交換意見。
父母管教方法的分歧,一旦被孩子察覺,容易誘發、加強孩子的“自我保護”心理。很多孩子善於對父母“軋苗頭”,見父母中哪一方傾向自己,就表現出對這一方特別的信賴、求情,從而加深父母雙方的意見分歧。從生活常識中可以看出,一棵幼苗,你要澆水,他要施肥,各搞一套,結果反而把幼苗弄蔫。同樣的道理,孩子崇高、純潔、睿智的心靈,也隻有在夫妻雙方協調一致的澆灌中,才能健康發育。
最後,諒解對方“感情投入”過程中常有的情緒反應。子女身上寄托著父母很大的期望,投入父母很大的精力。這種期望與精力,父母雙方在程度上未必是一致的。有時孩子生病了,或者在學校裏犯了錯誤,夫妻中有一方就開始嘀咕。盡管這種嘀咕多少含有對另一方的埋怨與責怪,但另一方若能體諒到對方的愛子之情,諒解對方因對子女的“感情投入”沒有產生理想的效果而造成情緒低落,從而對這種嘀咕保持沉默,那麼,一方的責怪大都不會長久。
天倫之樂樂無窮,孩子介入家庭,給夫妻生活帶來了新的樂趣。雖然大多數夫妻都有過因為子女而發生的拌嘴、糾紛和衝突,但這種矛盾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一定會激化的。當我們對孩子引起的夫妻感情糾紛有了正確的認識和對策以後,孩子帶給家庭的將是更多、更持久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