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為利欲膨脹的心“減減肥”(2 / 2)

生活中,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後繼地把自己綁在欲望的戰車上,縱然氣喘籲籲也不停歇。不斷膨脹的物欲、工作、責任、人際、金錢幾乎占據了現代人全部的空間和時間,許多人每天忙著應付這些事情,幾乎連吃飯、喝水、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其實,很多人都無法靜下心來檢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經擁有的”,卻總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沒有的”。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清點一下自己已經獲得的,為自己日益膨脹的欲望“減減肥”,我們就不會活得那麼累了。

放棄生活中的“第四個麵包”

非洲草原上的獅子吃飽以後,即使羚羊從身邊經過,也懶得抬一下眼皮。瑞士奶牛也是一樣,隻要解決了吃飯問題,它就會閑臥在阿爾卑斯山的斜坡上,一邊享受溫暖的陽光,一邊慢條斯理地反芻。

有一位作家非常讚賞瑞士奶牛和非洲獅子的生存哲學,他說,假如你的飯量是三個麵包,那麼你為第四個麵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

年輕時候的艾莎比較貪心,什麼都追求最好的,拚了命想抓住每一個機會。有一段時間,她手上同時擁有13個廣播節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簡直累得跟狗一樣!”

事情都是雙方麵的,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事業愈做愈大,壓力也愈來愈大。到了後來,艾莎發覺擁有更多、更大不是樂趣,反而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她的內心始終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籠罩著。

“災難”真的發生了,她獨資經營的傳播公司被惡性倒賬四五千萬美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連串的打擊直奔她而來,就在極度沮喪的時候,她甚至考慮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麵臨崩潰之際,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關掉,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朋友沉吟片刻後回答:“你什麼都能做,別忘了,當初我們都是從‘零’開始的!”

這句話讓她恍然大悟,也讓她勇氣再生:“是啊!我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好怕的呢?”就這樣念頭一轉,她不再沮喪。沒想到,在短短半個月之內,她連續接到兩筆很大的業務,瀕臨倒閉的公司起死回生。

曆經這些挫折後,艾莎體悟到了人生“無常”的一麵:費盡了力氣去強求,雖然勉強得到,最後留也留不住;而一旦放空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大的能量。

她學會了“舍”。為了簡化生活,她謝絕應酬,搬離了150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為家,擠在一個10平方米不到的空間裏,淘汰不必要的家當,隻留下一張床、一張小茶幾,還有兩隻做伴的狗兒。

正如例子裏的艾莎所領悟到的,原來一個人需要的其實那麼少,許多附加的東西隻是徒增的無謂的負擔而已。成功隻是幸福的一個方麵,而不是幸福的全部。人們對“成功”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沒完沒了地追求來自外部世界的誘惑——大房子、新汽車、昂貴服飾等,盡管可以在某些方麵得到快樂和滿足,但是這些東西最終帶給我們的是患得患失的壓力和令人疲憊不堪的混亂。

許多年前,蘇格拉底曾站在熙熙攘攘的雅典集市上歎道:這兒有多少東西是我不需要的!

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看起來很重要的東西,其實,它們與我們的幸福並沒有太大關係。我們對物質不能一味地排斥,畢竟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質生活之上的,但也不能被物質約束。麵對這個已經嚴重超載的世界,麵對已被太多的欲求和不滿壓得喘不過氣的生活,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應當學會用好生活的減法,把生活中不必要的繁雜去除,讓自己過一種自由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