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元代之武功。

(19)中國文化之西漸。

(20)明之內政與外交。

(21)明之衰亡與奮鬥。

(22)中華民族之拓殖。

(23)元、明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24)本期結論。

(貳)第二學年(接授本國史)

(一)近世史。

(1)中西交通之漸盛與西學之輸入。

(2)清代之勃興。

(3)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4)中華民族之擴大。

(5)清初之外交與中葉之政治。

(6)鴉片戰爭。

(7)太平大〔天〕國。

(8)英法聯軍與中俄交涉。

(9)中法戰爭與西南藩屬之喪失。

(10)中日戰爭與外力之壓迫。

(11)維新運動之始末。

(12)八國聯軍之役。

(13)日俄戰爭與東北移民。

(14)清代之政治製度與末年之憲政運動。

(15)清代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16)清代之經濟狀況。

(17)本期結論。

(二)現代史。

(1)孫中山先生與革命運動。

(2)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之成立。

(3)民國初年之外交。

(4)軍閥政治與內戰。

(5)歐戰後之外交。

(6)國民革命之經過。

(7)國民政府成立後之內政與外交。

(8)最近之文化、經濟與社會狀況。

(9)本期結論。

(三)綜論。

(1)曆史與人類生活之關係。

(2)中華民族之逐漸形成與前途。

(3)中國文化之演進及其未來。

(4)國際現勢下之吾國地位與複興運動。

(叁)第三學年(外國史)

(一)上古史。

(1)亞非(Agnica)之遠古文明。

(2)希臘民族之發展。

(3)希臘之文化。

(4)羅馬之政治。

(5)羅馬之政治與其文化。

(6)印度與佛教。

(7)本期結論。

(二)中古史。

(1)朝鮮與日本之開化。

(2)歐洲民族之遷徙。

(3)基督教之興起與教權之發展。

(4)封建時代之歐洲。

(5)回教之創立與薩拉遜帝國。

(6)基督教與回教之爭衡。

(7)元人之西征與突厥帝國之成立。

(8)本期結論。

(三)近世史。

(1)歐洲之文藝複興與宗教改革。

(2)歐人之世界殖民。

(3)歐洲各強國之形成。

(4)美國之獨立。

(5)十八世紀歐洲之文化與社會概況。

(6)法國革命及其影響。

(7)工業革命及其影響。

(8)德、意之建國。

(9)帝國主義之侵入亞非。

(10)日本維新及其國勢之發展。

(11)近世科學之進步。

(12)本期結論。

(四)現代史。

(1)世界大戰前之國際形勢與經過。

(2)巴黎和會與國際聯盟。

(3)俄國革命與蘇聯之成立。

(4)土耳其之複興與世界弱小民族。

(5)世界大戰後之國際形勢。

(6)意、德之改製。

(7)世界大戰後之遠東形勢。

(8)現代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9)本期結論。

(五)綜論。

(1)外國史與本國史之關係。

(2)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關係。

(3)中華民族對於世界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