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篇

民俗,以民眾生產生活的活動為旅遊資源之客體,同旅遊者更貼近,尤其是古老民族,曆史久遠,特色突出。更易進入旅遊範疇,成為旅遊資源的一部分,受到中外旅遊者的青睞。

在我國古代曆史上,甘肅一直是許多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舞台,不同時期崛起於西北的各個遊牧民族。要向文明挺進或問鼎中原,都要涉足隴原大地。目前。在全省40多個民族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漢、回、藏、東鄉、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等10多個。其中東鄉、裕固、保安等3個民族為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由於長期社會曆史發展的環境不同,各少數民族在婚姻、喪葬、節日、飲食、居住、服飾、禮節以及文化活動等方麵都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而各民族人民不同的習俗信仰,使甘肅的古代民族文化和現代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如藏族的賽馬會、哈薩克族的叼羊、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及回族等信仰伊期蘭教民族的爾德節、古爾邦節等,成為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各族人民進行文體活動、交流商品的重要形式,也成為民風民俗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民俗風情之旅會讓旅遊者真正體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會令遊人融入民族的樂園而流連忘返。如裕固族熱情好客,民風淳樸,善以歌舞美酒待客,十分豪爽。遊客可在馬蹄寺裕固族帳房內欣賞到裕固族歡快熱烈的草原歌舞,並品嚐獨特的銀碗美酒和手抓羊肉,體驗一番草原民族的生活。甘南藏族自治州每一個角落都有濃鬱的藏傳佛教文化氛圍,民俗風情魅力獨具,民間舞蹈主要是“鍋莊”舞,民間藝術主要是刺繡、雕塑、木刻、繪畫等,尤其用酥油製作的酥油花,最引人注目,雕塑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佛教人士、曆史人物栩栩如生,是藏族人民最喜愛的藝術珍品之一。總之,甘肅民俗風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引人入勝。

高原民族的宗教盛會

——夏河拉卜楞寺正月大法會

夏河縣位於甘肅西南部的甘南高原北端,是甘肅省南行旅遊線進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第一站。境內分布著高山深穀,自古為“將兵略地”,因藏傳佛教文化獨特、民族風情濃鬱而有“小西藏”之稱。尤其是地處“金盆養魚”之地的中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甘青川地區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在高山綠草的高原風情畫中,顯得十分雄偉壯觀。寺院彙集了藏、漢、蒙各族人民的智慧,不僅以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燦爛的宗教文化而著稱,而且每年舉辦的莊嚴肅穆、神奇多彩的宗教活動,更令人魂思夢牽,神往不已。

拉卜楞寺每年舉辦的規模盛大的宗教法會,主要有正月大法會、七月法會、九月法會等,其中最受矚目、曆時最長、最為精彩的法會。就是一年一度規模最大的正月大法會,亦即“毛蘭木”法會。因宗教活動最隆重,參加信徒和旅遊觀光者最多,被稱為“高原民族神奇多彩的宗教盛會”。

拉卜楞寺正月大法會源於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公元1409年在拉薩舉辦的祈願法會,在拉卜楞寺開始於第二世嘉木樣久美昂吾(公元1728~1792年)時期。大法會從正月初三晚始,到正月十七日終,曆時十五天。法會期間,寺內的所有僧侶每天要在大經堂頌經6次,第1次叫曉會,依次為展會辯論、午時會、祈願會、晚茶會、晚辯論會,十分虔誠肅然,令人望而起敬。

正月大法會最熱鬧、最吸引人的當屬正月初八、正月十三、十四、十五這幾天。正月初八是“放生節”,這次活動在圖丹頗章院中舉行。這一天,眾僧將院內從頭到尾打掃得幹淨明亮後,將寺中珍藏的寶物一一擺出。供遊人盡情參觀。隨後由眾僧誦讀《招財經》,伴有獨特的宗教舞蹈,接著給事先準備好的馬、牛、羊身上灑上淨水,在它們的耳朵上係上彩色綢帶後放出,故而稱“放生”。這些被放生的稱為“神馬”、“神牛”、“神羊”的“神物”,人人應該珍愛,不得隨意獵取。

正月十三為曬佛節(又稱亮佛節)。曬佛儀式一般在十一點左右舉行。曬佛台大多設在寺西頭的河南蒙族親王府前的南山麓,從山頂到山麓順斜坡用大塊的石頭砌成一長方形斜麵,山腳前是大片空地供遊人站立觀佛。每年來到這裏旅遊觀佛的中外遊人多達數萬之眾。每當曬佛儀式開始時,來自四麵八方的眾多信徒早已畢恭畢敬地等候在寺內大經堂外。正午十一時許,隻見上百名身著紅色袈裟,袒露半邊臂膀、頭戴黃色雞冠帽的僧人肩扛卷成一長卷的黃色大佛。在“獅”、“虎”起舞和樂隊的開道下,從大經堂後門緩緩走出。猶如一條紅黃相間的長龍奔往曬佛台。途中那些匍匐在地的信徒似潮水一般,有的虔誠地磕長頭以示敬仰,有的看到佛卷快抬於眼前時爬起來擁到跟前,將手中的黃色哈達扔到佛卷上,表示心中的祝願和祈福。“花身土地”在前邊跳舞,獅虎歡躍,抬佛卷的僧侶們尾隨其後,邊走邊誦經文,緩緩地將佛卷抬到南山坡上。緊接著有數十名僧人把佛卷放在曬佛台頂部,順坡退下山麓時,那幅佛像已把曬佛台蓋滿了,但尚有黃色絲綢覆蓋其上。據說覆蓋在佛像上的綢巾揭開的時間要經過活佛卜算,所以具體時間每年都不一樣。當德高望重的高僧活佛及其大德弟子們身著黃袈裟,步入曬佛台前就座後,在場的僧侶齊聲誦經。隨之蓋在佛像上的兩塊黃綢自下而上徐徐向兩邊攏起,隻見一幅長50多米,寬30多米的釋迦牟尼五彩繡像露出真容(另外還有彌勒未來佛和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兩卷佛像,一年一卷,輪換展出)。這尊佛像色彩依然鮮豔奪目,讓人簡直不能相信這是200多年前繡出來的。佛像現出後,整個南山歡聲雷動,僧侶和遊人紛紛湧向曬佛台,競相叩頭行禮。前來觀看曬佛的藏族同胞視佛為世間萬物之尊,佛的出現對他們意味著帶來幸福和吉祥,驅走惡魔和疾病。許多遠道而來的遊人則是有幸目睹了拉卜楞寺宗教活動的宏大場麵和精巧繡製而成的巨佛坐像。當然沒有親身經曆過曬佛節的遊人,是很難想象那種充滿宗教氣息的壯闊景象的,但即使能身臨其境,也未必解開其中那謎一般的宗教文化氣息。

正月十四是舉行法舞的日子。整個活動從當天午時一直持續到下午6時左右。來自方圓百裏的數萬名藏族同胞和各地遊人,一大早就將寺中大經堂前的廣場圍得嚴嚴實實。大經堂門前空出的一塊地是舞台,正麵的大經堂與平日不同,屋簷下的彩幔在微風中擺動,就像水麵上掀起的浪花,二樓的看台上端坐著活佛嘉木樣大師,兩邊是一些身披袈裟的僧侶。圍在大經堂、廣場的觀賞者,有些踮著腳尖,有的踩著凳子,有些爬在經幡基座上,還有視力好的站在下續部學院後不遠處的山腰遠眺,處處是人的世界。法舞首先由千名兒童的精彩表演拉開序幕。隻見身著白色服裝的小演員們頭帶護法麵具在法鼓的節拍中翩翩起舞,如果不是護法麵具充滿神異的宗教色彩,倒真像是漢族人所喜愛的大頭娃娃舞。隨後是正式的法舞,舞蹈表演內容按照驅除妖魔和預祝吉祥幸福的主題進行。這些象征正義與邪惡的男性僧侶舞者穿戴各式服裝、麵具,手持法器爭相上場。舞者的主角是扮演閻羅王的壯年漢子,他在眾舞者的簇擁下做著各種動作。因為是法舞,它既有法的威嚴。又有舞者的表演。舞者身上的服飾華麗多彩,很像戲曲裏帝王將相的戲裝,寬大的下擺上繡著蛟龍出海圖案。樂隊時而清樂伴奏以示故事敘述,時而號鼓大作以抒發壯烈情懷。古樸而神秘的舞蹈動作變化多樣、引人入勝,隻見鼓樂激昂時,舞者揮動法器動作迅速,舞姿舒展;樂曲奏到傷情時,舞者步履緩慢,身軀拘縮。所有的舞者,都好像被冥冥之外的神秘力量操縱。不舞而舞,自舞被舞,各種舞式的表演顯示著深厚而鮮明的藏族文化色彩。叫人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藝術豐韻。

正月十五日晚,大經堂前舉行美妙奇異的酥油花燈會。相傳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從長安帶去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在朝拜敬仰佛祖時,獻上一朵用酥油捏成的花朵,並在佛祖前點亮許多盞酥油燈,使得佛祖增輝無比,人們爭相觀賞,從此這一習俗便沿襲下來,如今它已演化為藏傳佛教中不可替代的宗教文化藝術形式。凡在燈會展現的酥油花,均由寺院裏的活佛弟子製作。據稱製作時,手要不時地放入零下溫度的冰水之中,取出再去捏製酥油花,以免酥油融化。配有各種顏色的酥油經過這些能工巧匠之手塑成佛經故事、人物山水、亭台樓宇,個個外形雅致、精巧生動。在花燈會的夜晚裏,拉卜楞寺處處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氣氛,隻見寺院四周燃起的火燭和燈光使大經堂一片光明,僧侶們在大經堂周圍固定位置上支起木架,將各種精美的酥油花陳列在木架上,花前還供有許多酥油燈,各種酥油花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鮮豔奪目,前來觀賞者人山人海,摩肩擦踵,盡情地觀賞著這一佛教藝術的佳作。對於高原藏區千千萬萬篤信佛教的藏族同胞來說,酥油花是永不凋謝的聖潔之花。

正月十六日是“轉香巴”,意為轉彌勒。這一天僧侶們抬著彌勒佛從大經堂起步,在樂隊的伴奏中,繞寺一周,表示釋迦牟尼佛5000多教法當有五佛製世。因為彌勒佛在眾佛中代表未來,所以眾多的信徒爭相繞寺院轉經輪,祈願未來幸福吉祥。

拉卜楞寺一年一度隆重盛大的正月大法會吸引了眾多佛教信徒,他們懷著對佛祖敬仰的心情,跋山涉水前來頂禮膜拜。這些來自四麵八方的藏族同胞身著各種顏色的民族服裝,在雪山草地中顯得格外惹人注目。尤其是藏族姑娘們身披多彩多姿的節日盛裝,露出紅彤彤的臉龐,在高原上像怒放的花朵豔麗動人。她們將珍珠、瑪瑙、翡翠、琥珀、金銀手飾等統統裝飾在精心製作的藏袍上。在人群中快樂地跳躍著,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還有年青小夥子們,身穿長皮襖,裸露臂膀,內穿華麗的緞子襯衣,腰挎各式精美的腰刀,腳穿馬靴,頭頂氈帽、狐皮帽,有些還在衣領上鑲嵌著一條一尺寬的豹皮領飾,給人一種英武威風的感覺。如今勤勞智慧的藏族同胞在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有不少人已悄然步入小康之列。原本就崇尚華貴服裝與鮮豔色彩的藏胞們大都有了自己心愛的民族服裝。正月大法會便是這些民族服飾的展覽會,有興趣觀看的遊人可現場領略雪原兒女特有的誘人風采。

特有的少數民族風情

——裕固、東鄉、保安族婚俗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廣袤遼闊的大地上,生活著40多個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的不同,各民族在婚姻、飲食、服飾、禮節、喪葬、節日、居住和文化活動諸多方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民情。其中尤以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裕固族、東鄉族、保安族的婚俗最為獨特。

裕同族

裕固族主要聚居在張掖地區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其來源溯源於唐代的回鶻,自稱“堯乎爾”等,公元1953年成立自治縣時,經本民族討論協商,決定取與“堯乎爾”音相近的“裕固”(兼有漢語富裕鞏固之意),作為自己民族的名稱。

裕固族有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每逢喜慶節日,都要舉辦盛大宴席招待客人。對老人尤為尊重,認為“老人是裕固族的智慧和光榮”。在宴席上,則根據客人的年齡大小、身份、社會地位和與主人的關係,將羊背子分成12份,按等級送給不同的客人,作為走時帶回的禮物。裕固族群眾還十分關心集體,崇尚濟困扶危,男女老少都熱心公益勞動,具有勤勞儉樸、耿直誠實的道德觀念和良好風尚。

裕固族的服飾很有特色。婦女一般頭戴喇叭形白色氈帽,或紅纓帽,前緣鑲有兩道黑邊,帽頂綴有紅線穗子,後緣微翹,前沿平伸;身著高領長袍,外套坎肩,衣領、袖口、襟邊用各色絲線繡有花邊圖案。未婚女子常梳五條或七條發辮,結婚後,先把頭發辮成許多小辮,然後結成三條大辮,兩條垂胸前,一條垂背後,辮子上綴以彩珠、銀牌、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則頭戴圓筒平頂氈帽。足蹬長筒皮鞋,身穿高領皮大襟長袍,腰係紅藍色腰帶,腰帶上掛有腰刀、火鐮、火石、小佛像、酒壺、煙袋等物。老年男子頭留長辮,並將發辮盤於頭頂上。

隆重而風趣的裕固族婚禮一般要經過定婚、送親、婚禮等一係列複雜的過程。男子到了結婚年齡,即請媒人攜帶兩瓶酒和若幹哈達到女方家說親。經女方家同意,並請喇嘛卜卦合婚後。雙方商磋彩禮,即為“定婚”。然後,宴請喇嘛卜卦,選擇吉日戴頭成婚。戴頭是將一副用銀器、玉器、珊瑚、瑪瑙、海貝等飾物編製的頭麵戴在姑娘的頭發上,表示姑娘已長大成人,即將婚配。

婚禮一般在男家舉行,但在婚前頭天晚上,要在女家設宴。主要食品是手抓羊肉、油果子、酥油奶茶和青稞美酒等,為待嫁新娘舉行佩戴“頭麵”儀式。頭麵由已婚婦女在專唱少女歌的歌手的歌聲中,隨著歌詞的順序緩緩戴上。送親隊伍出發時,新娘的臉是用手巾遮蓋的。中途,由新娘的父母委托的能言善辯者率領迎親隊伍,在路上鋪好毛氈、擺好酒肉迎候,先給新娘的長輩敬獻潔白哈達,斟接風酒,還要簡要介紹男方家庭酒席準備情況,並獻上事先準備好的瓶酒及其他禮物,好言相請,直到對方一同上路。

新娘到新郎家後,送親方麵要派出八九名騎手騎馬繞著為新娘新立的帳房拉繩,促使帳房倒塌,以奚落男家;而男家為了保住帳房,其姐妹弟兄則要在帳房內使勁敲打帳壁,以使外麵繞圈者因坐騎受驚而無法接近帳房弄斷拉繩。繞圈儀式完畢,男家需有人為繞圈者接馬。新娘進門時,由一婦女用手牽著。新郎手持小弓箭弓弦上的三支箭同時射向新娘,據說如果射中,二人便會相親相愛、白頭偕老。

新娘迎進屋後,在年長者的主持下,新郎新娘便分坐在一塊潔白的長條毛氈的兩頭,首先向佛像叩頭,然後男女互拜。這時,人們將事先準備好的紅綢腰帶給新郎係上,還在其腰間插一支纏有羊毛的熟肉羊腿。裕固人稱作“堯達”。這時由當地能歌善舞者表演熱情洋溢的歌舞。歌手像草原上的百靈鳥,酒歌如蜜一樣香甜,人們在歌舞中盡情地飲酒歡宴,氣氛熱烈,歡樂祥和。待酒意融融之時,新娘的舅舅和姨姨要給新郎的父母交托新娘,並將陪嫁物品交送給男方,客人們在喜宴上盡情歡樂離席後,婚禮才算結束。

東鄉族

東鄉族因其絕大多數成員世居臨夏東鄉縣而得名。東鄉族的曆史來源眾說紛紜,但據專家研究考證,一般認為是以回回色目人(即原來居住在中亞的撒爾塔人)為主體,融合了一部分漢人、蒙古人等而發展形成的。

作為甘肅民族大家庭中特有的一個少數民族成員,東鄉族在我省多民族地區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並以自己獨特的曆史文化,為甘肅民族大家庭增添了魅力與光彩。勤勞勇敢的東鄉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民族曆史,也創造了璀璨的民間藝術。東鄉族既有傳奇般的史詩、故事,又有富有哲理的寓言、童話;既有美妙動聽的歌謠,又有高亢嘹亮的“花兒”民歌。不論是伴隨金黃麥浪而唱的“了略”,還是打碾場滾碌碡的“浴洛”號子;不論是打連枷時錯落有致的“蓮格哇拉達”對唱,還是即興而作、活潑明快的“揚場歌”,東鄉族民族均以真摯的感情、樸素的語言和悠揚的節奏,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當然,花兒更是東鄉人表達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主要藝術形式。“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來頭割下,不死是時就這個唱法。”花兒已成為東鄉人不離口的曲調,是祖國藝術寶庫中一顆珍貴的明珠。

東鄉族的外貌具有中亞人的特點。男子多是大眼睛、深眼窩、濃眉高鼻;女子則是杏眼、桃腮,麵部輪廊鮮明。較早時期,男子多著寬大的長袍,束寬腰帶,頭戴平頂黑白軟帽。後多以穿不加布麵的白色皮衣為主,其長的如長袍、短的似褂子,多用黑羊皮或毛棉織品沿邊,黑白分明,美觀實用,既可以穿,又可以蓋。女子喜穿領圈和大襟上都有繡花的衣服,戴輕薄柔軟、絢麗透明的綢紗蓋頭。青年婦女多喜愛穿紅著綠、上衣寬大、齊膝蓋,大襟在後邊。外麵加一件齊膝的坎肩,長褲拖到腳麵,看起來飄逸瀟灑,自然大方。時至今日,東鄉族服飾已與臨夏回族服飾趨同。

東鄉族的婚俗婚禮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並與家族宗教有著相當密切的聯係。同一氏族內部的男女之間不能婚配。另外,不同教派門宦之間一般也不通婚。訂婚時,先由男方請“找赤”(媒人)說親,女方應允後,男方要送“定茶”,即定禮。此後還要正式履行定婚手續,叫做“麥赫勒庫和”,意即送彩禮定親。定親之後,男方每年齋月要帶著禮物去看望嶽父嶽母。正式娶親時,根據伊斯蘭教義,首先要在女方家中舉行“尼卡”(證婚)儀式,男女雙雙跪在地上,由阿訇念“尼卡”以示婚姻被正式承認。同時,還要征求男女雙方的意見,如一方不願意,則不能強行念“尼卡”。娶親時,新娘一般要用馬接,接上新娘離開女方家時,雙方家長要互致謝詞。新郎還要專門到廚房向廚師致謝,並要“偷”去一件廚具,以表示把娘家的做飯手藝帶到了婆家。新娘接近婆家時,歡聚的親朋要唱“哈利”表示祝賀,先由一人領頭呼“哈利”,其他人眾口相和,一邊按節拍擊掌,彎腿如騎馬姿勢左右轉圈或前進後退,形如民間舞蹈,十分歡快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