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青年袁世凱(1859—1882年)(1 / 3)

曹操(年輕時)往造(許)劭而問之曰:“我何如人?”……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資治通鑒》卷五十八)

上麵這則軼聞是從公元2世紀流傳下來的,其中作者所勾勒的人物的生涯與性格,卻和我們將要講述的這個男人的生活與性格完全吻合,而此人的一生與所處的時代,距那時已有大約一千七百年。

項城是河南南部一個普通無奇的小鎮。該省的省名取意於“黃河之南”。這個鎮既遠離傳統學術的中心,也遠離1839年的中英戰爭之後在中國紮根的現代文明的所在地;並且在那個時候,這個地區因洪水與幹旱的天災而非常貧窮。在項城稍微偏北的一個地方,一位名叫袁受臣[袁保中(1823—1874年),字受臣,袁世凱生父,項城袁氏長門長孫,一生未仕,捐過同知。——編者注(若無特殊說明,文末腳注均為編者所加,特此說明)]的農夫成家立業,養了四個兒子,四子當中有一個出生於1859年9月16日,名叫世凱。

他出生時,正值外國入侵和武裝叛亂。英法遠征軍正盤踞在帝都北京,滿人皇帝流亡在外;與此同時,叛亂者——太平軍(1850—1864年)與撚軍(1853—1868年),侵占了長江與黃河的下遊地區,以及淮河流域。1860年春,撚軍侵入豫南,威脅到項城的安全。袁受臣舉家遷到鎮東,那裏是袁寨村的所在地。那時,一個大家族建起一座寨堡以防盜賊,是常有的事。袁氏家族的這個避難所屬於袁甲三將軍,他是李鴻章淮軍中的一個著名首領,當時正在與叛軍作戰。這位將軍是一位傳統學者,沒有受到現代觀念的影響。的確,其家族中無人可以稱得上“開明”。其養子袁篤臣[袁保慶(1825—1873年),字篤臣,號延之,袁世凱的三叔及嗣父。曾中舉,後隨叔父袁甲三討逆,官至二品江寧鹽法道。此處作者指其為袁甲三的養子(adopted son),不知所論何出。]沒有孩子,當他在寨堡中見到袁世凱時,就寵溺上了這個健壯的男嬰。於是,通過達成收養協議,這個男孩由此被帶入一個有影響的軍人家庭,而這將對其一生的事業產生重大的影響。

1866年,袁篤臣將世凱帶到山東,時值袁甲三將軍去世三年之後。他為世凱延聘了一位有幾分名氣的傳統學者為塾師,希圖為他擁有正統的人生打下基礎。但這孩子發現書本不如拳擊或騎馬有趣。這時,太平天國起義已被鎮壓,而撚軍也行將滅亡。大多數地區已經恢複了和平,以加強滿人統治為目的的現代化已在推行。新運動的領袖們都是軍事統帥,其中以李鴻章最為突出。他們的軍隊是自己的,他們對皇室的忠誠主要出自於儒家忠君的道德觀。他們在許多方麵(唯獨在這個方麵[即儒家忠君思想方麵。]除外)都堪稱較近時期中國軍閥的先驅。

袁篤臣是在江寧鹽法道這個獲利豐厚的官位上去世的。其密友劉銘傳、吳長慶兩位將軍安排了他的葬禮,當時隻有十四歲的袁世凱護送其靈柩返回項城的家族墓陵。他的生父袁受臣死於兩年之後,但此事對他的這個兒子並無守孝三年的約束,因為他已經過繼給別人了。於是,袁世凱可以自行參加1876年的秋試,以獲取他的第一個功名。

由於袁世凱花了很多時間去騎馬練拳、結交朋友,他的落第也便早在意料之中。此後不久,他在早婚中得到了慰藉,那年他17歲。盡管在那個時代的中國早婚絕非少見。他與於姓新娘暫住在河南的陳州,兩年後,在那裏誕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袁克定。

在陳州時,袁世凱結識了一位名叫徐世昌(號菊人)的窮秀才,此人當時還是一位私塾先生,不過後來他成了內閣大臣,最後還當上了中華民國的總統。沒過多久,兩人就成了摯友與死黨。徐世昌比袁世凱大一歲,在他們相識的時候,他已是舉人。1879年,袁世凱資助徐世昌旅京參加會試,博取進士及更高的功名。徐世昌於1886年得償所願。徐世昌離開不久,袁世凱又參加了一次秋試,仍舊名落孫山。

兩次考試失敗使他相信,通過獲取三個學位與一個官職的正統途徑來尋求功名,對他而言是一個過於困難的任務。於是,他立刻將自己的追求從文職轉為武職,並前往山東的登州(煙台附近),在其嗣父的朋友吳長慶將軍指揮的慶軍中謀職。袁世凱當時已是一名21歲的成熟青年。

1880年,他在登州遇見了另一位學者。此人名叫張謇(字季直),也在吳長慶軍幕中任職。袁世凱向張謇請教詩文,稱其為“先生”,因為他自己比張謇年輕六歲,而且那時還僅有一個買來的拔貢[中國舊時科舉製度中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中的一種。清時,初定六年一次,乾隆年間改為十二年一次。每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經過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因其考錄難度遠較科場低,故常為富貴人家博取功名的終南捷徑。]頭銜。1902年,當他出任直隸(今河北)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時,他在信中稱張謇為“吾兄”,後者當時已是一位大學者和實業家。張謇在回信中說:“足下之官階愈高,則鄙人之稱謂愈小。”[《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一卷,第26頁注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