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檔案127餘萬卷,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城市建設等各個領域,完整係統地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各項事業和社會發展的曆程。主要有:改革舊區政權組織、建立人民政權,曆屆全市黨代表大會和全市人民代表大會、政協會議,以及曆次政治運動形成的文件;恢複和發展生產,製訂“北京市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改造時企業公私合營,改革開放後建國飯店的興建、北京聯想高科技集團公司成立等經濟發展檔案;首都城市建設檔案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有軌電車的消失與無軌電車的出現,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十大建築、地鐵建設和北京西站的修建,二環路、三環路的建設,以及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製訂等;文化教育方麵有50年代高等學校院係調整,中小學校新建,各類戲曲曲藝劇目的恢複和整理,地上、地下文物保護和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等檔案文件。記錄重大活動重大事件檔案構成館藏又一特色,如第11屆亞運會、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檔案,新中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慶祝活動檔案,抗擊“非典”檔案,北京奧運會申辦、籌辦、舉辦檔案等,其中館藏2008年北京奧運會檔案是曆屆奧運會舉辦城市中留存最完整、最齊全、最係統的奧運檔案,開閉幕式以及全部比賽視頻素材的留存,使北京市檔案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一屆奧運會、殘奧會全部賽時錄像資料的國家檔案館。在館藏檔案中,還保存著大量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檔案,包括工商登記檔案、勞模檔案、公證檔案、人口普查檔案、學籍檔案、婚姻檔案等,為廣大市民解決工作、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開展曆史研究,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發揮了作用。
名人檔案有《楊度日記》《那桐日記》手稿,著名漫畫家李濱聲早期漫畫手稿,啟功手跡,故事爺爺孫敬修的日記、手稿、影音素材、獎章等。
三、館藏資料綜述
北京市檔案館除保存數量浩瀚的檔案外,還收集保管了與檔案相關、內容豐富的資料。截至2012年底,館藏資料46477冊,其中清代資料1035冊,民國時期資料14868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資料30574冊,主要通過接收、征集、購買等方式進入館藏。其中,眾多的資料來源為各機關根據文件、檔案編印的出版物,並隨其檔案一同接收進館。這些資料為編史修誌、學術研究和舉辦展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資源,尤其在檔案不完整的情況下,館藏資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檔案的不足,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和輔助作用。
館藏資料按其性質和載體類型不同,劃分為書籍資料、圖像資料和報刊資料三類,而尤以各類書籍資料為主體。清代書籍資料是本館保存資料中較為珍貴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誌略、法規、律令、條例、專著、經書等,如《畿輔通誌》《光緒順天府誌》《大清法規大全》《大清行政法》《大清律例》等。民國時期的書籍資料是館藏資料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政府公報、名錄、誌書、年鑒、報告、紀要、專著、統計資料;中華民國法規及政治、經濟、財政、金融、治安、監察、司法、教育、考試等專業性法規;北京(平)高、中、初等學校及專業教育機關名錄、職員錄、同學錄、通訊錄等,還有部分外文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書籍資料是館藏資料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北京市屬各委辦局內部編印的資料,是對接收進館檔案的重要補充,主要包括法律規章製度彙編、文件集、專業資料彙編、大事記、名錄、工作報告、會議會刊、機關內部刊物、工作手冊、方誌、年鑒、傳記、回憶錄、專著、經濟資料、統計資料、文史資料等。
除書籍資料外,館藏還存有照片、圖片、地圖和圖紙等圖像資料,其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有《京張路工撮影》《博覽園全圖》(清末農事試驗場照片)《辛亥革命寫真畫》《故宮攝影集第一編》《首都建築》等照片、圖片集;清代北京內城地下管道圖、乾隆時期北京河道溝渠圖、京畿四郊遊覽全圖、京都市內外城地圖;北平特別市城郊地圖、永定河根治水利工程圖、北京市道路工程計劃圖等。
檔案館還保存有各種類型的報刊資料,主要包括報紙、公報、官報、學報、期刊、雜誌、通訊等等,如《群強報》《實報》《北京大學日刊》《政府公報》《北平市市政公報》《教育公報》《中華警察協會雜誌》《現代郵政》《北京日報》《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結果的公報(1982、1983)》《前線》《北京工作》等,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