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第一章

四、檔案館工作概述

北京市檔案館自建立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提高檔案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利用服務、決策參考、編研開發、社會教育、學術交流、文化傳播等服務能力,繼1998年3月21日以全國省級副省級檔案館綜合考評最高分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檔案館之後,2010年8月獲得全國檔案事業綜合評估的最高分。

(一)接收征集工作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辦法》的規定,市檔案館負責接收市級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撤銷機構、臨時機構、重大活動組織機構形成的反映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麵的各種門類、各種載體的檔案資料。2004年,以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名義,製發了《北京市檔案館接收檔案的規定》,進一步規範了檔案接收工作。為了提高檔案接收工作質量,2011年,經市編辦批準,將檔案接收工作進行職能整合,從工作機製上加強了接收工作。

為了加強對散存在社會和個人手中曆史資料的征集工作,經市委、市政府批準,1991年4月印發了《北京市檔案館征集檔案資料的通告》,征集工作進一步開展起來。多年來,市檔案館大力拓展檔案資料征集渠道,通過各種不同方式,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以反映北京地區各曆史時期內容為主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檔案資料,使館藏檔案資源不斷豐富。為進一步加強征集工作,在2011年3月機構調整中,設立了檔案征集處。

(二)保管整理工作

北京市檔案館有紙質檔案庫、實物檔案庫、電子檔案庫、聲像檔案庫、縮微膠片母片庫、防磁庫,還有奧運檔案專庫和特藏庫。為了使館藏檔案安全、長久保存,我館製訂了一係列檔案庫房管理、檔案調歸卷工作的製度規範。裝備有檔案庫房恒定溫濕度空調係統、生化和物理實驗室、空氣淨化設備和多種消毒設備,嚴密監測檔案庫房溫濕度的變化情況和館藏檔案的疫情狀況,采取各種防控措施,確保檔案安全。

為了確保館藏檔案安全、有序,市檔案館對館藏檔案資料進行係統分類和規範整理,注重館藏破損檔案的修複工作。開展檢索工具的編製工作,建立了覆蓋館藏檔案資料的全宗級、案卷級、文件級以及結合不同專題的目錄檢索體係。同時,按照中央提出關注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工作要求,整合館藏各類民生檔案資源,陸續開展了房地產、婚姻、知青、勞模、公證、學籍、招工、老字號等十幾類民生檔案的整理編目工作。

(三)信息化工作

為有效保護檔案原件,提高檔案利用效率,市檔案館自2001年開始對館藏檔案進行數字化試驗,提出“全麵數字化”戰略,並從2002年啟動了館藏檔案的全麵數字化工作。截至2012年底,累計完成紙質檔案數字化136.7萬卷冊、4397萬頁,占館藏紙質檔案總量的63%;完成照片檔案數字化83522張,占館藏照片檔案總量的100%;完成音像檔案數字化3420小時,占館藏音像檔案總量的20%。

作為保護檔案原件的另外一種有效手段,市檔案館於1984年開始檔案縮微試驗性工作,1996年檔案縮微工作進入規範化階段,截至2012年底,累計完成了144223卷檔案11459314畫幅,占館藏檔案總量的7%。

開發建立了覆蓋檔案館各個業務環節的檔案管理係統,實現了檔案登記、檢索、調卷、統計一體化。市檔案館於2006年建立門戶網站——北京市檔案信息網,通過設立查檔服務和古都尋蹤等欄目向網站訪問者提供服務。利用者登陸“北京市檔案信息網”,可以檢索開放檔案目錄、閱覽數字化檔案全文、觀看專題展覽,閱讀館藏檔案介紹和檔案書刊出版內容,以及有關北京曆史文化的知識信息等。“北京市檔案信息網”站點擊次數和訪問人數持續增加。

(四)開放利用工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及相關規定,北京市檔案館於1996年至2008年先後四批向社會集中開放館藏檔案,共計63.9萬卷,開放檔案內容涵蓋各個曆史時期形成的有關北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方麵。除集中向社會開放檔案以外,市檔案館開放檔案的方式還有:在《北京檔案史料》叢書上有計劃的定期公布檔案史料;編輯出版各類專題檔案史料書籍公布檔案史料;利用各類檔案展覽和網絡媒體等公布檔案史料。社會公眾可以通過到市檔案館檔案利用接待大廳或登錄“北京市檔案信息網”,檢索、查閱開放檔案並閱覽數字化檔案。

作為服務社會的窗口,市檔案館麵向社會承擔查閱館藏檔案信息和政府公開信息的功能。隨著檔案工作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檔案利用已由單純手工操作轉變為以計算機操作為主、手工操作為輔的利用方式。檔案館利用大廳分為檔案資料查閱區和政府公開信息查閱區,檔案資料查閱區為查閱者提供紙質目錄檢索、計算機檢索、檔案原件閱覽、數字化檔案閱覽、縮微檔案閱覽、影音檔案閱覽以及檔案複製等項服務;政府公開信息查閱區為查閱者提供原件檢索、閱覽、複印和網上檢索、閱覽、打印等項服務。同時,檔案館還提供檔案代查和節假日預約查閱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