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盛極轉衰(1 / 3)

(一)重用和

珅珅

和珅是一位侍衛出身的滿洲花花公子,因為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在乾隆統治的後期把帝國的行政大權交給了他,擢升他為大學士、軍機大臣兼首都治安總司令(九門提督)。和珅有著絕頂的小聰明,熟諳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的外貌,把自以為英明蓋世的乾隆玩弄於股掌之上。和珅隻會貪汙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貪汙係統,把清帝國的牆基掏空。全國官員發現,如果不向上級行使巨額賄賂,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監獄,他們不得不適應這一形式。乾隆死後,和珅也跟著倒台,查抄他的家產折合白銀九億兩,相當於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汙的款項,總數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珅當權剛好二十年!清朝在他手上由盛轉衰。為了衝淡武夫形象,他極力附庸風雅,舞文弄墨,寫了幾千首詩,收藏曆代書法精品,到處題字,仿佛是一個極有文化修養的儒雅之士。然而,在這些表象掩蓋下,他的另一麵卻是一個文化專製主義的狂熱推行者。帝製時代的獨裁君主都推行文化專製主義,而以清朝為最甚,清則以乾隆為最甚。

乾隆帝之所以如此重用和珅,主要是因為和珅此人確實有才,他從官學畢業後考過一次科舉,落第之後就聽從其嶽父的意見去選了侍從,有一次乾隆用《論語》中的一句話來下旨,“虎兕出於匣”,當時在場大臣都不明白什麼意思,和珅啟示說是皇帝要追究看守人的責任,被乾隆賞識。和珅被乾隆重用初期,確實做過幾件令乾隆高興的事情,審判李侍堯時,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潔的印象。而且和珅在官學內苦讀,掌握了漢、滿、藏、蒙語,在關鍵時刻總能發揮作用,深得乾隆喜愛。還有一次乾隆在看《孟子》,天色已暗,乾隆看不清書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燈,當時和珅就問皇上是哪一句,乾隆告訴他之後,和珅就把書上的注全部背了出來。據傳說和珅長相清秀,乾隆覺得其酷似被處死的一個妃子,故而重用和珅。和珅擅長拍馬屁,在乾隆日益昏聵的老年,越來越聽不進忠言,又好大喜功,自詡“十全老人”,認為自己能夠及得上祖父康熙和父親雍正,而和珅就用此來麻醉乾隆。 而且,和珅知道乾隆深深地愛戴他的母親,所以和珅就竭盡渾身解數來討好皇太後,特別是在皇太後歸天的時候,和珅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樣說幾句無關痛癢的話,而是時刻陪在乾隆身邊,痛哭流涕,一連幾天,茶不思,飯不想,贏得了乾隆的好感。和珅的斂財技巧可謂爐火純青,能為老年乾隆的無限製揮霍提供財源,在乾隆幾次下江南的過程中,和珅的撈錢本領給乾隆帶來了想不到的好處。

111

(二)十全武功

乾隆帝本身具有優秀的文學功底,但除了炫耀他的“絕世文才”外,還挖空心思渲染他的“蓋世武功”。乾隆帝曾得意地自封為“十全老人”,有如下功績:兩次跟蒙古準噶爾部交鋒。這雖然捍衛了大清的天威,阻止了準部的分裂活動,但也使蒙古厄魯特四部的人畜損失極為慘重,有些部落餘者竟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 一次平定回部叛亂。此役清軍確有上佳表現。而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至此清朝加強了對新疆的統治,並大大鞏固了西北局勢;剿滅大小金川叛亂兩次。這次曠日持久的山地攻堅戰,鍛造出了清中期一支著名的特種部隊——西山健銳營;在另外一次戰役中,福康安率軍渡海登島作戰,大獲全勝。尤其是清軍悍將海蘭察手下的兩千巴圖魯(滿語“勇士”的意思),戰鬥力極為驚人,當他們遭遇起義軍的埋伏時,麵對槍林箭雨竟無一人後退,反而拚死向前!起義軍從未見過這麼不怕死的官兵,於是陣腳大亂;收降緬甸、安南各一次。這是兩次清朝對藩屬國發起的戰爭,都吃了不小的虧,人員輜重損失也很慘重,而決定性的勝利卻根本沒有取得!隻是到最後,這些國家感覺惹不起清朝,怕激起中國更凶狠的報複,於是一個個首先服軟,上貢品,遞順表。最後還有兩次,是對廓爾喀用兵。這兩回戰爭倒還名正言順,其重大意義也頗值得後人紀念。首先是穩固了我國西南邊陲;其次是團結了藏族人民,維護了大一統局麵;再次就是狠狠教訓了素稱強悍的廓爾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