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驕奢生活(1 / 1)

(一)六下江南

乾隆帝秉政時,清朝的統治達到了鼎盛的階段,經濟已經恢複並有較大的發展。到乾隆中期,全國耕地麵積已經超過明末耕地的最高數字,達到六百餘萬頃,比順治末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已經擁有了兩億多人口。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也日趨繁榮。社會財富大量積累起來,統治階級追求享樂之風也日盛一日。皇帝居於封建統治的最高層,飲食服禦,驕奢淫逸,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乾隆帝即位後便效仿祖父康熙帝,六下江南考察民情。

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旨在檢查堤防和了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樸。而乾隆南巡,雖然不能完全否定其對鞏固政治的作用,但他更偏重遊山玩水,奢侈豪華,所花費用超過了康熙十倍,不僅加重了百姓負擔,還造成了奢靡的社會風氣。乾隆帝的南巡集團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大肆鋪張,修行宮,搭彩棚,辦酒宴,極盡奢侈糜費。自北京到杭州,往返六千餘裏,途中建行宮三十處;每隔二三十裏設尖營。巡行隊伍沿運河南行,船隻千餘艘。隨行的有後妃、王公、親貴、文武百官以及擔任警衛扈從的大批士兵。帝後妃嬪乘坐的禦舟,用纖夫三千六百名,分六班輪流拉纖。搬運帳篷、衣物、器具,動用馬匹六千匹,騾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隻,征調夫役近萬人。不僅地方官要進獻山珍海味,土產方物,還要從全國各地運來許多食品,連飲水都是從北京、濟南、鎮江等地遠道運去的泉水。

江蘇學政(教育廳長)尹會一曾上奏章說南巡造成“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大為光火:“民間疾苦,你指出什麼地方疾苦?怨聲載道,你指出什麼人載道?”被乾隆封為“滿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師紀曉嵐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財產已經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學上還有一點根基,才給你一個官做,其實不過當做娼妓豢養罷了,你怎麼敢議論國家大事?”

(二)興建、維護皇家園林

乾隆除了下江南遊蕩獵奇外,還大興土木,花費巨資修建了不少宮殿、園林和寺廟。雍正時開始擴建圓明園,乾隆帝即位後又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增修擴充,許多景觀是仿照江南園林修建的。東造琳宮,西增複殿,南築崇台,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心血這裏鑿池,那裏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裏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家常的供玩。為皇太後60歲生日修建的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工程曆時十五年,耗費白銀近四百五十萬兩。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宏偉的寺廟群(指外八廟), 大部分也是乾隆時期修建的。僅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乘之廟的鎏金銅瓦就用去黃金三萬兩。乾隆後來也感到南巡和營建過於耗費民力,他說:“朕林禦四十餘年,凡京師壇廟、宮殿、城郭、河渠、苑圃、衙署,莫不修整。皆物給價,工給值。然究以頻興工作,引為己過。”盡管乾隆帝承認糜費太大,但他晚年仍複如此。

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著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焚毀外,其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