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是“中國前景樂觀論者”,您的依據是什麼?
胡鞍鋼:我先講一段自己的故事。以前,我們對中國做過長遠預測,也犯過錯誤。我在1989年之前做過中國的中長期預測,認為中國1980年前後進入經濟起飛,會有40年的經濟起飛時間,到2020年,隻要中國GDP年增長率超過3%就是“高增長”,因此可以長期增長率達到6-7%,但實際結果是9-10%。因此,我發現不管是我的預測,還是別人的預測,我就算比較樂觀的預測了,全都低估了。所以,我的樂觀不是盲目樂觀。
我也在想為什麼會預測低估,首先就是我低估了中國共產黨的創新能力和應對危機的能力,而且我也低估了中國人民的創新能力和戰勝危機的能力。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世界大考,中國的成績也是最好的證明。
給大家講個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時,我去廣東調研。有些企業確實困難,但是他們的活力、創造力和應對危機的能力會把這些危機變成機遇,去推動科技創新。原來他們主要是開拓國際市場,國內市場是兩眼一抹黑。過去我們說“廣貨”打遍全世界,但從來沒打遍過全中國,因為廣東的貨物是純粹的出口導向型,賣給誰都不知道,因此在國內基本上沒有銷售渠道。這兩三年,包括我見到的這些企業,廣東的貨物和物流可以打遍全中國了。
通過這些例子,說明了當我們看到危機的時候,沒有人能想象到中國人會有多大能力。還是講這次危機,2008年底到2009年初,我們有2000多萬農民工返鄉。經過調研,我們看到,這些農民工一回到家鄉,當地就組織植樹造林,搞綠化帶。
所以有的時候我跟老外講,說得形象點,中國人就是“活人絕不會讓尿憋死”,一旦出現問題,中國人就會千方百計去尋找生機和活路。這種情況與美國人和歐洲人不一樣,他們一失業就等著去市政府領食品券,排長隊他都得領,但很少有華人去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越挫越勇,自強不息,他覺得跟人家伸手要是恥辱,除非是自己創造,所以比別人工作得更辛苦。我走過全世界許多國家,認識到我們民族的生性就是吃苦耐勞,如果我們再加上聰明智慧,這個民族真是不可戰勝的。
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能量,因此我在解讀十八大報告的時候就提出它是兩種創新的合力:人民創新在先,黨中央創新在後,然後黨中央又鼓勵人民再創新;地方創新在先,中央創新在後,然後中央又支持地方再創新。
記者:作為一名回國多年的老留學生,請講講您的心境和感受?
胡鞍鋼:數據顯示,最近四五年回國的留學人員數量已經超過前30年的總和。為什麼這麼多人回來,其實不光是文化的吸引力,而是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再加上一些有效的措施,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我經常給清華大學的學生們講,一個人的成功還要有機遇,什麼是機遇呢?就是你所在的大舞台,不能舍近求遠。你們不能說我們當年插隊時不努力,那時的工作時間比現在還長,也比現在辛苦,但沒有成功。有了中國這個崛起的大舞台,你隻要盡心努力,你就能成功。因為這個大舞台給你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過去我們插隊時說農村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現在我們說中國是我們的廣闊天地,能真正大有作為。
我出國時就已經想明白了,我的最大舞台不是在國外,而是在國內,在中國,伴隨著中國成長而成長。而且我剛才說了中國的經濟總量、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等不久就要超過美國了。在這樣一個大國中,不怕你沒有舞台、沒有機會,就怕你沒有能力、沒有才華。
我不是給留學生做思想工作,我說的就是事實,是發展的大趨勢。一個人的作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舞台和機遇所決定的,不完全由他個人的聰明才智所決定。我們從知識的角度看一個人才的外溢性和規模效應。比如袁隆平,他在中國發明了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水稻,可以達到上億畝的種植麵積,但在一個小國家可能也就是幾十萬畝,同一個產品在不同國家的外溢性完全不一樣,更何況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國呢。
我的體會是找到自己人生的大舞台來大有作為。我們這一代算是趕上了,現在我們可以堪稱是引領中國,還可以引領世界。我現在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先是推動中國綠色發展,然後就會推動世界綠色發展。中國這個舞台會越來越大,我們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這是“水漲船高”的道理。在中國做研究,在清華大學教書,我的心情特別好,授課心情好,與學生交流心情也好,傳播知識心情也好,現在寫書也很開心,寫不完的書,教不完的課。
我的人生口號是“與中國興盛同行”。我不僅這樣說了,而且也天天這樣做了。中國的興盛過程中有我的知識,有我的影子,我覺得很開心,很幸福。
采訪後記:
胡鞍鋼教授作為資深的中國國情研究專家,細數中國的未來,高屋建瓴,理論與事實並舉。通過與他的對話,我們對自己頭腦中原有的一些模糊的東西有了專業的理解和認識。更感染我的,是胡教授的堅定和樂觀。五六十年前的中國,“超英趕美”還隻是一種激情,而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中國人民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正逐步走近“趕超美國”這一曆史時刻。誠然,正如胡教授所言,實力不等於水平,這是兩個概念,但我們相信,隻要我們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在中國實力達到世界No.1之後,我們的水平也會逐步接近並最終達到。能與中國興盛同行,我們倍感幸運,亦倍感自豪。 (封麵攝影/陳建 題圖攝影/高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