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宇和褚飛秦是應該得意,不管歐慶民的初衷是什麼,想為武則天翻案也好,想表達自己的曆史觀點也好,他都在文中大量的引用了《女帝奇英傳》中的觀點和片段。這樣就行了,作為一個全世界知名的教育家、文學家,桃李滿天下的人物,他說出來的話自然有人會為他做深度解讀,不管他的原意是不是那樣,反正看書的人看出了那些東西。同時,《女帝奇英傳》一書也名揚天下,還捎帶了《萍蹤俠影錄》和《大人物》。這樣買一送二的買賣,當然做得!更何況歐老的題目開篇就點了“武俠”二字,這上麵的文章也是大有可做。
果不其然,第二天首先是民主日報上發表了評論員文章,叫做“武俠是什麼東西”。通篇旁征博引、資料詳實,把武俠批駁的狗血噴頭。文中總結道:綜上所述,武俠就是一些人的意淫,對自己在政治、經濟上沒有取得成就的一種逃避態度。
京都日報上發了兩篇文章,都是關於歐老先生文章的回應。一篇是講武則天的曆史,同時對歐老先生的曆史觀做同意狀。另一篇就是”中國武魂“的軟文了。
文中寫道:縱觀中國曆史俠義精神一直不缺,自《水滸》之後,國人對俠客的描寫幾乎斷檔。1993年冀州“武林風”登載了鳳雛生的《鏢客傳奇》,是為當今最早的描寫俠義精神的通俗。1999年7月,“武林風”登載評論員文章,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武俠”的概念,並對提出這一概念的夢驚兩界做了係統的說明: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以俠勝武是夢驚兩界的寫作理念。所以“武俠”二字,不是早已有之,而是自夢驚兩界提出“以俠勝武”的概念才開始。以前的諸多這方麵的,你可以叫他俠客、俠義、武林……,但是不能統稱為武俠,因為武俠是自夢驚兩界提出“以俠勝武”的概念而始……
這篇文章對夢驚兩界做了係統的報道,把他寫作的,包括前麵三部以及一個短篇《越女劍》都做了詳細的說明。並稱其為“武俠創始人”、“以俠勝武概念首倡者”、“武俠結合曆史第一人”、“作家界的勞模”、“寫書速度第一人”,把夢驚兩界的誇的地上沒有,天上就這一個,反正就是怎麼煽情怎麼來。同時對今天會有人批駁武俠也做了諷刺,告訴他們武俠是剛有的概念,你再結合曆史、綜合舉證也是沒有用的,武俠題材是剛出現的新理論,不可以老眼光看人。
再過一天,民主日報再次刊登多篇文章,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反駁歐慶民的論調,唯有其中一篇對武則天做了正麵評語,並且在最後寫道:就事論事,此次歐慶民所闡述的觀點大體是屬實的,不能一概而論,為反對而反對!
京都日報同樣沒有閑著,整整前兩個版麵全都是關於此事的評論,有支持歐慶民的,也有不以為然的,更有幹脆就是直接反對其觀點的,亂象紛呈。
其中一篇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文章叫“論武俠”作者是廖宗正。廖宗正是誰?隻要還是這個世界的中國人就一定知道他,他是著名的科學家、著名材料力學專家、這個世界中國的飛機、火箭、航母、裝甲坦克上用的特種鋼材全都是廖宗正和他的學生研究出來的。1968年任國家科學院院士,材料力學學院名譽院長,1977年皇室授予廖宗正子爵爵位,198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現年七十八歲的廖老是中國材料力學的奠基人,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科學家!他的文章怎麼可能不引人關注。
廖老在“論武俠”一文中寫道:我一直是個有俠客夢想的人,其實自從93年武林風開始連載俠客我就一直在追看,以前最喜歡的是鳳雛生的,感覺他的想象力天馬行空,非常有創造力。但是看他的又一直若有缺憾,自己卻說不上來是為什麼。直到看了夢驚兩界的武俠才發現是為了什麼,夢驚兩界的用字半文半白,大量引入詩詞,並且極具古風,這樣的行文寫法讓我突然明白了。鳳雛生的也非常好看,但是行文之中現代用語非常多,讓我很沒有代入感。我畢竟還有些文人情懷,所以看到夢驚兩界的寫作方式驚為天人,看完了《萍蹤俠影錄》又一直在追《女帝奇英傳》,作者的寫作結合曆史,並且文中多引史實,對一些曆史模糊的地方做一些合理的猜測。我喜歡他“以俠勝武”的理念,所以每天總是要追看的。看武俠一來可以鬆懈一下腦子,二來也受啟發,比如中的一些俠客,你以為他已經死定了,卻忽然一下子又出來了,真是絕處逢生。我們做科研工作的也常常如此,明明已經進入了死胡同,卻又柳暗花明,綻放靈感的火花……
廖老的話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把大家給炸得有些頭腦不清了,作為國際知名、國內頂尖的科學家,竟然喜歡看武俠,而且還對武俠知道的明明白白,說的頭頭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