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最高領袖的關注和題詞,對宣傳雷鋒起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好比是長征三號火箭把神舟七號送上了宇宙太空。
最早關注雷鋒的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是敬愛的周總理。
1963年春節,在《人民日報》發表雷鋒事跡通訊和雷鋒日記摘抄的第二天,周總理即給《人民日報》社社長吳冷西打電話,說:“刊登雷鋒事跡的報紙,當天我和鄧大姐在燈下讀過了。雷鋒是個好戰士啊!要估計到這個戰士影響很大,需要很好地宣傳這個典型。”同時,在人民大會堂和文藝界人士座談時,周總理又說:“東北有一個戰士叫雷鋒,他的事跡可以寫一寫。”聽了總理的話,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創作了大量宣傳雷鋒、學習雷鋒的文藝作品:八一電影製片廠趕拍了電影《雷鋒》,久未動筆的郭沫若寫出新詩《一把劈斷昆侖的寶劍》,老詩人賀敬之獻出長詩《雷鋒之歌》,安波作詞、劫夫作曲的《歌唱雷鋒》,洪源作詞、生茂作曲的《學習雷鋒好榜樣》……這些作品,雖然不免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但都是當時湧現的佳作,有些一直流傳到現在。著名的藏族老歌唱家才旦卓瑪演唱的名曲《唱支山歌給黨聽》,其中的歌詞,就是從雷鋒日記中摘抄的。《唱支山歌給黨聽》隻有短短的幾句: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隻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身。舊社會,鞭子抽我身,母親隻會淚淋淋;共產黨,號召我鬧革命,奪過鞭子揍敵人!
這和雷鋒的身世極為相似,著名音樂家朱踐耳以為這是雷鋒寫的詩,據以譜成同名歌曲,交藏族年輕的女歌唱演員才旦卓瑪首唱,才旦卓瑪是西藏農奴出身,有深切的親身感受,唱這首歌聲情並茂,特別動人,一炮走紅。細心的周總理提出歌詞好像在哪裏見過,要有關部門查對。經過查找,才找到原作者蕉萍。
在全國性學習雷鋒的宣傳中,《中國青年》雜誌放了一個空前絕後的“衛星”—他們拿到了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題詞。
事情緣於2月11日《中國青年》雜誌社的一次編委擴大會。這次會議專門討論如何在《中國青年》上搞好宣傳雷鋒的問題。《中國青年》雜誌是個半月刊,在宣傳速度上無論如何趕不上報紙。特別是目前,雷鋒的主要事跡和日記摘抄已經讓幾家大報捷足先登,《中國青年》隻有找出新的角度,在高度和深度上下工夫,才能做到後來居上。
大家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見。決定五、六兩期《中國青年》合刊,在全國首創出版“學習雷鋒專輯”,內容包括周總理的首次題詞,董必武、郭沫若、謝覺哉、羅瑞卿等同誌謳歌雷鋒的詩文,團中央號召全國青少年廣泛開展學雷鋒活動的通知,雷鋒戰友陳廣生寫的長篇通訊《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內容豐富多彩!但是,編輯部的同誌總覺得,還應該有一個更加振奮人心的東西出現。這時思想修養組組長王江雲提出建議:如果毛主席能給雷鋒題詞,那該多好啊!這個建議剛一出口,立刻得到大家異口同聲的讚同:“對,請毛主席題詞!”一陣興奮過後,大家冷靜下來,又有些猶豫:毛主席那麼忙,需要他老人家操心的事那麼多,他會為雷鋒這樣一個普通戰士題詞嗎?會不會因為我們的要求提得不合適而讓主席為難呢?但是,毛主席一向關心青年,關心《中國青年》雜誌。這是編輯部同仁的共識,大家不約而同地聊起毛主席關懷青年成長的一些事例:解放戰爭中,劉胡蘭英勇犧牲,毛主席寫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題詞,對劉胡蘭作了高度評價。1957年。北京實驗中學一位高三學生暑假回到農村住了半個月,寫了篇《回鄉日記》。毛主席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這篇日記,讚賞地批了一段話:“每年暑假回鄉一次,極為有益。此文寫得很好。住半個月不夠,最好住一個月。”這篇日記和毛主席的批語,就發表在1958年第四期的《中國青年》上,曾引起很大反響。這樣一說,大家覺得請毛主席給雷鋒題詞,也有一定道理。說幹就幹,他們立刻以《中國青年》編輯部的名義,用毛筆在直行紅格信箋上字跡工工整整地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信中,簡要地說明現在全國廣大青年正在掀起一個向雷鋒學習的熱潮,《中國青年》雜誌準備出版“學習雷鋒專輯”,懇請毛主席他老人家為雷鋒題詞。2月15日,這封信送到了中南海。